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一张多米诺骨牌吗?
因私\民企老板“跑路”、跳楼温州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进而诞生了“温州式金融风暴”一词,又在该词的基础上引申出了“中国式次贷危机”的概念,再经过一些人士横向纵向的分析,高利贷摇身一变似乎成为了“民间借贷”,因此这个“民间借贷”也就变成了“雷曼温州”,因而一场席卷中国的金融风暴似乎已经形成;所以,就产生了救高利贷就是救温州,救温州就是救中国金融体系,救中国金融体系就是救中国经济的逻辑。但问题的关键是不是,温州是一张多米诺骨牌吗?
如果温州是一张多米诺骨牌的话,这是不是证明高利贷在全国范围内已成燎原之势?亦或者说,我国银行业也已成为高利贷链条中一张举足轻重的骨牌了吗?如果不是,骨牌效应又从何谈起呢?
其二,是救企业还是救“官银”?题为《政府频出手应对温州借贷危机 被指为高利贷买单》报道所述的“更富有‘温州特色’的是,由于当地公务员拥有特殊的信用等级,单凭信用就可以借50万元,加上向银行抵押屋子贷款100万,每个公务员平均都能不费力凑200万,加入放贷大军,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表示。”这个现状,是不是佐证了此前《温州高利贷老板举家潜逃 8成债主为当地公务员》的可信度呢?再加之早年如《山东原政协主席疑非法集资40亿 两月前就“失踪”》、《贵州习水赌业兴盛 官员被指参与高利贷公司》、《建筑老板借百万元高利贷行贿官员 被判刑10年》这类报道,此次温州老板“跑路”的一个关键环节、或者说真正的“骨牌”是不是“官银”呢?
其三,如果你是一名银行的管理者\股东、或信贷员,你更愿意将贷款放给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金融业的细分就成为一种必然。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恐怕多不是什么垄断,或贷款难,而是一哄而上和挂羊头卖狗肉;即有眼前利益、特别是暴利时各路人马蜂涌而至,竞相争逐。从汽车摩托车、野生动物园到工业园、大学城,又从什么中央商务区(简称:CBD)到国际化大都市这类的这中心哪国际化建设的遍地开花,再到如太阳能这类新产品\技术和小水电之类的乱象丛生,等等诸如此类,是不是已很说明问题了呢?再看看我们周围,虽不能说遍地都是银行、或贷款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可一不留神就会有一家这样的金融机构出现在我们身边并不是虚言吧?但这些金融机构,又是不是都在真心实意的,连续持续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和农业部门\产业服务呢?
由题为《温州否认申请600亿救急贷款 辟谣三大传言》报道中的“子虚乌有”、“很惊讶”、“没听说过”、被误读、“里昂证券的报告是多么荒唐!”等词汇来看,什么“温州式金融风暴”恐怕也是在夸大其词的吧,进而“救温州就是救中国经济”的观点、论断也是不成立的呢?可由此所带来的疑问又是不是,为什么要夸大其词、无中生有呢?目的是什么?真的是在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难抒困、谋福祉?还是醉翁之意在乎于房地产、高尔夫、小水电这类饱受诟病,又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却有着暴利之行业呢?亦或者是借名来挽救所谓的艺术品期货这类的投资?
如果没有记错,当有舆论谴责“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这类怎一个“炒”字了得之时,我们的一些有着重量级话语权者、论者的态度、观点、言论基本都是在替谁说话,为老百姓办事的吧?也是在大声疾呼金融改革,让农民得到实惠、利益的吧?并且断言“炒”会使得大多数农民获得不菲的收益吧?可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又多是如《姜价一路暴跌 农民哭诉:种菜越来越像赌钱》这样的恶劣结局,“炒”者多赚了个盆满钵溢而“跑路”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既然诸多论者都认为高利贷是市场化的必然,那么其崩盘难道不也是市场化的必然选择吗?既然市场化之无形之手选择了高利贷崩盘,又凭什么让纳税人、储户和持有银行股的中小股东买单呢?何况《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道:“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或许,温州高利贷真正的骨牌一是监管和规范,二是宏观调控政策,三是环境保护,四是高能耗限制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美国次贷危机和美欧债务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有些还在发酵着;是不是呢?
相关文章
- 银行究竟该不该救温州企业?
- 余斌:高利贷是合理的民间金融模式吗?
-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毫无疑义——余治国执笔的房产评论系列文章
- 不能被“忽悠”打开金融国门---关于高利贷的“非另类解读”
- 杨斌: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动荡与房地产泡沫破裂危险
- 中国银行业正在迈向“次贷危机”的泥潭
- 海啸后的希望:温州老板跑路是泡沫全面崩溃的前兆
- 世界经济危机正向我国蔓延——从楼市降价潮与温州老板的“逃亡”看我国的经济形势
- 王中宇:从温州模式看民族资产阶级
- 清湖渔夫:透视民间借贷市场及其利率机制
- 退烧的安阳:集资狂热后遗症
- 河南传销式民间借贷雪崩 涉案企业多数为房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