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读孤窗下的左派网帖(二)

火烧 2009-03-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工农当家作主决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展开,强调毛泽东思想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批判补课论的唯心论倾向,突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区别。

 2008-10-19   

工农当家作主(先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我认为这就是毛主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继续革命理论的基石。这就是“决定论”,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以工农为支点,以阶级斗争为杠杆,移山填海,起动地球。这就是毛泽东的手笔。  

有人会说,“工农当家作主”已经包含了生产关系。是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从事生产,就是生产关系的体现。资本下的人也一样,就是资本的奴隶。马克思说的生产力要素中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工农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要素的比重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有着几何级的增长,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工具要素的比重高于前者。这是生产关系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是优化的公有制和低效的私有制的区别。  

“补课论”者不懂这个区别,他们是工具决定论,他们是见物不见人的庸俗生产力论者。这也是他们的理论根据。因此他们切切犯了主观唯心论的错误。  

毛主席有两句名言:“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补课论者说是唯心论,他们不懂这个人是生产关系的人。在他们的脑子里,只有物质的人,他们才是唯心论。  

补课论者只知道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专家设计出来的,却不知道专家背后是生产关系。这就是高速度的群策群力的效果。  

有人说,“毛泽东搞的是人海战术”,他们也不知道这人的背后是什么?他们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生产力?  

今天的“知识经济”和“知识劳动阶级”论,犯的是同样的毛病。  

今天网友中,有人要修改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认为忽视精神反作用,也是对生产力要素的误读。  

工农当家作主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原则,是毛泽东和刘邓分歧的核心。补课论者说毛泽东也没有搞懂什么是社会主义,还说毛泽东终生没有找到民主形式,这是天大的误会。只是毛主席没有来得及在形态上最后解决,但已经指明——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即工农民主体制。  

毛主席也有缺点,他的话时常用浪漫主义手法,大笔一挥,却没有进一步解释。毛主席的理论被检验过吗?是的,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建国30年的成就……胜于雄辩。而小米加步枪,30年成就背后都是“生产关系”。讲精神,不讲生产关系,就是精神万能,就是唯心论。讲基督教义、论语,看不到生产关系,就是唯心论。  

毛主席建国后的心血和操劳,集中一句话,就是把好工农当家作主这个关,也叫社会主义的关。这是他承诺并履行自己的神圣的职责。  

我的理论不行,术语可能不规范,请网友指教!  

   

( 2008-11-6 )  

“上层建筑主导经济基础”只在程序上存在,不能是理念。  

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是要强调革命的首要问题是政权问题,这不是无的放矢。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非但没有改变,而是时刻必须遵循的理念。  

   我们知道,革命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就是反作用。我们同时承认,无产阶级革命是在革命理论指导下的,并不断丰富革命理论的实践活动。但不是有理论就可以“主导”出革命。上层建筑“主导”经济基础在程序上是存在的,但本质上是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而不是相反。  

违反决定论,就会犯错,就贻害无穷。官僚主义,以至官僚体制,压根就是“主导”理念造成的;资本主义复辟,更是瞎“主导”的结果。  

所谓“主导”,就是破和立的关系,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打破旧的国家机器的同时,就是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过程,也就是改变经济基础的过程。土地革命就是夺取政权,土改就是夺取全国政权的继续和深入。即使从程序来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基本确立也是或同时或交替的复杂现象。分土地与建立基层政权,你说谁先谁后?事实往往是同时进行的。而土地革命就是建立革命政权的基础,即建立上层建筑的基础。夺取城市也一样,大兵一到,“政权”拿下,但这个政权是悬空的,是枪炮下的。还必须从夺取基层,即从经济基础入手。总之,枪炮下,是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可能。并且,上层建筑的真正建立,特别是意识形态,还是在经济基础的反映中,逐步发展巩固起来的。是不断革命的。  

所谓“主导”,也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相对来说经济基础的要求是“内因”。革命的意志就是从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工人对工厂的要求出发的。同样,集体化也是依据农民的利益要求,而不是上层建筑的臆断。解散人民公社是谁的要求?这切切实实是“主导”的要求,即官僚利益的要求。但这不是革命的,是倒退的,就是从工具论来说,也是违反决定论的。集体化,鞍钢宪法,本质上也是夺取和巩固政权的继续。  

问题是建立经济基础的程序,往往是由反作用的“外因”——即代表革命意志的上层建筑的“主导”实现的,特别是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形式,这个“主导”确实存在,有时甚至是很带主观片面的。而我觉得,这种“主导”应该越少越好。  

革命的手段是变革经济基础的外部力量,革命的形式是破字当头。而且是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且指导的是人,有指导就可能有“主导”的理念,就会有瞎指挥。因此在建立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可能带有主观性,就可能违反唯物论,而犯唯心论。或多或少,恐怕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必须十分强调决定论的理念。  

回头我们应该看到,建国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凡是符合反映论的是有利的,违反反映论的是有害的。严重的是,这种有害已经具有体制性的毛病。这里突出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官僚体制”的矛盾,这是毛主席的看法;还有一种认为是落后的生产力与超前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后一种是工具决定论,而前者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前世界社会主义大面积的失败,包括中国,集中原因就是官僚体制。包括自上而下的任免制。这样的体制“主导”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工农当家作主的先进生产力的。这就是革命会出现反复的根本原因。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光有主观上的原因,有社会发展的惯性,也是探索的问题,还有中国和世界环境的客观条件的局限。  

复辟的政变(革命的“政变”一般是难以出现的)是唯心论的产物,是真正的唯心论的瞎主导,是违反决定论的,所以不是“阳谋”。但也是有条件的,因为唯物论没有做好,给钻了空子。但归根结蒂也是从经济基础入手,再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主导”的理念是违背决定论的。具体地说,集体化,一刀切,而且实际上没有退社自由,就违反了唯物论。这就是“主导”的理念,即官僚主义。表现一是左倾,一刀切;二是右倾,解散合作社(搞小农经济,把一刀切的毛病看成合作社的毛病,把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当作农民的利益要求)。  

城市的大锅饭当然要,但形式也有欠缺,比如集体所有制,比较适合国情,但分配制度和全民差不多,而且工人整体的自主性也不到位(工会不作主),就是毛病。大型的国营企业也是要的,但分配方式也应该有集体的影子,因为它也是“集体”。劳动量就是按时间计,还是要记,而实际上的义务劳动太多,按劳分配不充分就没有真正的公平。干好干孬一个样,是存在的。这不光是求全责备。  

企业也好,公社也好,管理制度远不完善。同全民、集体所有权并不尽相一致,这就说到党的领导与工农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权力应当归工农,而党的领导的本质含义,绝不能是官与民的关系,是先锋队与主体的关系。所以只有指路,并全力维护工农当家作主的权力的职责,而不是别的。“别”的只是+政策引导的提议+思想工作。  

而实际上工农当家作主的权力被不同程度的包办了,也就是被“主导”了。党代表进铁道游击队,就不一样,不是去包办,人家原是自发组织,人家有适者生存的逻辑,这个党代表的位置就比较恰当。种田你不如农民,你既是代表,又是学生,这个角色才恰当。  

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建立是从反映论开始的,起初都是“自发”的,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都是农民发明的,毛主席支持的,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高于苏联的,是唯物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当然不是任其“自流”的。  

但就因为农民不作主,被官僚主义(自上而下的体制)一风吹大,又一风吹无。这就是“主导”的理念,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以理念一定要是“决定论”的。  

“自下而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就是辩证唯物论。毛主席说他的本事都是向群众学的,但官僚体制的“主导”正相反。毛主席说以粮为纲,这是指宏观,而村村都以粮为纲,一定会搞遭。农业学大寨,大家都开山,还会有南街村吗?这就是官僚体制问题,主要是对上负责。村与村也有不同,在集体化上,也要有这种自主性和自我创造性,这个村才能搞得好。王洪彬就是南街村的“毛泽东”,当代的圣人。但有偶然性。这就是要有制度保证,这个制度就是保证出王洪彬的制度,所以必须是农会当家。总之,他不能不继续前进,完善民主制。取决于个人总不保险。  

主人的农民当媳妇,管家的婆婆瞎指挥,这就是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需要反思的就是这个“主导”,而要做的是如何全面的彻底的“自下而上”,一直上到顶端。靠夺取政权解决所有制问题,但解决所有制的理念要倒过来,这是需要澄清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者讲的是程序,我是借题发挥,错了请批评。  

                          2009-3-19 交  我的文章编辑可以修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