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国学泰斗”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老人过世了,新浪博客博主李双木撰文说明季老在世时关于汉语言文字的三点主张,一是:
救亡与复兴下的汉字之辩 。说
季老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二是:外力影响下的拼音之路。说季老先生认为: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三是:古文今译利弊之说。说季老观点是: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该文发表后,引起网友热议,反对与附和之辞莫衷一是,有些观念甚至很过激。
本人认为,首先,文字是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拼音及注音是为了学习汉字时便于认、记读音,适当简化对于速记和书写方便有好处,尤其对于汉语的学习及普及还是起到了很好作用的。再好的语言文化,弄得别人都学不会或不愿意学,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肯定不是好事。过于教条或刻板地强调保持既有的文字形状不符合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毕竟许多简化字在新中国正式颁布认可前一千多年就存在,而存在就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其次,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出台也有个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汉字输入法(电脑打字)问题的解决,日常手写汉字越来越少了,现在来谈回到原来的繁体字也无不可,但不能就此否认当初汉字简化的必要性,且汉语拼音也是目前汉字电脑输入的重要方法之一。繁复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古汉语通假的随意性就很大,仅仅为了平仄押韵而改变汉字读音,就很不严谨也不好把握和理解。本人学过几天中文,认识几个繁体字,但对于繁体字中的诸多异体字也觉得很晕头,如“国”字的写法就不下二十种,至于大家悉知的“寿”字、“福”字则更是多达百种,这除了对研究文字的学者和搞书法、书艺的艺术家有用外,对仅仅把语言当交流工具的一般百姓而言,不仅用途不大,而且增大了学习难度,对汉字和汉文化的普及、发展和传播似乎有害无益。一个简化的刚才的“才”字,非要复古成“纔”字,我看这种复古对理解古文字的含义帮助也不大,“岩”、“远”、“辽”等简化字,相对其繁体字“巘”、“逺”、“遼”等,不违背“六书”的原则,也并没有产生害义的问题。但简化过份也不一定就好,如废弃的第二批简化字把“私”字简化为“厶”,把“部”简化为“ㄗ”,就有丧失汉字文化传承的危险。其三,季老认为读古文应用繁体字,诚哉斯言。我以为语言文字、文化研究和日常使用需要,应该区别和兼顾,不能执其一端,不计其余,中庸是放之四海的真理,左了右了都不科学。对于译文问题,我认为古文今译了,古文还在,就象英文汉译了,英文还在一样,不过是为了方便那些不懂古文和不懂英文的人阅读,因此就说 “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另外,网友评论中有些人把国家的落后,归咎于文字、文化的落后,实在是小人得接近于无赖,就象懒汉把食物不自己来到他的饭桌,说成是其饿死的理由一样荒唐。汉语的文字、语法和构词法相对表音文字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对于表音文字,每一个新的事物产生,就要造出一个新的单词,一个单词就和我们的一个汉字差不多,多一个或少一个字母,或者改变其顺序,都不是那个单词了,所以需要记忆的词汇量照样很大,不能因为其只有26个字母,而认为其词汇也就很少和很易记了。可以肯定,表音文字将来的词典会越来越厚,恐怕即使是现在,也没有一个英美文学家能够记住现有的哪怕80%的单词,所以操表音文字的人因为词汇量的限制,往往存在隔行如隔山的问题。汉语则不存在这类问题,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的含义,汉字随意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词,根据字义就可以大致猜测词义,从趋势上看,我们的词典、字典会越来越薄,如:康熙字典,即便是新华字典中的许多生僻字,几十年都难得看到或使用一回,除了用于古文化研究,差不多可以废弃。中国三千多个普普通通的汉字,几乎可以表达所有世界上既有和未来的事物,应该说汉化(或者说表意文字)才是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方向。此外,有的网友把年轻人上网时白字连篇的所谓网络语言,把“维护稳定”说成“维稳”,把“上海测绘研究所”简化成“上测所”等不合语法规范的滥言,说成是汉字和汉语言的发展方向,本人也实在不敢苟同。至于有些可能认不了几个繁体字的歌唱家(全国政协委员)等,联名向全国人大提案,要小学生学习繁体字,我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是觉得繁体字好看?觉得小学生书包太轻、压力太小?觉得如今的学生们写简化字都白字连篇?其中寓意,很难揣摩。不过这种事情好象也轮不到歌唱家来提案,歌唱的好可不等于文字功夫就好,茶楼酒肆不少小姐也可以哼哼几句,难道他们也可以来倡导改革文字,弃简复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