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之主题让人充满着遐想和期望;然在细细品味和看了诸多电视专题报道后,又感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局限性似乎强了些,进而也就有了一些疑问。
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不是在其管理上必须公开、透明和有居民的参与?
2、“千城一面”又如何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呢?
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又怎样使得\带动乡村生活更美好呢?
4、某些地方“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或一届政府一个规划,又怎样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呢?
5、“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又有怎样的法律等措施来防范“超前城市化”和重蹈西方、或拉美一些国家“城市病”的覆辙呢?或政绩的表演场呢?
显然,现实是不容乐观的,并且还在重蹈着诸多西方城市化病的覆辙。如不少城市正在研究实施交通拥堵费,或提高停车收费等问题;又如题为《内蒙古清水河县10年造新城却成空城》的“烂尾城”和大学城卖地、“空城”等问题。
再如,当我们频繁的面对题为《武汉拟填东湖450亩水面建酒店 未获建设部批复》、《云南洱海填湖建豪华别墅群 成富人后花园》、《酒楼秘用“地沟油”? 小厨搜集证据告家》、《忻州限价房成公务员小区 市民称是干部“提款机”》、《武汉“最牛违建”十年难拆 打公用旗号盖干部房》、《学生住读老师走教 教师怎成大学城里的匆匆过客?》等近期的报道,我们的城市又将怎样的使生活更美好呢?一个欠发达县耗资数百万元兴建“山寨版中国馆”,这又是为谁的生活更美好呢?
说句不中听的话,不少城市虽然富丽堂皇,高楼大厦林立,可或多或少的却让人感到恐慌、压抑,甚至漂泊。一恐城市规划的随意性、不确定性,进而就可能随时随地的“被拆迁”,“被钉子户”,“被刁民”;二恐出门就随时遇到呼啸而过的汽车,以至于有着生命线之称的“斑马线”就要成为“杀手线”了,你又怎能不恐慌?三恐又被少数人禁行了;如禁摩、禁电、禁自行车。四恐生活必需品等价格的上涨总是超前和远远的跑赢“被”平均的薪酬,你还要有可承受度。
压抑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风岛效应”;压抑于鳞次栉比的高耸之钢筋水泥的森林让人喘不过气来,犹如背负着一座座大山在前行,你还要支付高昂的维护费;压抑于越来越多的野生树木“被搬迁”进城市成为了陪衬水泥的“贵族”,破坏了的野外生态之恶果又怎么不反过来威胁城市呢?题为《京北沙源地投资1.3亿治沙无效 奥运后矿企复产》的报道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佐证吧。还压抑于马路成为了“扒路军”的乐园,亮化工程后再收取你的光污染费,到郊外、旷野去欣赏繁星和美丽的夜景吧,城市似乎是越来越像“概念”的家。
漂泊于城市文化的古与今之间,拆了建、建了拆,也就有了满世界的如题为《替广州上下九路捏把汗》这样的城市文化之宿命吧。据报道,动态《清明上河图》是世博中国馆一个很大的亮点,可这样的亮点现实中还有吗?虽说不论什么文化的传承不该是因循守旧、刻板或死板的继承,可人文关怀、特色是其根本吧?满世界的拆古建筑再重建,或复原什么朝代的盛世景观,如此又怎样的体现现代城市文化的内涵呢?或传统风貌、地域文化符号、民族地方特色、历史传统文脉等的沿革呢?“失去了才知其珍贵”的感慨也就缘于此吧。
当《清明上河图》遭遇到现实版的“千城一面”,我们是应该骄傲呢,还是汗颜呢?因而,很多时候感到是在为他人口中的好,为了重复的规划而规划生活着。所以也就有了有本事的、有钱的人士总是想法设法的住到郊外和别墅里,以躲避嚣尘,或把如洱海这样的地方变成自家的后花园了吧。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宜居,关键还在于宜生存吧,或还应该包含乡镇环境卫生等的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