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一个人民: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火烧 2016-01-06 00:00:00 网友时评 1035
文章深入探讨中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分析其历史根源与现实问题,指出教育过度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反思。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个人民  

  正如当前其他社会话题,公众舆论无不充满负面评价一样,对于中国的教育,中国的社会舆论也多诟病之声。

  你走在路上,可以看见上学的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几乎相当于陆军特战队员的装备负重。你走进随便一所中学的教室里,会看到每张桌子上都堆着高高的资料、试题。学生要么佝偻身子在做试题,要么隔着厚厚的眼镜在听老师讲题。考试、讲题、排名、再考试,成了学校的工作常态。作息时间上安排得几乎只有作、没有息。即便课后、周末,也是补课、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高考倒计时如定时炸弹般嘀嗒作响,让人不敢稍懈。高考结束后,学生们用“撕书大赛”来宣泄心中的压抑。重点班、择校费、给老师请客送礼,早已见怪不怪。老师们在升学率、考评方案的压迫下千方万计向学生要“教学质量”,引发一起又一起体罚学生、学生出走、自杀的悲剧。学生体质一届不如一届。除了做题、考试,学生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制造出一批批没有信仰、道德、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一心只想赚大钱,做大官,向上爬。许多人一毕业即失业,不能自立,在家啃老……

  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这些弊病深恶痛绝,喜欢将根源归之为应试教育。与之相对应地,他们大声呼唤素质教育。在此,我们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进行一番讨论。

  今天的应试教育形成的历史原因

  有的人认为,中国人就是喜欢应试教育,中国就是只能应试教育,而不能像西方那样实行素质教育(西方教育是否就是素质教育另论),这种充满“逆向种族主义”情绪的思维方式,不益于把问题探讨明白,反而容易陷入自卑自贱的境地里去。

  其实,我们现在所抨击的“应试教育”不过三十几年的历史。在“历史的转折”(你懂的)以前,教育并不是今天这个状况。由“历史转折”前过渡到今天的教育状况,有个标志性的事件,那就是“恢复高考”。今天诟病应试教育的人,许多就是当年为“恢复高考”而欢呼雀跃的人。曾经受惠于“恢复高考”或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大多数也认为“恢复高考”是个英明的政策。

  从恢复高考那一刻起,高考就作为指挥棒,左右了中国整个教育。教育由培养人、健全人的本质属性(即素质教育)开始向“非教育”嬗变(决定哪些人能上大学,哪些人不能上大学,哪些人出人头地,哪些人沉沦底层),成为一种博弈机制。“应试教育”就是这种非教育的集中、极端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也是受经济基础、社会形态约束的。与“恢复高考”等教育变革相伴随,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被解散,全民所有制被私有化,绝大多数人失去了集体的依靠,成为“自负盈亏”的“个体”,要么努力成为国家鼓励的“先富起来”的人,要么在“先富”路上掉队。市场、竞争等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各顾各、自私自利、甚至损公肥私等思想变成社会风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局意识、大公无私等过去受到鼓励的精神被弃若敝屣。过去那种上大学、搞研究、当干部与下车间当工人、回生产队当社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劳动者的观念荡然无存。家长想的都是让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后来是好大学),拿到“敲门砖”,端上金饭碗,做人上人。当年“知识改变命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响彻云霄的口号,就是这种心理的表达。政府、学校迎合家长的这种愿望,将升学率、教学成绩视为“生命线”,把这称为“教学质量”。用资本家管理车间工人的方法,管理教师的教育工作,有多少学生上重点?多少学生上一本?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有多少?制定考评方案,使之与教师的职称、工资水平挂钩。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只能视学生为没有生命的、等待标准化加工的零件,通过大量讲题、做题、考试、排名、课外辅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顾其余。教育的真义流失殆尽,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高考,学生为了“光辉的前程”,老师为更高的职称与薪水,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政绩、重点中学的名号和诱人的择校费等经济利益。应试教育的怪胎就这样应运而生,于是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列举的那种种让人无法忍受的教育弊病。

  有的人在现在的历史条件,呼吁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现实的,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素养的表现。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在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下,两级分化的社会现实里,高等教育的机会、较为显赫的文凭,就意味着更优越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这种稀缺资源,怎么不受到公众的追逐呢?你用高考分数决定谁拥有这些稀缺资源,公众则追逐高分;你用别的东西决定谁拥有这些稀缺资源,公众就追逐别的。现在,还没有发现有比考试更公平和更具操作性的办法,改用别的办法,很难让公众普遍接受。教育在今天这种社会形态下,只能作为一种竞争平台出现,而不能体现教育本身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对理解马克思讲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有可能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为什么当代中国的应试教育如此极端?

  有人会说,你上文得出市场竞争、两级分化的社会形态,会使教育偏离育人的本质功能,变为一种博弈机制,竞争平台,成为“应试教育”这样的结论,为什么同样社会形态的西方,没有形成这样畸形的“应试教育”呢?

  一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有过科举考试的传统,“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观念影响深远。在重新拉大等级差别的新历史时期,人们很容易纳入过去固有的路径。二是中国人口众多,相应的,高考生也多,正因为有“千军万马”,所以“独木桥”上格外拥挤。三是中国“改开”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一个比较低下的位置,这种地位使中国人的机会、资源、优越岗位更稀少,使得“独木桥”更“窄”,生存竞争更惨烈,高考也就更惨烈。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曾经有过彻底的革命,使中国的社会变得非常扁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非常小(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这使得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处于一个相对平齐的起跑线上,很容易接受一个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高考制度就是这样一个“游戏规则”。在恢复高考的那一刻,全部国人犹如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整装待发。曾经填平了阶层鸿沟的中国人,怀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拼搏精神,奋力向“先富”路上奔去,向高考的独木桥挤去。高考竞争惨烈异常,以至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这些考生的父母们的市场竞争、生存竞争的惨烈程度,其实并不亚于他们子女在考场上的竞争。

  学者郭松民说,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遗产,往往在后社会主义时期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呈现出来。应试教育就是这样的例子。

  而在西方,虽然主流社会宣扬“只要勤奋努力,个人就能获得成功”,产生了一门叫“成功学”的“学问”,出现了卡耐基等的一批“成功学家”,比尔盖茨等人的“成功”故事被成功学家津津乐道,被宣传得妇孺皆知。其实这种成功的故事,在中国发生的比率也不低,马云、马化腾、张朝阳、李彦宏、王健林、郭台铭……“中国梦”比“美国梦”更易成真。在西方已经固化的阶层之间,横陈着一道鸿沟。底层想要越过这道鸿沟,跻身上层,是非常困难的。乔丹、奥普拉这样真正的底层的成功,与比尔盖茨的那种经营上的成功不同,是靠着天赋、才能在运动、娱乐界的成功,这种成功显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能代际继承。其实在西方,底层的上升通道是比较狭窄的,在教育上,底层更是因经济水平、家庭气氛、社会环境、眼光规划、人脉资源等因素,而被排斥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他们只能去接受公立学校的“快乐教育”,“张扬个性教育”,自生自灭。加上西方国家较为发达富裕,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高端的地位,能够从发展中国家吸取财富,所以他们的政府能给国民提一定的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底层也就“乐不思蜀”了。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两级分化,日益阶层固化,中国底层在教育(高考)上的竞争力也在减弱,高校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中的工农子弟比例越来越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其中的原因与西方社会的底层在教育上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一样的。

  中国的大学扩招政策(据说是世界银行出的主意)造成大学生、大学文凭贬值,教育产业化造成高等教育的收费超出了底层的承受能力。底层已经发现让子女上大学是笔不划算的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流行,与当初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乐观、豪迈形成鲜明的对比。“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变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底层将逐渐退出高考的竞争,安于上一辈的命运。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必将变成某些人欣羡的美国的那种“快乐教育”、“张扬个性教育”。有些人不是已经在鼓吹大学自主招生,名校校长写信保荐、“素质教育”等名目了吗?

  什么是素质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是近些年来许多人竭力呼吁的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也是一个被公众错误解读很深的词。许多地方、学校、老师、家长把乐器、舞蹈、绘画等的教学当成素质教育。其实这些都是“特长教育”,而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短板”教育。

  “素”在汉语中有以下几种意思:一、一种白色的生绢;二、白色、本色;三、本来、一贯的;四、蔬菜。很显然,“素质”的意思是人表现出的本底的、一贯的品质。素质教育就应该致力于培养人的这些品质,而不是热衷于特长教育(当然也并不排斥特长教育)。

  什么是素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将插队、吐痰、讲粗话的人说成“真没素质”。这种语言环境中说的“素质”更接近素质的含义。不插队、吐痰、讲粗话确为人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这是对人在社会公德上的素质要求。素质要求体现在人的德、智、体等诸多方面上。什么是对“智”的素质要求?如果要求每个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对百科全书的要求;如果要求每个人都能在某方面有精深的研究,这是对专家的要求。只要具备这个时代必备的常识、技能以及进一步获取信息、发展自己的能力,便是达到了素质教育对“智”的要求。对“体”的素质要求怎么样呢?显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达到职业运动员那样的体育成绩,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具有特种部队战士那样超强体能、一招毙敌的杀人技巧。只要其身体健康、热爱运动、能胜任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即可。素质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短板”教育。

  显然,素质教育不能概括教育的全部内容,因为国家、社会还需要某些方面的特别人才、高端人才等。但在国家的义务教育阶段,理应体现国家的意志,贯彻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有时代性、阶级性。在不同的时代和阶级社会,对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如:在古希腊,各城邦对公民(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子)的要求,特别注重军事素质,因为古希腊的生产方式就是发动战争、掠夺财富,役使其他部族、海上贸易(有时为抢劫),所以他们的男童八岁就被送进军事训练营进行残酷的军事训练。号称非职业的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他们确实只是业余活动。他们还规定公民每年必须观看城邦安排的戏剧演出,这是培养公民的道德观、认同感,“公民”意识等基本政治素质的课程。至于生产劳动,那是奴隶的事,也就不被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中世纪,欧洲处于森严的封建社会,广大农奴处于封建主与教会的严酷统治之下。统治阶级特别需要一种消糜和禁锢农奴反抗的精神鸦片和思想枷锁,这就是基督教。宗教知识、宗教虔诚就成为当时的素质要求。精通拉丁文,熟悉《圣经》,成为有学问的象征。定时祷告、礼拜、唱赞美诗,就是那时的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先秦时代,贵族子弟入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素质教育。孔子虽然办的是私学,但也拒绝学生“学稼”、“学为圃”的请求。隋唐以来,开始科举考试,后来发展为八股取士,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纯粹是“应试教育”,但确确实实是历史的进步,是符合当时统治要求的素质教育。当时贵族豪门逐渐退出历史,庶族(中小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科举考试成为庶族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的途径,考场上的自由竞争代替了过去的门阀垄断。同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国家变得幅员辽阔,维护这样的局面亟需一种统一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就是这样一种恰当的思想,所以被加以尊奉。熟读四书五经,尊崇孔孟之道的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忠孝仁义、三纲五常成为对普通人的素质要求。

  今天的“素质教育”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个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素质”要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人会问,为什么今天中国的教育会是这个样子?他们的意思是,中国现在的教育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太不相适应了。在他们看来,当今社会现代、文明、自由、多元,本应包容各种不同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当然也应包容各种各样的人,也就应该有一种宽容、个性化的教育。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读书、考试、上名校、做人上人呢?

  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当今社会,当今社会看起来自由、多元,其实今天的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缺乏独立性,也没有选择权。在农耕时代,你可以绝意仕进,晴耕雨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自由、多元。而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四通八达的交通,日新月异的传媒、无孔不入的商品经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进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参与进来,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在其中寻找一个自己的位置,没法保持独立性,也没有选择。你种田,收获了许多粮食、农产品,你必须把他们卖出去,以购买彩电,更换新款手机,送子女读书、到城里买房……今天的电视上有许多选秀节目,里面有许多“达人”,他们看似很多元、有个性,其实都是为了把自己的“才艺”卖出去,和种田卖粮食一样,都必须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在其中寻找一个自己的位置,当然最好是高端的位置。现代社会的成功学,会用一个个励志故事告诉你,如何才是成功人生,怎样才能不被out了。你身边的人有的有钱有势,人模狗样;有的勤勤恳恳,日复一日。这些都会刺激你,让你发出“大丈夫当如是(前者)”的感叹,于是竭尽全力也要让自己的后代超越自己,跻身上游。

  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才是这个时代的特性,它把这个时代的人裹挟其中,要么“强食”,要么“弱肉”,没有选择,无法独立,格式化了个性。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今天的应试教育,不过是市场竞争的延伸,是市场竞争发生在教育领域而已。所以,这种教育不在于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而在于它能决定哪些人胜出,哪些人淘汰。由于竞争需要,除了考试,改用其他任何方式,都难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才艺选秀,看起来不错,似乎更“素质教育”一些,但操作成本、难度大,也难为公众普遍接受。应试教育不是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而是当今社会唯一最适合的教育模式了。

  每个人都想通过“教育”跻身上游,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必然要成为失败者。这些失败者被戏称为“学渣”。“学渣”也是今天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富士康等血汗工厂的廉价劳动力,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加工厂)。所以,他们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中国的“改革家”们很怕失去他们,那样中国就要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里。所以必须保持他们总是“低等收入”。谁愿意总拿“低等收入”呢?那就自由竞争吧。应试教育就成了这样一个竞争平台,博弈机制。有了应试教育,绝大多数人就心甘情愿的进“富士康工厂”里去了。可以说,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确确实实就是今天所“需要”的人,应试教育就是今天的“素质教育”。

  (此文稿由Lisa整理,特此感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