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预警制度值得借鉴
网评:日本地震预警制度值得借鉴
魏文彪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384546.html
日本东北地区14日晨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至少7人死亡,包括3名外国游客在内16人下落不明,逾200人受伤。(6月15日中新网)
发生里氏7.2级强震,仅造成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如此低的伤亡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气象厅及时发布地震预警。据报道,日本气象厅在14日8时43分51秒预测到地震,3秒后即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4秒后将发生地震。但此时震中地点已经开始摇晃了。而距离震中3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地震摇晃发生之前十多秒得到了地震预报(6月15日《环球时报》)。尽管日本气象厅的预警仅在地震发生前数秒钟内发出,但是由于人所具有的强大求生本能,有限的数秒钟也可发挥不可忽视的挽救生命的效用。尤其是电磁波的速度快于地震波,所以提前数秒钟发布地震预警,更可为震中之外地方的人们争取到更多的逃生时间,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发生对公众生命健康的损伤程度。
日本气象厅此次发布地震预警,固然与其地震预报技术相对领先有关,与此同时,具有必要的地震预警意识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即便缺乏提前预报地震的技术能力,只要能在地震摇晃发生后迅即发布地震预警,也能为震中之外地方人们赢得些许宝贵的逃生时间,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的损害程度。日本气象厅此次通过发布预警降低地震损害程度,也凸显出其所具有的高效、快捷的地震预警机制的优势。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日本气象厅在预测到数秒钟后可能发生地震之后,需要经过一长串繁琐、复杂的预警发布报批程序,就不可能能赶在地震发生前甚或与地震发生同时发布预警,发布地震信息的时候地震就可能已经发生完毕,地震预警的预防效用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从中人们也可领悟到,除了地震预报技术能力之外,高效、快捷的地震预警发布机制,也是能够有效发挥地震预警效用,降低公众生命健康受损程度的必要前提条件。
我国的地震预报技术赶上某些国家或许要有一个过程,但是日本有关部门的地震预警意识,尤其是该国高效、快捷的地震预警机制无疑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即便我国的地震预报技术短期内难以取得快速突破,但是只要我们具有强烈的地震预警意识与高效、快捷的地震预警发布机制,包括能在观测到地震发生信号后迅即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同样也能为起码是震中以外震区人们争取到一定的宝贵逃生时间,历次地震给公众生命健康造成的损害程度就并非不可以有所降低,就并非不会有更多民众的生命健康因此而得到挽救与保全。
尽管地震预报与预警发布对社会生活秩序而言“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鉴于人的生命健康最可宝贵,人的生命一旦失去便不可挽回,所以政府与社会对地震部门应当予以充分的信任,包括对地震预报发布不准给予必要的宽容,在抱持即便社会生活秩序因此而有所受损也在所不惜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政策规定,给予地震部门依据自身观察迅即发布地震预报或预警的权力,建立健全我国的地震预报与预警发布机制,增强我国地震预报与预警发布的效率,如此才能将地震给民众生命健康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让民众生命健康安全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护卫。
日本提前10秒预警地震的启示
2008-6-16 · 来源 : 长江商报
我们对于地震灾害,应少些悲观情绪,多些积极行动。不能让“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成为借口,成为探索自然的“拦路虎”。
◇冯海宁(北京 媒体从业者)
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当地时间14 日8 时43 分发生里氏7.2 级地震。地震已造成数百人伤亡,多条道路出现塌陷。日本气象厅在主震到来前10 多秒成功发布地震震级等预报。(6 月15 日《环球时报》)
日本之所以提前10 秒成功预警地震,既因为地震多发的日本高度重视地震科学研究,也因为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从2006年8月起就开始运作,更因为日本从去年10 月开始启动紧急地震速报制度。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制度安排为日本此次成功预警地震提供了支持。显然,日本这次成功预警地震必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地球村成员以启示。
启示一:科学探索是人类迎战地震灾害的唯一路径。此次成功预警地震,相信会改变很多悲观的思想,人类对于地震灾害,也不再被动受伤、束手无策。
启示二:紧急地震速报制度发挥了作用。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早在去年7 月日本新潟县中越海域发生的地震中就初见成效。收到地震警报的铁路和建筑部门分别紧急停运列车,中止起重机作业等。其中,日本长野县上田市上田丸子地区自治中心在震前17秒收到警报,并用有线通信设备向辖区内各家各户播报,使居民及时采取了避险措施。
基于此,笔者认为日本提前10秒预警地震的经验理应推广,为其他国家进行地震预测研究、地震制度设计提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地震灾害,应少些悲观情绪,多些积极行动。不能让“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成为借口,成为探索自然的“拦路虎”。
|
日本强震,速报系统显威力 | ||
| 新华网 ( 2008-06-16 10:43:47 )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 |
|
日本政府推行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震的伤亡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东京 “幸亏有了这几秒,我才可以抱着孩子躲起来。”大崎市居住的家庭主妇佐佐木瞳说,余震到来前的两三秒,她看到了电视上的警报,马上抱起了一岁的孩子。 所谓“紧急地震速报系统”遵循的是这样一套理论: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日本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技术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十几秒的宝贵逃生时间。 6月14日早上8点43分51秒,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检测到了“岩手宫城内陆地震”震源地的P地震波,3秒后总务省气象厅发出了面向一般国民的5级弱自动紧急地震警报,1秒后自动修正为5级强地震,4秒后再次更正为6级强地震。 地震速报并非万能 世界上20%的6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对于这个“老朋友”,大多数日本人都能够平和面对。在一些国家怀疑地震能否预测时,日本却执着于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报体系。日本政府还立下了“实现预测地震的梦想”、“和地震波赛跑”的壮志。实际上,在紧急地震速报还没有面向一般国民广泛利用之前,早在2005年8月宫城县地震时,仙台就在剧烈震动前13秒接到了速报。 80所学校校舍出现裂缝 根据宫城县灾害对策本部统计,14日的地震已经造成县内的80所公立学校校舍出现裂缝。其中45所学校位于震度6级的栗原市。该市60%的公立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和职业学校校舍出现裂缝。 |
相关文章
- 难忘的一次震情会商
- 困惑!到底是防灾与建设伟大呢?还是到处救灾与重建伟大呢?
- 假如洛杉矶在中国:能发布地震预警吗?
- 唐山大地震时的开滦煤矿:干部最后从煤井里走出来
- 欲绝当下矿难死,何不回头学唐山
- 地震预报:国退民进
- “地震能否预测”之争的幕后故事
- 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源自周恩来总理
- 漩涡中的地震局
- 中央未追究责任,地震局在不断退步
- 地震预测由科学家做,地震预报由政府做
- 差哪儿啦?--质问地震测报部门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