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风华正茂

与青年朋友谈人生

火烧 2010-01-18 00:00:00 风华正茂 1025
文章探讨不同时代青年理想变化,从救国救世到现实物质追求,分析80后生活压力与中产阶级消失现象,揭示社会阶层流动与小资情调的矛盾。

与青年朋友谈人生  

不同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理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多的青年从繁华的大城市跑到贫瘠的延安,他们的理想是:探索出一条能拯救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的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其代表。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青年的理想是“拯救全世界受苦受难的民众”。对这种“形而上”的崇高理想,现在的青年是要嗤之以鼻的,他们的理想大多是“形而下”的。比如10年前如果你问一个80后青年:你的理想是什么?他/她也许会回答:当明星。而今天当80后中年龄最大的一批人率先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你再问他/她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的回答是: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80后这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娇惯,溺爱,从物质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童年是很幸福的,没受过什么苦。然而当他们要独立撑起一个家庭的时候,却大批的沦为了房奴,车奴,卡奴,孩奴,蚁族。。。“从小受宠,长大为奴”,是他们对自己的无奈的自嘲。可以这样说:80后一代的主色调已经从轻薄的暖色调渐渐转变为沉重的暗色调。

中国的改革是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的,发达国家的橄榄球型的社会形态,即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和社会道德支撑主体的稳定的社会形态一直受到中国自由主义者所称道并引为榜样。但这种社会形态其实是不能长期稳定的,就拿日本为例,日本产生于50-70年代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号称“一亿中流”的群体正在加速分裂。往上或往下,但往上是难之又难的,极少中产可以跻身于上流社会,大多数是往下。去年出版的一本《下流社会》的书受到日本人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对书中提出的中产阶级“下流化”(向下流动)产生共鸣。橄榄球型社会形态正在往金字塔型社会形态演化,而同样的情形也正在美国发生。

现在回到中国,产生于90年代初的中国白领,曾经引领中国的潮流,他们的消费方式,他们的婚姻观念,甚至他们的小资情调都曾引领时尚。但今天,白领的生存状况却愈加艰难,工资不高却出手阔绰的黑领正在迅速崛起并取代他们而成为社会羡慕的目标。对此,大多的白领或准白领却依然陶醉于他们的小资情调中,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论“阿曼尼”和“法国玫瑰”。可以说在中国,中产阶级还没有真正地产生就已经开始消失。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不是一篇小文能说清楚的,这里只谈现象,和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

面对此种状况,我们的青年大概分为两种:

1. 默默忍受,变得颓废。“宅男”“宅女”应运而生,他们不愿想得太多,他们懒得出门,喜欢独处,常吃零食与快餐,他们可以呆在家里一整天或数天打电脑游戏。

2.对现状不满,希望改变。他们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中产阶级,甚至跻身上流社会,他们遵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祖训奋力打拼,他们沿着主流精英们指出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光明大道努力前进。然而这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的理想没有两样,想一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吧,这两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甚至实现途径有何不同吗?只是,几千年来有几人成为了人上人呢?所谓的成功者只不过是作为更强者的工具来控制更弱者而已。本质上还是一个“奴”字,而不能称作真正的“人”。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除了这两种以外,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亲爱的青年朋友们,你

们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甚至人类的希望,你们愿意思考这些问题并做出回答吗?

2010年1月18日

此文部分内容抄袭了水泥网友的文章《中产阶级青年的失望和不满》,还望水泥网友不要告我侵权。

   

相关文章

  • 也谈“央行独立”(旧文重发)
  • 一80末青年的实践调查笔录——记敦煌市一国企倒闭的前后及感想
  • 我们为什么空虚——写给我们80后、90后这一代
  • “反腐必反体制”是终极邪恶理论
  • 徘徊在生存智慧与理想主义之间——80后的精神状况
  • 青年节里说青年人的幸福
  • 雨夹雪:80后、90后青年为什么不幸福?(旧文,修改稿)
  • 一个八〇后:对“彻底革命派”的批判
  • 90后心中的毛岸英
  • 大学生民工调查
  • 忠言:啃老不是“啃老族”的耻辱!
  • 二十三画生:90后谈党风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