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滑稽可笑的“特别是”

火烧 2009-02-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批评‘特别是’语言格式的滥用,指出其政治色彩和历史常识错误,强调改革开放以来阅兵的影响被过度夸大,开国阅兵的历史意义被忽视。

滑稽可笑的“特别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先后举行过13次阅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举行的国庆35周年阅兵、国庆50周年阅兵,都给全国人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对于扬国威军威、增强民族自豪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这段文字见之于一篇标题为《总参解密国庆阅兵:展示中国特色武装力量体系》的文章(见 2009年1月28日 人民网  作者张竹力)。该文值得一说的地方,是文中包含了一个特定的语言格式:“自某某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在,当说到某个地区,某项事业,某个单位,甚至于某个家庭、某位个人的发展进步时,凡时间跨度超过30年的,就会套用这个语言格式。比如,在说到某个地区的发展进步时,就要说“自某某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如何如何地得到了发展进步。”又比如,在说到某个单位的发展进步时,就要说“自本单位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单位如何如何地得到了发展和进步”。如此等等。这个语言文字格式的套用,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语言文字中达到了一个高峰——各级各类官员、各色各样的专 家 教授、众多的媒体记者们和宣传干部,无论开会讲话,作报告,写文章,都千篇一律地去套用它。至于套用得恰不恰当、贴切不贴切,人们似乎都顾不得也无须去顾及了。  

人们争先恐后地这样套用,当然是有其缘由的。这个语言格式的特点,是以“特别是”为界,构成一个偏正复句。“特别是”前边的部分为偏句,介绍背景,为后边的部分作陪衬、作垫背。“特别是”后边的部分为正句,是句子的重点,它与前边部分相对照,起到抹黑新中国前30年的伟大成就、抬高后30年成绩的作用。可见,这个语言格式是适应一种政治需要而产生并得到广泛套用的,是有着极强的政治色彩的。正因为政治色彩极强,所以一些人就争相套用,唯恐落后。  

无疑,上述引文的作者也是深深地受到了这样社会氛围的影响和熏陶。然而,作者不曾想到,他的这种套用,由于过于有悖历史常识,因而是极其滑稽可笑的。因为,稍有历史常识和思维能力的人都知道,就国庆阅兵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举行的13次阅兵,都曾经“给全国人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其中,建国5周年、建国10周年和作者所提到的那两次阅兵,尤其“给全国人民的印象深刻”,而并不仅仅只是作者所提到的那两次。而所有13次阅兵,就“扬国威军威、增强民族自豪感”来说,特别是就“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来说,都不能与开国大典那次阅兵相提并论。还完全可以说,就影响的“重大而深远”而言,今后的所有阅兵也都不能与开国大典的阅兵相提并论。因为,开国大典及阅兵标志着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有了美好的结果,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宣告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诞生。如果没有那次阅兵,就根本不会有后来的、包括该文作者所特别看重的1984年的阅兵,也就谈不上它们的什么“影响”。这个道理,在中国,连小学生都能明白。该文的作者应该不是小学生,难道却不明白吗?还有,1989年是建国40周年,本来是应该举行大庆和阅兵的,却没有举行;其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国人也决不会忘记。   

现在,该文的作者却置历史事实和普通常识于不顾,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盲目套用“特别是”这样有着明显政治倾向的、经不起一驳的语言格式,的确是贻笑大方的。作为致力于民主与法制建设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大脑却不是长在自己的头上,岂不感到有辱斯文么?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写  

相关文章

  • 王树增《解放战争》节录,用事实反驳《大江大海》的谣言
  • 推荐北京人艺新排《龙须沟》和《窝头会馆》
  • 科学解读和评估两个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一)
  • 献给1973-1982年出生的超龄儿童们
  • 浅说建国60年和我们的未来走向
  • 孙学文:驳资改派建国头29年“经济崩溃”论
  • 新华网:美国为何少祝福中国30年
  • 国庆大阅兵,精英之家电视台解说词!
  • 丑牛:又逢己丑--“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 《刷盘子还是读书》姊妹版:用一般科学原理认识毛时代
  • 梅新育:对建国初30年的重新估值
  • 与吴敬琏唱唱反调: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