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苏联解体20年祭

火烧 2011-04-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分析苏联解体20年来的政治经济因素,探讨其演变过程及阶级斗争,揭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为理解历史事件提供视角。

   

苏联解体20年祭  

          ---兼浅谈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因素。(本文根据相关文章综合)  

   

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并最终解体,是20世纪末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苏联解体究竟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派别对此有完全不同的判断和诠释。在苏联解体近二十年之际,要正确研究苏联解体,应该把握好几点: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就是工人阶级,民族主义立场还是资本主义的立场上。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防止苏联的悲剧在中国重演,还是其他目的;其次,找到正确的方法。

   

光阴荏苒,2011年,苏联解体就将进入第20个年头。回想20多年前,看的材料越多,越感到迷茫,弄不清楚苏联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还会往哪儿发展。那时苏联的政局犹如万花筒一般,变化无常,政治性事件层出不穷,今天这里罢工,明天那里罢课,时不时又爆发流血冲突。政治组织不断产生,宣言满天飞,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戈尔巴乔夫几乎天天讲话,言必称“改革”。“改革”是一个颇吸引人的口号,谁能够反对改革呢?   

   

下面回顾一下苏联演变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场激烈典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表现形式是改革经济,破除官僚腐败,提高效率,立法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为内容。可以说任何颜色革命打出的旗号都是一样的。  

   

苏联演变的过程,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回合。    

    第一回合,敌对势力成立各种“非正式组织”,公开地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而戈尔巴乔夫非但不予制止,反而予以纵容和鼓励。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苏联社会上各种“非正式组织”如雨后毒蘑菇般冒了出来,1987年底,非正式组织就达3万多个,而到1989年2月则发展为6万多个,至1990年8月又陡增到9万多个。这些组织的宗旨,绝大多数都是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它们公开组织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活动。一时间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以至民族冲突接连不断。据苏联官方公布,仅1989年一年,全国就举行了5300次群众性集会和游行示威,参加者达1260万人次,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稳定。    

    第二回合,为了在政治舞台上同共产党相抗衡,敌对势力并不满足于非正式组织的建立和公开活动,而是得寸进尺地要求正式成立政党,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则认为:实行“民主化”、“多元化”,必然会导致在某一阶段建立一些政党,多党制并不是悲剧,不应当像魔鬼害怕烧香那样害怕多党制,宣布苏共准备同新成立的政党合作并进行对话,同时决定修改宪法,取消宪法中有关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这实际上是苏共主动从法律上放弃领导地位,允许敌对势力向共产党夺权。    

    第三回合,在“自由选举”的旗号下,敌对势力一步一步地夺取地方政权,进而夺取全国政权。在取消共产党领导以后,敌对势力利用地方权力机关换届之机,在选举中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频频发表竞选演说,并组织各种群众集会进行声援,声势夺人;而苏共中央却不断向下发指示:“不准干预”选举,因而共产党的候选人几乎毫无声息。结果,大批“持不同政见者”、政治反对派以及各种犯罪分子进入苏维埃,并在许多地区取得了多数地位。在“8•  19”  事件之前,苏共已在七个加盟共和国(包括俄罗斯)和一系列重要城市(包括莫斯科、列宁格勒、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失去了政权,沦为在野党。敌对势力并不以夺取部分地方政权为满足,他们的目标是夺取全国的政权。在政局急剧动荡的情况下,  1991年4月23日  举行了“9+  1”  会议。这次会议撇开合法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以共产党与反对派“平等对话”的方式,决定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实际上推翻了现有的中央政权,成为一场政变。    

    第四回合,借“8•  19”  事件失败之机,解散苏共,肢解苏联。敌对势力以共产党在这一事件中“未能站在谴责和抵制的坚决立场上”为由,宣布解散共产党,没收苏共财产,查封苏共的各级机构及其报刊,停止苏共的各级组织和活动。随后,宣布苏联解体,从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世界政治地图上消失了,资本主义复辟在苏联疆域内成为现实。    

回顾苏联演变的过程,谁都不能否认这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  

   

苏联向资主本义演变决不是“人民的选择”,  

   

有人以苏联演变过程中,曾经有几千万人次的反共游行、集会、罢工等活动,而在“8.19事件”后解散苏共时又没有遭到有组织的反抗为根据,证明苏联的演变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是人民的选择。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历史上一切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倒退行为,都是反动阶级以蛊惑人心、裹挟群众的手段强加给人民、违背人民群众意志的,苏联的演变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猖獗一时、肆无忌惮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性方针的支持和纵容下,敌对势力通过蛊惑性欺骗宣传煽动起来的。这类活动表面上声势不小,但骨干人数却不多,大多数群众是并不赞成的。至于说到解散苏共时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反抗,这并不能证明广大党员拥护解散,而恰恰证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恶果,按照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改造党,使得共产党改变了性质,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已经处于不攻自垮的状态,因而不可能有组织地反抗解散苏共的决定。事实上,苏联的演变不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复辟资本主义的行为以及解散苏联的决定并没有得到人民的授权。   

   

 1991年3月17日  苏联曾就“是否赞成保持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一问题进行全民公决,结果是,参加投票者76%的人赞同保持苏联,但此后仅9个月时间,叶利钦等人就强行解体苏联,这难道是“人民的选择”?显然,这是反人民的。1990年前后,为了研究苏联改革的走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之间,而高达80%的人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1991年5月(即苏联解体前7个月),美国一个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一次1000人规模的民意测验,其中一项内容是:“你是否赞成在苏联实行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只有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赞成。由此可见,苏联公众的大多数并不支持取消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直到  2001年12月8日  ,也就是解散苏联的《别洛韦日协议》签订10周年之时,俄罗斯就解散苏联一事举行的民意测验显示,多数俄罗斯人(72%)对苏联解体感到遗憾,只有10.4%的人赞同解散苏联,13.4%的人对此漠不关心,其他人认为难以回答。可见,苏联演变和解体并不反映人民的愿望,不是人民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政治和军事目的,背后都有利益和资本运作。  

前苏联改革派一个响亮的口号是,改革可以破除官僚腐败。同时, 改革国企可以通过私有化让每个公民分到大批财产(当时前苏联的国有化程度很高)。每个公民可以成为富翁。落实个人一夜暴富的神话是当时非常有煽动性的动力武器。  

其实,前苏联被洗劫,与其70年积累的70万亿美元财富在部分利益阶层和西方集团间争夺瓜分,有密切的关系。 1991年12月25日 ,苏联正式解体,飘扬在莫斯科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似乎预示着即将发生的金融动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采用卢布作为本位货币,而前苏联的其他加盟国家则纷纷采用了自己新的货币。通货膨胀迅猛袭来,卢布从最高时候的1卢布兑2美元下跌到了1 400卢布兑1美元。  

价值28万亿的前苏联资产被美国人用区区几亿美元就全部买下了,不可思议。而成就这一光辉伟业的就是美国的杰出英雄—万塔。或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里欧·万塔(Leo Wanta)这个名字,西方最自由的主流媒体集体对此保持沉默,并刻意地去遗忘。这是一起国际金融惊天大案,谁才是价值28万亿美元巨额财富真正的主人?从1992年到现在按本息计算的话,这笔财富的价值已经高达70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20倍。前苏联经济没有资不抵债,人民的财富也不曾蒸发,只是发生了转移,那就是落入万塔手中的28万亿美元。  

在前苏联倡导所谓的改革同时,金融黑幕已经拉开,各种力量在金融黑幕的掩护下,开始劫掠那些没有防备的善良百姓所积累的财富。这种变相的劫掠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不设防的惨败教训,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灾难已经接近16年。  

自由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听起来多么动人的“词汇”。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计划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推广。  

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万~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万~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现在100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账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了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  

  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炼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苏联解体后,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难道世界上真的存在“免费的午餐”吗?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前苏联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前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前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  

  一面是国际金融机构精准的研究报告和国际金融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一面是不断快速下跌的前苏联国有企业证券价格。前苏联人民惊呼“怎么了”,但是已无力回天,只能加入卖出的大军当中,不停地“卖出、卖出、卖出”,而市场则“暴跌、暴跌再暴跌”。就这样,微笑的外资和金融投资者用借来的别人的钱(前苏联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钱)收购了前苏联的国有企业。  

  用借来的钱买下了前苏联国有企业后,外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投资者面临着一个难题:借贷而来的巨额的卢布本金和利息如何支付?且不用说天文数字般的本金,即使是利息的支付也成为难题。如果不在一段时间内迫使卢布“贬值”的话,外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投资者将血本无归,除了破产别无选择。就在此时,国际金融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金融事件发生了:在俄罗斯的美国汇率大夫(金融专家)的建议下,俄罗斯政府采取了通过放开卢布,并使卢布和美元自由浮动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卢布黑市交易。  

  俄罗斯央行正常的金融稳定管理让位于国际著名金融专家的建议,国家的金融管理主权让位于所谓“公正的对立媒体”的监督,高调提倡政治民主和反对集权掩盖了金融超速自由化的危险。试问,这样人造的危机能不出现吗?  

  个体的理性选择注定成为集体的决策谬误。在前苏联改革金融自由化超速开放后,前苏联人民排队抢购的现象再次出现。只不过这次大家抢购的不是什么商品,而是美元,他们拼命地把手中的卢布换成美元。  

  抢购美元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由于短期外资银行的大量借贷,解体之后的苏联通货膨胀已经相当普遍。短期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更是火上浇油。另外,当市场快速开放后,短期的消费品供给不足也促使物价飞涨。前苏联人民在改革中得到的纸面财富急于变现也助长了通货膨胀的速度。  

  例如某位前苏联工人得到了100卢布的等值证券,即使这100卢布的证券只能获得相当于50卢布的纸币,他也会急于变现,这样市场上的货币一时间巨量增加。存在银行的存款已经不再安全了,一旦通货膨胀加剧,人们会把原来的存款取出换成实物以保值,这种循环使俄罗斯的通货膨胀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失去了控制。不合理的短期快速改革和货币信贷的不加管控,在金融超速自由化的过程中短期内集中爆发出来,这种破坏力是十分惊人的。  

  身处恶性通货膨胀的巨大旋涡中,理性的个体都会寻找保值的途径。这时,适时地开放卢布兑换美元无疑使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美元一时间成为俄罗斯市场上最抢手的时髦产品。这是一种群体性癫狂,让人可惜可叹的癫狂。大街上,尤其是外资银行的门口,排满了拿着卢布兑换美元的焦急的人们。不需要排队的私人银行转瞬间变成了拥挤的人群的海洋。免费的香浓咖啡没有了,微笑的贵宾服务也变成了嘲笑的指令。前苏联人民已经从存款的贵宾变成了祈求兑换美元的乞丐。  

  在市场羊群效应和不断蔓延的恐慌情绪下,对卢布走势的悲观看法被无限放大,部分国际金融投资者希望看到的卢布大幅贬值的情况很快就到来了。外汇市场上卢布的走势只能用“悲壮”两个字来形容。卢布最高的时候曾1卢布兑换2美元,而其下跌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卢布的短期走势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反过来又促使卢布进一步下跌。最后,卢布外汇市场崩盘了,很快卢布兑换美元下跌到了100卢布兑换1美元。有些人开始微笑了,不,应该是大笑了,那些巨额卢布债务缠身的人瞬间得到了解脱。给你卢布,我有很多,提前结清欠你的卢布债务。媒体已经被国际金融专家掌控了,这更加剧了对卢布恐慌情况的散播。虽然情势已经极其恶劣,但是那些手上持有卢布的无辜的前苏联人民不得不痛哭流涕地抛出卢布,兑换回美元,努力地寻找卢布货币一点残留的价值。  

  卢布的外汇市场被彻底击溃了,狡猾的套利者低价购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又逃脱掉了巨额的卢布债务。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贬值在整个国际金融史上都是罕见的。以卢布当时的最高汇率比价计算,最后卢布的实际贬值程度达到了112 000倍—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由此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劫掠者是如何巧取豪夺。超速的金融自由化和外汇市场的开放,最终的结果只是把前苏联人民70年辛辛苦苦积累的国家财富拱手让人,坐视自己的国际金融主权丧失殆尽。  

  卢布贬值的速度在此值得一提,因为在历史上除非是战争时期,还没有出现过如此快速的主权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1945年中国战时发生的通货膨胀速度与之相比都相形见绌。此时,那些原来西装革履、微笑服务的著名金融机构心满意足了。要记住,世界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微笑的私人服务和免费的香浓咖啡是有代价的。  

在卢布汇率市场崩溃后,原来设下金融骗局的国际资本劫掠者仅仅用少得可怜的美元就结清了原来的巨额卢布债务,并且低价买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了,而且是大赚,是疯狂的掠夺。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70年积累的财富到哪里去了?这就是近代金融史上至今仍不为人知的苏联卢布“世纪骗局”,西方媒体对此一直保持刻意遗忘和罕见的新闻不透明。  

血的教训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在政治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阶级斗争的具体环境,即当时当地的阶级力量对比来说,由于执政的共产党领导集团的被完全西化,使得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精英敌对势力的力量占了上风,压倒了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力量。就形成了这样的阶级力量对比看,苏联演变又是必然的。总结苏联演变的教训,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其原因,认识阶级力量对比发生苏联那样的逆转。一方面我们应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尤其要分析他们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弊端,坚持改革,与时俱进,努力消除精英敌对势力的可乘之机,消除演变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像苏联共产党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而又有丰富经验的政党内部,为什么会产生一批主张改旗易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精英”,探讨如何保证党政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民族、忠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手里,防止出现苏联演变那样的局面。政治上的精神信仰崩溃,必然导致经济上失去导向而丧失控制。  

从表面上看,文化大革命的声势远远超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且持续了整整十年,为什么中国没有亡党亡国?如果没有文革,中国80年代的“天安门事件”是否会导致中国成为苏联第二?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我们要认识到执政一定要以为人民利益为基础。根治腐败。文革有一个口号叫做砸烂公检法封资修。是什么意思?建国15年后,一部分人开始腐败僵化,官本位,要享受。而且是从政府内部滋生的。文革就是要这些人明白建设的路还很长。毛看不惯对人民摆架子做老子,贪污腐败。所以要搞革命要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并试图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监督力量。但是这种尝试没有从制度和法治上得到确立和保障,更没有建立这种大众监督的边界,导致了扩大化。     

和苏联巨变同期的“天安门事件”发生在我国,为什么我们没有亡党亡国?难道就是因为十年的改革开放吗?还是这类反共反社会主义事件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而我们之所以能够逃过一劫,难道跟十年文革的预防没有任何一点关系吗?很多事情,我们要批判,但是不能批过头。事物是有两面性的。要去其糟粕,吸其精华。(2011年清明,献给为国为民族独立为广大民众谋福祉的英烈们)  

   

   

相关文章

  • 郑彪:苏联--虽败犹荣
  • 深层面剖析历史 理性认识历史--访马戎教授
  • 程恩富:苏联解体三大主要原因
  • 居安思危之三: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
  • 前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 杨斌:前苏联解体、经济改革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 澳大利亚共产党对苏东剧变的分析
  • 俄罗斯每人分一万卢布的教训与启示
  • 季塔连科谈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 《档案》:819苏联解体事件内幕
  • 23年后俄罗斯媒体重提《我不能放弃原则》
  • 苏联解体后白菜价倒卖军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