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韬光养晦”辨析

火烧 2010-08-3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本文深入探讨韬光养晦的真正含义,强调其应为积极主动的应敌策略,而非单纯妥协退让。结合历史案例,分析韬光养晦的实施前提与内涵,体现低调中蕴含进取精神。

                 “韬光养晦”辨析

     杜清春按:作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韬光养晦”是指遮掩锋芒,隐藏才干,不过分炫耀自己。如果仅从字面意义来看,韬光养晦在某种情况下应该说是一种良好的应敌策略。但是否一味低调、隐忍、妥协就意味着是在韬光养晦呢?笔者以为:韬光养晦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应敌策略,而非动辄妥协、无援则的退让。笔者以为:如果只是为求得一时苟安而资敌,丝毫体现不出进取精神,那绝不是真正的韬光养晦,是不足为训的;只有励精图治的人物才是在真正地实施韬光养晦,歌舞升平不是韬光养晦,文恬武嬉不是韬光养晦,得过且过同样不是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如今已成为热门词汇,总是频繁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上。作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韬光养晦”是指遮掩锋芒,隐藏才干,不过分炫耀自己。如果仅从字面意义来看,韬光养晦在某种情况下应该说是一种良好的应敌策略。  

在中国历史上,以韬光养晦之计战胜敌手的例子并不鲜见。司马懿诈赚曹爽、北周武帝诛除宇文护、康熙智擒鳌拜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事例。当然,我以为,更具典型意义的还是是越王勾践雪耻破吴和唐太宗发兵灭突厥——因为此二者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层级更高一些。  

那么,韬光养晦拥有那些内涵呢?我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实施韬光养晦,有一个大前提:敌强我弱。在面对何类敌手的时候需要遮掩锋芒呢?不用说,肯定是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力量。是的,当齐国面对鲁国的时候,当楚国面对郑国的时候,当秦国面对山东六国的时候,它们不必客气,只需展示自己的雄厚实力就可以了。然而,司马懿、唐太宗等人就无法与敌手进行正面冲突了,因为自己的力量暂时还弱小,甚至还要受制于人。在敌强我弱的大前提下,韬光养晦以待时机,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实施韬光养晦,还可有一个小前提:城下之盟。有时,曾经遭遇重大失败而又不甘心失败的人物,可以在缔结屈辱条约的基础上来求得生存,进而东山再起。越王勾践在战败后曾经对吴称臣,向吴王夫差送去厚礼,甚至亲自在夫差宫中做仆役三年。唐太宗初即位时,因天下初定,宇内疲敝,也没有与进逼长安的十几万突厥士兵发生正面冲突。他曾亲率六骑来到渭水之滨,隔渭水与颉利对话,责颉利可汗负约,然后在许以重金的基础上杀白马与颉利可汗订立“渭水之盟”。 韬光养晦者并非都有与强敌订立城下之盟的经历,但与强敌订立城下之盟的经历常使韬光养晦者倍感屈辱,令其强化复仇意识。  

第三,实施韬光养晦,需要一种特殊的姿态:低调示人。欲才美不外现,当然需要低调处事——几乎每位韬光养晦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要么假意隐退,要么对政敌曲意逢迎,要么向强敌奉表称臣,要么以纳贡表达称臣的“诚意”。可以说,低姿态充斥于他们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并非所有处事低调者都是在行使韬光养晦之计。两宋的统治者大多对北伐缺乏信心,他们总是以向辽、金奉送“岁币”的方式求得苟安,甚至不惜向对方割地称臣。看起来它们确实低调,然而统治者不过是要求得一时苟安罢了,丝毫体现不出进取精神,从效果看似乎可称之为“掏光养秽”,因为此举实际上是在资敌,是不足为训的。  

第四,实施韬光养晦,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励精图治。应该看到:对于那些富于雄才伟略的人物来说,他们绝对不甘于低姿态甚至屈辱地活着,总是希望能够尽早改变现状;而若改变现状,他们唯一可走的道路便是暗地里励精图治了。面对强大而又骄横的吴王夫差,一度战败求和的越王勾践重用贤士,与民同耕,卧薪尝胆,推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大计。面对贪婪而跋扈的北方劲敌突厥,唐太宗锐意复仇,乃至亲自督导练兵,终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在历史上,此类事例并不少见。我以为,只有励精图治的人物才是在真正地实施韬光养晦,歌舞升平不是韬光养晦,文恬武嬉不是韬光养晦,得过且过同样不是韬光养晦。  

第五,实施韬光养晦,最终可以收获丰硕的成果:克敌制胜。为战胜敌人,韬光养晦者惨淡经营,往往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当然,他们的回报也是无比丰厚的。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在夫椒惨败二十年后率兵奋力吞吴,得以一雪前耻。我们知道,唐太宗在渭水盟约四年之后挥兵北上,犁庭扫穴,得以生擒颉利而归。这些成功的韬光养晦者往往会因大有作为而彪炳史册,而其不凡业绩则可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的道理。  

第六,实施韬光养晦,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原则:不事声张。面对如日中天、目中无人、贪得无厌的敌人,行事本来也须万分小心;而对重任在肩的韬光养晦者来说,则全力保护自己就更是应有之义了。在敌强我弱的前提下,在励精图治的情况下,在立志复仇的心态下,如果己方的意愿被对方察觉、发现或者识破,其后果难免是灾难性的——那不仅意味着前功尽弃,甚至意味着性命难保。于是,韬光养晦者绝不会张扬,而会尽最大努力掩饰自己的机心。可以说,城府不深无法实施韬光养晦,泄露“天机”不会是成功的韬光养晦,大肆张扬则更不是真正的韬光养晦。  

何为韬光养晦?在上文我浅析了其内涵。其实,韬光养晦的意蕴是很丰富的,我们还可以继续挖掘。

相关文章

  • 马耀邦:深度剖析美中关系的现实--美中峰会是谁的胜利
  • 大道国学:地球将是谁的私家庄园
  • 让导弹飞(2)——东亚货币的战国时代(一)
  •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 美国在东亚向谁挥舞“大棒”
  • 苏杜:中国醉了——“没有人能包围中国”像煞醉话
  • 文锋:“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从毛主席光辉实践能学到什么
  • 美国挑动东亚战火的阴谋与结局
  • “货币战争”会在东亚重演吗?—不能小觑“朝韩热战”影响中国
  • 萧规曹随、一贯政策与应有之义--切莫混淆美中关系的敌对本质
  • 忠言:各方东亚博弈中国或成最大输家
  • 美国,快了?带路, 快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