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该到为美元商品价格波动盘点损益的时候了

火烧 2008-08-13 00:00:00 国际纵横 1041
文章分析美元商品价格波动背后的国际资本运作与损益,探讨美元特殊商品周期性波动及货币战争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揭示资本掠夺与价值回归的深层逻辑。

   

   

   

说到底,脱离金本位的美元国际货币,是兼具负债和资产等多重特征的特殊商品。美元特殊商品围绕黄金、石油、粮食等形成的价格波动,其周期和幅度,也是衡量货币战争烈度的重要显性指标。随着黄金、石油、粮食等的价值回归,美元特殊商品已经进入周期性价格波动的后半程,即向价值规律的回归过程,预示着本轮波动周期接近尾声。那么也就该到其它国家为此盘点阶段性损失的时候了。

   

很显然,这轮周期性的价格波动具有典型的人为特征,是从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国入世接轨和“9.11”事件以来,经过美元强势集团精心筹划的关于资本运作的系统工程。判断这轮以货币为武器的资本运作的人为性,一个基本依据是人们根本不必怀疑主流经济学的祖师爷们,对次级贷款的偿还能力和潜在风险,能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如此无知与木然;继而对于几乎连带全体美国穷人的次级贷款的衍生债券进行悉心伪装,则使货币阴谋的人为性表现得更为清晰。总体上,这是一种依靠预定规则的请君入瓮式的现代掠夺方式。

   

2006年的次贷危机显性化,表明美元强势集团在美国国内资本市场、新兴国家的资本市场、国际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整体部署全部到位。以美元贬值拉开货币战争的序幕后,在次贷危机的挤压下,除美国以外的国际股市、债市、期市和传统商品市场,基本形成了阶段性的炒作高潮,并且直观上形成了趁势派生的“奥运契机”。在“奥运契机”来临之际,强势美元集团不惜以败露国际规则体系和国际信用体系的虚伪性为代价,不惜让相关国家的自由市场信徒们声名狼藉,展开了从基础商品市场到高端资本市场、从低风险品种到高风险品种的一场全面掠夺。

   

迷信国际规则体系和信用体系的经济高参,全都遭到迎头痛击;割裂市场导向和计划调控的主流学者,全都变得手足无措。其必然性就是美元强势集团要从毫无增值功能的资本市场,攫取最大利益。而一方受益与另一方受损,则是资本市场巧取豪夺后的天然景观。尽管表面上美国本土市场同样经受了一场洗劫,但它从来不缺货币商品,积淀下的房地商品和廉价物质迟早会有后发优势。而在美国本土市场上的洗劫对象,同样是痴情于相互渗透并已内外交困的别国资本,表明无论是在投资领域、贸易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受益方始终会是多重受益,受损方永远是要多重受损。只要世界货币体系依然在,国际资本市场将永远是强势美元集团的天然狩猎场。

   

后期损失将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国际资本市场、传统商品市场和产业分工体系的重新洗牌,使战略型的国际资本,长期地、深入地嵌入到各国经济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是投入美国本土的主权基金等,将要面临部分实体抽离资金后的空壳化威胁。一旦全球和全美市场的美元货币回笼结果比较理想,则美元价格回归过程就比较到位。总体说来,美元货币的升值状况,主要取决于美元货币的全球流通规模,即主要是由别国手中掌握的美元货币的多少而定。对于美国而言,别国控制的美元越多,则它的贬值欲望越强;反之亦然。

   

美元商品一旦开始价值回归,说明强势美元集团的牟利过程基本结束,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喜笑颜开了。接下来需要受损国悉心调理、休养生息,为强势美元集团的下一轮资本运作创造条件。而在弥补千疮百孔的经济时,还需仔细盘点内外市场付出的所有代价,以便采取挽回部分损失的强力措施,寻求避免重蹈覆辙的治本之策,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经济的自主性和自控力。

   

相关文章

  •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
  • 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
  •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 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
  • 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
  •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
  • 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
  • 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