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贵族化”倾向渐现 表面繁荣百姓生活不便
城市贵族化倾向明显,表面繁荣下百姓生活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出现高端化趋势,普通居民难以享受基本服务,引发社会关注。
时下,每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而每张“名片”都似曾相识。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时,当地展示“城市名片”的方式几乎千篇一律——一辆车把参观者拉到新开发的近郊新城区,新城往往整洁优美,豪华办公楼、会展中心、主题广场、体育馆、图书馆、规划馆、亮化美化工程,甚至高尔夫球场、度假村等,一个都不少。
“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新城、改善城市面貌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城市化简单地理解为盖房子、建广场,片面追求华丽的外表,就会带来很多弊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今,城市变得漂亮了,但在一些地方,许多普通老百姓却觉得,生活没有变得想象中那么美好。
薛松林老人每天接送6岁的孙子上幼儿园。一路上,很多原来给人步行、骑自行车的地方,如今都停满了汽车,行人被逼到马路上。20分钟的路程,老人几乎一直拉着孙子的手,一旦身后有汽车的声音,他们便躲在路边,等汽车经过以后再走。“路修得越来越宽,但都是给汽车走的。过马路要走很远,行人走路没有以前方便了。”薛松林老人说。
老人觉得,这些年来,他生活的城市里给有钱人消费的豪华场所越来越多,理个发五六十元,洗个澡一百多元,以前家门口就有的理发店、澡堂子却越来越少。孙子上的是一所“双语教育幼儿园”,每个月光学费就要四五千元。“好一点的普通幼儿园太难上了,没办法,只能花钱上这种贵族幼儿园。”老人告诉记者,一家人现在已经开始在为孩子上小学犯愁,要想上好一点的学校,花费可不少。
在不少城市,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行业都出现了高端化、贵族化的倾向:一方面,很多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满足,例如,普通患者为了看病,需要花很长时间排队等候;一些城市的新区发展起来后,长期没有建设配套的中小学和医院,导致“上学难”、“看病难”;普通居民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设施等。另一方面,在公立医院中出现了很多高档病房,学校中出现了高收费的高档班级,甚至到公共体育馆打场羽毛球也成了高消费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在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贵族化”倾向。一种类型是基本合理的“贵族化”倾向,就是由社会力量兴办的教育或私立的医疗单位提供的较高档次的服务。这种类型的服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高收入家庭或群体,很大程度上具有私人物品性质。另一种类型是不合理的“贵族化”倾向,就是由政府举办的教育或医院提供的高档次的服务。这种“贵族化”使用的是公共财政资金、公共土地资源和公共人力资源,带有歧视性,应当加以限制。
徐宗威表示,要根据多数人的需要提供城市公共服务,大多数公共服务应该是开放式、公平、平等。应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确定不同的公共服务内容,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环球视野》第355期,摘自2011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