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北京人”、“外地人”及其它

火烧 2009-03-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作者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遇到售票问题,引发对北京人与外地人待遇差异的讨论,反映当前教育基地商业化及优惠政策的矛盾。

“北京人”、“外地人”及其它  

——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售票参观说开去  

   

 3月14日 下午4点半,我听完毛泽东旗帜网的讲座后,走进了旁边的菖蒲河公园。公园大概是头几年专为附近居民休闲而建的,因为他们对天安门广场周边的景点太熟悉了,到这个新空间走一走、坐一坐也会别有一番风味。至于外地游客,他们在北京逗留时间有限,则很少有来园子里逛的。就算我(已经住在北京很多年),也是头一次走进,也只不过当个通道经过而已。  

途中,我发现个“皇城艺术馆”,挂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我好奇心起,就想进去看看。  

  

想不到一声吆喝:“没票不能进!”将我生生地挡在了外面。  

“这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嘛,怎么还要票呢?”我问那个40来岁的女人。  

她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学生说的。”  

我疑惑地退出了,便又仔细地看了他们的明示牌,上面明白地写着“中、小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凭证件购买半票,票价10元。  

  

在我身边有个外地小伙子也在看,我俩边走边议论,共同的感觉是名不副实。  

走了不远我又折返回去,想拍摄下来。那个小伙子也跟我回去了。  

我把相关的能说明问题的都拍照了,我想拍照展厅。那女人又喊了一声:“不准进。”我说:“我知道了,我就拍张照片,不进的。”  

  

我对着展厅摁了快门后,跟她说:“我不是无理取闹的,你瞧我这把年纪。我知道跟你说没用,我是想让你把我的意见带给你们领导,你们领导若是也说了不算,就请他带给他的领导。”  

那女人认真听了。我继续说:“到现在没一个人买票参观,你是什么感觉?有意思吗?你在小屋里眼巴巴地望着门口,清闲了,自在了,可是你有成就感吗?”  

她没有反感,而是点头。  

   “也不光是你们,现在都掉进‘钱眼’了。天安门周边就是纪念堂不卖票,但是却卖花。为什么不能发花呢?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主张盛行一时,再谈注重公益好像“相悖”了。”  

    她还在点头。  

   “如果你们不改变经营理念,这样下去,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她不点头了。看来她也很无奈。我问她贵姓,她回答:“姓王”。  

跟我回来的小伙子也姓王,他成了我的见证人。我们边走边聊, 因为他是外地人,就聊起北京人对外地人的态度了,我说北京人确实有种优越感。政府又对他们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超过60岁可免费注射感冒疫苗,买公园年票享受半价,超过65岁乘公交车免费,逛公园也免费,北京的老头老太太更牛了。  

我们走出西门(也只有西门)分手了。可是我仍然在想,北京人对政府的感激有必要吗?  

现在65岁以上的人(如果没上大学的话),多是1958年参加工作的。如果是学徒工可能还早,月工资也就17元5角。满徒转成正式工也就是30元左右。大致过四五年调级涨一次工资,“文革”期间10年未动。他们低工资给国家做了40多年的贡献,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到老年了享受这么个待遇还算优惠吗?就算长寿都活过80岁,能走出家门的有多少?  

问题在于没有北京户口的老年人办不出来《老年证》就享受不着这个待遇,这个限定是北京市政府做出的。这若是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一盘棋”,能这样设限吗?现在讲“地域经济”,当地政府自然只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了。  

其实北京人的利益已经够多了。北京人工资高还不算,一旦赶上拆迁,就是住的公房都能补偿十几万或者几十万。如果没有这个开发机会,一个家庭就是双职工,干一辈子也攒不下10万元呐!现在北京长高了,北京人也富了,优越感也更强了。于是对外地人就更加瞧不起了。依我看,北京人有优越感也没什么关系的,人家就是优越嘛!问题是不要以此为资本而排斥外地人。当然作为外地人也不要自卑而嫉恨北京人。两者是对应的,也是互补的。没有外地人,北京人也不必称北京人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全国保北京的。这个往事,北京人是不该忘记的。在各地缺乏肉食供应的时候,到北京出差的人都要买5斤(每人只卖5斤)肉带回去。当时北京人并未认为外地人抢了他们什么。今天,大量的外地人进来了,也没有跟北京人争什么。而是正因为大量的外地人进了北京,并且不走了,要居住在北京,北京的房地产业才发展起来。正因为发展了房地产业,北京的地皮才金贵起来,北京人的拆迁补偿费才达到几十万,北京人的腰包才鼓起来。  

请看,在北京卖菜的,卖米面油的,开饭馆的,有多少是北京人?在北京当保安的、当保姆的、当保洁员的,有多少是北京人?那些让“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让立交桥腾空的,让地铁钻遍北京地下的,让31个奥运场馆矗立的,有多少是北京人?显然,北京的建设离不开外地人,北京人的生活离不了外地人。这还是比较普通的常见的。就是在这样的岗位上,又有多少外地人在为北京,在为新北京做贡献啊?别的暂且不说,就是为北京奥运立了大功的开闭幕式总导演不也是外地人吗?据说他的工资关系和档案还留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呢。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就实行了聘用制。过去单位用人要向上级请编调人。上级人事或劳动部门批准后开具调令或派遣信,带着工资关系、组织关系和粮油供应关系去报到。如果是异地调转还要带户口迁移证。而现在,没有“分配”一说了。除了领导干部交流能解决户口问题,其他都办不了了。而现在又提倡和鼓励无业人员和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和单位就业,那么,就连他们的老板都未能解决户口问题,能给他的员工解决吗?  

不要说还戴着“农民工”帽子的建筑工人,就是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都少不了外地人。人民日报下面办了好些子报刊,正式在编人员只是挑头,大量的编辑、记者都是外聘的。央视的各个栏目组也是这样。因为他们要发展,而主管部门又不给他们正式编制,怎么办?只好聘用,所以都没有北京户口。头几年听说水均益就是聘用的。张政去外地做官了,接着王志也步其后尘了。除了胜任和为个人发展,有没有这个原因,不得而知。北京电视台主持“谁在说”节目的赵川干得好好的,突然不见了,后来无意之中发现他在内蒙古电视台露面了,他还在主持类似的节目。我想他可能也属于“北漂族”吧?否则不至于离开北京的。  

那么,北京为什么要把户口把得这么紧?北京人把北京户口看得这么高贵呢?就是因为北京户口难得,北京人的待遇高嘛!  

其实,从历史到现在,所谓的北京人,到底有多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开始,到明成祖朱棣,再到清世祖顺治福临,哪个不是外地人?就是新中国的“毛刘朱周陈林邓”,不也都是外地人吗?至于以写《四世同堂》和《龙须沟》而著称的老舍先生被称为地道的北京人,可他却是满族,如果往前推定的话,他其实也是外地人。何况原来的北京是指北京城而言的。只不过是近年来搞大北京,把周边的县也划归北京市了。就连长城北面的延庆也归过来了。我曾在海淀区的上庄呆过,那里的人进城都说“上北京”。就是现在的通州人去市里也还常说“去北京”,可见他们并没有认为自己是早先的北京人。因此说真正的“老北京”,今天的北京人中所占比例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就有那么一些北京人轻视,甚至鄙视外地人!  

我写过的中山公园的098号保洁员就身有体验。有一位家在门头沟的退休大姐,到她所在的卫生间方便时发现她的岗位也很好,便托她给介绍一下免得在家呆不住。很快,她俩就成了同事。有一天小宋路过这个同事所在的卫生间,被这个同事叫了进去:“你来看看!”她指着女间的一个蹲位,“都她妈的外地人干的,连拉屎撒尿都不会!”小宋一声没吭离去了。  

小宋悻悻地回到自己的岗位,猛干了一阵也未能把心里的积郁消解掉。她在想,如果来方便的人都能毫无变样的用过的话,那还用我们保洁员干啥?再说,弄脏了蹲位的就没有北京人吗?就是自己经手帮老头老太太收拾弄脏了衣裤的就好几次,都是有年票的北京人。她心里通不过。可是这个同事却没有在意,又说了一次。她实在受不了了,终于撂下一句话:“大姐,你知道的,我也是外地人!”转身就走了。  

类似的情形太多太多了。在公交车上,坐车错了方向的,到站了不知道下车的,拎个大包不知道往哪放的,浑身灰土还带着油污的,支持不住索性坐在通道上的,真都是外地人。他们遭白眼受呵斥是经常的。可是,在我的眼里只能是同情,是爱莫能助啊!我觉得对他们冷漠也就够了,不施助也不能伤害呀!可是,现在对外地人伤害还少吗?我不认为这只是北京人的观念所致,我认为是政府,是当局的观念使然!倘若不信,你就到天安门广场看看!  

现在的广场的周围都拦起来了,并且设卡安检。你看那特警车和警察多得不能再多了。可能是“反恐心理”闹得神经都蹦紧了。保证首都安全我不反对,但是不能草木皆兵啊!广场是个庄严而神圣的地方,同时也是给人以舒适、愉悦、惬意的地方,怎么能戒备森严让人喘不过气来呢?迎奥运,紧张点,未尝不可,以防万一。“两会”期间,警惕一点,也说得过去。可是平常的日子里,有必要吗?我真都不敢想,今年的60年大庆会紧张到什么程度?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这些大多是为外地人准备的!我真不明白,外地人怎么了?是的,除了观光旅游,其中也有上访的,也可能有法轮功人员。但是,也不用“火眼金睛”判断个初步,就盲目地开包检查,应该吗?我不清楚,对那些“老外”是否也这样?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现在,就是升不起红太阳了,全国人民还是热爱北京天安门的。照实说,来的都是北京的客人,对客人怎么这样不恭啊?尤其是北京的政府,怎么能两样对待呀?我不清楚颐和园、天坛公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是国家的,还是北京自己的?我不知道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是国家收费,还是北京收费?毛主席纪念堂虽然没收费,却在卖花。那支白色塑料花成本费不到5毛钱,可是竟卖2元钱(真假我说不准)。我每年12月26日都去纪念堂的,我从来不买的。我不支持他们这样做。毛主席老人家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我不忍心在让他老人家为我们创收了。只要当局对那些没良心的污毛骂毛的人正面表示个否定的态度比什么都好!再说既然卖花,那花就是商品了,商品是不能重复销售的。我认为这不是卖花,是在出卖人们对毛主席的感情!对老人家是个亵渎。你们觉得鲜花容易污染,准备了塑料花,可以,但为什么不发,而是卖?是不是让“猫论”给毒害了?  

一个“猫论”,一个“经济中心”论,一个“硬道理”论,就把一切推向市场了。带“公”字的,本该国家财政补贴的单位都去追求经济效益赚钱了,医院办成了“城市老爷医院”,甚至比那还厉害;学校变相收费,屡禁不止;大学不仅收费了,而且高收费,搞扩招,这还嫌不够,竟出卖招牌给私人办“校外校”,骗学生骗家长,简直是丧尽天良!然而,这样的丑行竟然出自清华大学,真乃污我清明的中华啊!  

翻开我中华史看一看,哪一处古建筑不是我劳动人民修建的?公路是人民修的,公园是人民建的。把它还给人民吧!不是给他们,就让他们看看不行吗?天坛5元门票,可是要进祈年殿还要10元;颐和园门票现在多少钱了,还是不是30元了?我不知道了,我知道看佛香阁还是要另买票的。就连列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圆明园门票虽然5元,可要想看全了还要拿好几个5元的。今天央视2套“马斌读报”节目抨击商家把商品拆开了卖,留下一个部件安装时收的费用几乎和卖价相平,说是商家设的陷阱。我看,公园把整体划区域分解售票不是一样的性质吗?试想,游人从大老远来的,外地人是要花车船费进京的,在北京又吃又住,再加上市内交通费,大头都花了,看不全了遗憾,花吧!所以,现在是北京进得起,但是看不起呀!  

的确,现在的公园票价高得出奇!凭啥定那么高啊?最便宜的是中山公园,3元,可是要看花就得再花5元。我去香山多少次,可我没舍得去里面的其它售票景点。“文革”期间大串连时我住在香山的,中山陵已经看过了。可是碧云寺到现在我都没进去看。那时颐和园门票是1角钱,佛香阁不开门,但是能上去的。就算是人民币是原来的100倍了,把门票改成10元也就够了吧?  

再说说当代的建筑,就说鸟巢和水立方吧,它们现在还不是文物,跟故宫没法比!可是它的门票却比故宫还贵(鸟巢票价50元)。当然故宫里的珍宝馆、钟表馆也都另收费了。可是,不看这两个内馆也需要半天时间。而鸟巢进去用不上10分钟就看了个遍,无非是场地和看台的坐凳,能有多大的消耗啊?我凭身份证享受半票花了25元,看罢,水立方就不想再花那15元了。我不在乎25+15元 的开销,我也不眼气我未能免费参观。我不赞成偌大个建筑,赛事过后空闲置,所以我不反对利用起来搞创收。但是我反对定价过高,反对对待参观者不一视同仁。为什么北京的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票,而外地的就无权享受?请问,北京的31个奥运场馆是北京人自己修建的吗?那参与修建的200万农民工不都是外地人吗?再问,修建这些场馆是北京市财政自己投资吗?国家投没投资?这些场馆是北京的,还是国家的?就算是北京的,这200万建筑工人(我不赞成仍然叫他们“农民工”)的父母来北京了,当局该怎样接待?我知道部队对待家属来看望子女时,首长是热情接待,像招待亲人那样。现在,建筑大军的父母来看他们的子女,不用你们当官的接待,更不奢望你们招待了,就让你们公交车的乘务员和公园的检票员代表你们表示一点热情,让他们和北京的老头老太太一样免费不可以吗?你放量让他们享受,他们能呆多久啊?你们不觉得你们太吝啬太小气了吗?如果你们当官的态度改善了,北京人还能这样轻视、鄙视,甚至排斥外地人吗?  

说到这就涉及个户籍管理的问题了。中央机关、部队的,你们是没办法抗拒的,他们还保留调转和派遣的用人程序。政府官员就不说了,就说部队吧,刘和刚穿上了军装之后,被大伯看透了的,“你若出息了小狗都能出息”的阎学晶不也穿上军装了吗?我想他们不会是聘用的吧?也不会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被看成外地人了。“改开”之后,逐渐废弃和取消了调动、分配和派遣,实行聘用制了。这样,国家甩掉了包袱,配套的相关手续也没了。今后除了拿钱买户口,还能有正常的迁移落户吗?其实对我这个年龄的人已经无所谓了,是不是北京人无关紧要。可是对于那些虽然未能落户却已经在北京安家的青年男女们,他们出生的孩子算是哪里人啊?倘若户籍管理也来个“一百年不动摇”,或者再坚持“70年不变”,那可就是当上“八辈祖宗”也还是“外地人”了!改革派们最善于改变现状的,怎么这个现状就不想改动一呢?  

据说,南方已经有的城市在户籍管理问题上开始松动了。也听说有个说法:北京比较特殊,北京的地位特殊,北京的意义也特殊,不可能与南方的城市相比,甚至也不能跟上海相比。这可就真的特殊了!你北京不是要发展成为世界级大都市吗?既想发展经济、发展规模,却不想人口增长,那就只能用机器人吧!  

北京是善于梦想的,并且已经把“百年梦想”实现了。我也不明白这个很有鼓动力的口号是什么人想出来的,并且居然被官方采用了!每当我听到这句口号时我都想哭,而不是笑。为什么?咱们中国人就这么个梦想?100年啊!百年前咱们究竟有没有这么个梦想?1908年还没有我们这茬人呢。就是我的父辈也还未出生的。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们那茬人已经出世了。可是他老人家尽管有天赋,成熟得早,有使命感,也才十四五岁吧?实际上他梦想的是什么?难道是主办一场奥运会?  

当权的可真有两下子,“盼奥运迎奥运”真就把民心调动起来了!虽然没到倾国的程度,也到了倾城的程度。从准备到开幕,上下齐动员了!修建场馆就是200万劳工,志愿者就达10万人,参加表演的就几万人之多。北京奥运会决算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海外刊物透露(不知道真假):参加开幕式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的就是2万人,耗时3年,耗资不下20亿。你们可真的太“有财”了!不过可也没白花,换来雷格四字评语:“美伦美奂”。这四字评语代价太高了!我不知道你们参观雅典奥运会的官员受到了怎么样的教育和启发?他们是不太保守太小气了?咱们是大国么,大国就该大大方方、大模大样、大手大脚,同时也要大大忽忽、大大咧咧、大吹大擂吗?北京奥运会的费用是雅典奥运会的多少倍?北京奥运会的“投入”和“产出”是怎么个结果?咱们到底从外国人腰包赚了多少钱?就是外地人你“不告诉”,北京人总该知道吧!对外国人都不计损失,要笑脸迎接,怎么对外地人就不能也这样对待呢?他们不是给北京打工的,就是给北京送钱的。改革派经济学家不仅鼓励向洋人学高消费、超前消费,还说能花钱才会赚钱。以这群所谓的经济学家为顾问的人肯定是受益者了。但是,为什么不对内,对老百姓,尤其是对外地人先花点,然后再考虑从他们身上赚钱啊?难道不觉得对外地人不公平,亏欠了外地人吗?  

有位哲人留下一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对这句话是不完全赞成的。因为贪官腐败也是客观存在的,能说它是合理的?可是现在好多人对这句话是认同的。那么现在北京的所谓“流动人口”是北京的常住人口的百分之多少?我之所以用“所谓”冠在“流动人口”前面,是因为这个定义欠准确。流动嘛,是有进有出的。现在的“流动人口”决不是进京出差、看病、旅游的人,而是久住北京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已经买了房,住下了,而且北京有他们的事业和岗位,他们不想走了。这是不是存在?难道他们也要像建筑工人那样戴“农民工”的帽子,把“外地人”的帽子戴到死,还要传下去吗?  

奉劝掌权人,如果你们还认为你们手中的权力不是某个人恩赐的,还是人民给的,那你们就听听人民(或者叫老百姓)的呼声吧!不是有首歌唱到“老百姓是天”嘛!毛主席让老百姓这样怀念,有的人还不理解,不是说“怀旧”、“想开倒车”,就是说“反改革”。在困难时期毛主席为了掌握实情,硬是打发身边工作人员在春节之前挤车到下面看看老百姓怎么过的大年。他想知道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可是,现在一些当官的只顾“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严重的脱离群众,甚至不惜跟人民群众对立。下面的群众在当地失去了信心,把希望寄托给上级,上级也让他们失望,于是进京反映情况。可是,结果是让他们绝望。我就“纳了闷了”,一点成本没用,坐在京城就能听到的民声,却拒不接待,甚至围追堵截,把言路掐断了。反过来又在百忙之中安排下去搞调研,兴师动众前呼后拥,究竟能调研出个什么来?于是,有人说是“表演”,甚至说“做秀”,难道过分吗?毛主席当年派人下去对外可是保密的呀!什么叫“心系人民”,什么叫“亲民”?难道是说了就完事了吗?我想胡总书记是务实的,他决不会只提倡而无行动不兑现的。但是最高领导人的承诺要靠各级领导层来落实,因此,我还是希望像毛主席那样,一声令下马上成为遍及全国的行动。  

鉴于我也是苦于没有言路向相关领导汇报,只好在此发通议论。我实在是担心,如果北京的政府这样注重公益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将来会不会天安门广场也卖票啊?那可是个好财路!不用多,逛广场2元,看升旗10元,老百姓肯定会接受的。因为中国人太好说话了 !何况外地人大老远来了,还在乎2元和10元钱吗?也不是天天来。有的可能一生也就来这么一次。政府也不用再投入了,现在广场已经上了围栏,并且设了安检卡。如果这么搞了北京的GDP立刻上去的。反正中国的资源遍地都是,不用白不用。儿孙的资源都超前消费了,何况老祖宗留下的了!不怪有人说古人太傻,光知道建不知道用。也有人说毛主席太缺乏经济意识,只会打仗,怎么就不知道把大会堂和天安门城楼推向市场卖钱呢?你看现在的地下水都卖钱了,水库的水也卖钱了,排污排烟都收费了,开车过桥、上路都收钱了,老百姓不也认可了吗?于是,又有人建议:呼吸空气也收费。  

千万不要以为天安门广场收费是我臆想的,这是有现实基础的!倘若政协会议能开到现在,说不定“吴刚之流”的政协委员们真就会拿出这样的提案呢?不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总比卖给或出租给外国人经营的好。  

我倒是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不看好成为“预言家”!  

陶  冶  

 2009年3月18日 2:58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