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警惕李玫瑾言论事件中的网络暴力围观

火烧 2011-05-0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李玫瑾言论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探讨公众人物言论责任与网络围观的负面影响,呼吁理性批评与专业讨论。
一头精神的染了微红色的短发,一张已不精致略显沧桑却不失妩媚的面孔,呈现出一个上海女人的时尚。

我在百度百科里留心看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女士的相关资料。对于李玫瑾的批评或批判,网上已铺天盖地。李玫瑾女士亦曾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接受批评,但不接受扭曲。对李玫瑾的这句话,我深表赞同!

首先要声明的是,在药家鑫案子上,我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李玫瑾教授的“弹钢琴强迫动作杀人”这一专业立论,并且在我先前的博文中已对李女士这一立论所用时机之荒唐,做人立场之糊涂有过具体表述,在此不一一赘言。

单从“我接受批评,但不接受扭曲”这句话来看,李玫瑾女士并不像网上所讨伐的那样糟糕透顶,或一无是处。李玫瑾教授的认识误区在于其执著于心理分析,对“这孩子”是基于职业习惯。当然,李教授的这个解释,放在马加爵,肖传国的犯罪心理比对中,亦有前后矛盾之处,精明的网友已说过;怎么没见你李教授充满慈祥一爱怜般替穷人的子女马加爵说句话呢?

1958年出生于上海的李玫瑾女士一路走来,已年过半百,在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业已有所建树。有文章质疑李玫瑾教授的染发,戴首饰等不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大可不必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做文章,更不应在跟贴或留言中对李玫瑾女士百般辱骂搞人身攻击。李玫瑾教授是中共党员,专业研究可圈可点,未曾有贪污腐化之行为。尽管李教授只回应肖鹰而不理会芸芸众生有职业傲慢的嫌疑,但这些都不构成人身攻击之要素。

李玫瑾女士的言论,已然成为引爆舆论的导火索。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资讯发达的时代,说什么样的话,应怎样说话,相信李玫瑾教授已深有所感。我们不需要发言秀,更不需要言不由衷的道歉,公众在焦点事件中需要的是真诚的声音,明确的态度,一切以民生利益为重的朴素观点!

目前“专家”,“教授”等群体已声名狼籍。这固然与专家教授等群体的自身素质有关,但更与我们的权力部门有关。一些妖言,祸国之言是怎样出笼的?应该怎样追究这些人的责任,目前国家还没有可行的方案。

一方面是无耻之言行大肆流行,一方面是充满暴力的网络围观。既增加了事件的扑蒴迷离,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卖国分子所操纵。

纵观李玫瑾言论事件,对其所持立场,专业立论进行大张旗鼓的批评或批判都无可厚非。但对其进行辱骂,甚或利用李玫瑾是女性而进行下流手段,都为正义之士所不齿。批评或批判,应当有其自身的底线。

相关文章

  • 从马聪肇事逃逸再论药家鑫案
  • 《南风窗》荒诞不经的李昌奎死刑命题
  • 药家鑫杀人动机初探
  • 陈柏峰:法治热点案件讨论中的传媒角色——以药家鑫案为例
  • 李昌奎案: 法官缘何称再审是最大的伤害?
  • 评李昌奎案法官的新表态:再审是对法治社会最大的伤害?
  • 黎阳:从药家鑫到李昌奎案件,看普世政变的一个突破口
  • 犯罪分子在云南高院“少杀、慎杀”的保护伞下继续着杀人的罪恶?
  • 伪善与傲慢:驳《南方XX》记者“反对云南省高院再审李昌奎案”
  • 法盲执法国之不幸民之悲哀
  • 宪之:云南高院意欲何为?————评赵、田两位副院长对大众质疑的回应
  • 杀与不杀的唯一检验标准是量刑准确——谁将国法用私话解释成了私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