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晚十点,探访帐篷区——灾区归来谈感受(3)

火烧 2008-07-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53
文章记录了探访灾区帐篷区的经历,分享与灾民交流的所见所感,包括帐篷生活、灾民诉求、志愿者帮助及羌族安置问题,突出灾后重建与人文关怀。

晚十点,探访帐篷区——灾区归来谈感受(3)

风云啸

吃完晚饭,我和同住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交流了一些当天的感想。觉得到一线去,与灾民面对面的交流,意义真是太大了。要解决基层的问题,就要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先驱者的名言真是鞭辟入里。正准备休息时,我仍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喊来两个小伙子:走,到帐篷区看看?

路旁有不少民房并没有倒塌,特别是框架结构的。墙壁大都有开裂,但仍可使用。居民日常生活有时还在里面,只是睡觉时回到帐篷。可能由于安全的需要,民房里通了电,而帐篷区没有通。

一家居民的房门对着坡上的路,亮着灯,正墙中央毛主席的像向我们微笑着。转了个弯,一个醉了酒的灾民正在“演讲”,围了八九个人。我们也走过去,听他说了些什么。当地话我听不明白,只是隐隐约约的感觉是说有地方不满,无非是分配不均之类,要是毛主席他们在时就好的多。人群看见我们过来就劝他别说,他仍继续叨叨,我们也没有接着听,就绕了过去。

走到了一片相连的帐篷。四个帐篷两两挨着,再隔着中间一个过道门对门,过道上方有防晒网。我们走近时发现,不少人已经睡了。有人从过道的另一端迎过来,拿着手电。我说想看看情况,他打开了他所在的帐篷。帐篷约八平方米(应再大些?此处回忆不清晰),中间挂了个帘子,将空间分成两开。帘子另一侧发出声音,表示人家已经睡下了。我看了看,是地铺,空间也狭小。就没有进去。

从过道里出来,问了问他们的自然情况。他说:他们都是山上的村中一个组的,原来有103人。山体滑坡,湮没了村庄和耕地,遇难27人。所余七十多人中有二十多人投亲靠友,这里还有五十多人。上面给发了四个帐篷,每个帐篷四到六户,人最多的一个帐篷中有14人。

我觉得此刻在帐篷中睡的应该没有这么多人。他说有些人回村暂没有回来,有的人在其他地方如未交付的板房中暂住。我猜测这个村组应该还有一两个自己搞来的帐篷,但我没有说。

我问他最希望的是什么,他顿了顿,说:(家回不去了,)最希望有一个归宿。我说:以后将你们仍安置在北川好呢,还是移民出去好?他说:我们是羌族,不希望离开北川,还是近好。我说:还想说些什么?他说:感谢不断前来的志愿者,让我们感到被关心。末了,他说一句:我们原来的什么都没有了,但是钱、粮、油和其他灾民一个样。

他的儿子这时走过来。原来他的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由于民族政策,他们的大学分数线要比汉族低六、七十分。我建议他儿子:放假期间,搞一搞社会调查,了解一下家乡的状况和需求,争取弄出一份详细的材料,要具体、翔实、有数字,一定要真实。可以往上面报一下,政府需要,对你们重建家园也有好处。这方面还要靠你们。他表示要着手去做。

握握手,我们走回去。近十一点了,月色朦胧,路旁一个帐篷里妻子在低声斥拒丈夫,愈加显出夜的安静而和平。

在灾区,人民的心态这么稳定,有这么好的治安,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功劳吧。我想着,前面已是驻地。

二○○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相关文章

  • 我对四川灾区重建的“资金使用合理性”不抱信心
  • 反对“北川23亿地震博物馆”的五点理由
  • 汶川地震百日祭
  • 地震亲历,朴素的事实,朴素的英雄——灾区归来谈感受(14)
  • 地震前一天,猪从奶奶的头上飞过去—灾区归来谈感受(11)
  • 反官僚主义与“文化大革命”
  • 卢周来:“重建”一个没有开发商的世界?
  •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地震保险普及率世界第一
  • 曹建海:我曾试图阻遏开发商介入汶川灾后重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