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哲学(上)

火烧 2025-05-0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哲学思想,重点分析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对立,强调个性解放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形成,反映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要求。

  编者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的。与此同时兴起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同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进行过尖锐的斗争。这一时期,书斋里的学者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全都害怕群众。他们斥责信仰,称赞理性,却不敢公开地宣传无神论观点;他们诱导群众,破除宗教迷信,并且企图利用群众反封建、反教会统治的革命情绪,却害怕群众真正觉悟起来;在罗马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下,他们横遭折磨和迫害,有的被送进了宗教裁判所的监牢和火刑场,在斗争中他们基本都是单枪匹马。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总是或多或少地夹杂着宗教、唯心主义的残渣,他们对天主教会的权威大多是不敢直接触犯的。这一时期的哲学潮流则主要反映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及其代表上。

  为中世纪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贬低人生意义,贬低人的现实生活。它宣扬禁欲主义,认为一切物质享受和人间欢乐都应该抛弃,它把基督教的教义当作唯一的思想权威,不允许人们有任何一点自由思想;它把《圣经》当作唯一的知识对象,不允许人们有任何一点独立的知识活动;它主张一切为了神,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神;它否定人世生活的一切,以便死后“灵魂升入天堂”。总之,它抬高了神(抬高宗教贵族和封建领主),压低了人(压低劳动人民)。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自由地从事工商业,需要自由竞争,这就必须首先注意“人”,注意所谓“人性”解放。于是,人文主义(即人道主义或人性论),即关于人的学问,就应运而生了。它反对神学统治,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中心。

  人文主义接过古代思想家的一个口号:“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他们所说的“我是人”,是指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外部力量摆布的,“人的一切”则是指性爱、物质享受、人间欢乐、自由思想等。在封建专制的政治压迫下,在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下,人文主义提高“人”的尊严并且把“人”当作他们思考、研究的中心,在当时是有利于破除对宗教的迷信的,是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的。同时,人文主义讴歌自然,赞美人生,要求人们不要去专注天堂地狱,而要去注意现实生活;不要去追逐虚无飄渺的死后“灵魂”,而要去追求活生生的“人的一切”生活享受,是有利于人们摆脱现实的苦难生活,争取自身解放斗争的,是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和反宗教统治的斗争要求的。当然,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现实生活和生活享受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与劳动人民是毫无联系的。尽管他们大谈什么人的幸福,个性自由等等,却根本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更不喜欢劳动人民的个性。他们宣传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要求发展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享受,是典型的自私自利。

  人文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学派,它涉及文学、艺术、语言以及自然科学等,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文化的总称。它的代表人物很多,如《神曲》作者但丁(1265一1321),歌颂爱情,赞扬理性,驳斥迷信,嘲笑僧侣。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弗朗西斯科·佩脱拉克(1304一1374), 大声呼叫:“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小说《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1313-1375),他认为禁欲主义与人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幸福”。他在小说《十日谈》中通过许多风格明朗,构思奇巧的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宗教是束缚人的个性的;并且通过叙述故事,嘲笑了僧侣,讽刺了贵族,揭露了这些道貌岸然的寄生虫们的荒淫无耻生活。人文主义者蒙台涅(1533一1592),认为灵魂即精神是与肉体结合在一起的,并将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因此,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尽情享受,过所谓“称心如意的生活”。人生愈短暂,愈应充分享乐,在人的一切错误中,“最野蛮的是轻视自己”。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人生哲学,它把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十分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在哲学上,他用怀疑论反对经院哲学。在他看来,意见随着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任何意见都不具有客观意义,并且只有用怀疑的眼光,承认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才有思想自由。这就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完全错误的。但在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残酷统治的时代却起了进步作用。

  人文主义打破了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下死气沉沉的局面,为新兴市民阶层即资产阶级前身提供了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者发掘和整理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思想,发展了与宗教文化相对立的世俗文化,推动了人们对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讨,是有历史功绩的。但是,人文主义离开人的阶级本质,离开人所处的一定的阶级地位来考察“人性”,它本身就是一种脱离具体对象的抽象,是必然要陷入唯心主义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没有不分阶级的彼此共同的“人的一切特性”。它或者是这一阶级的“特性”,或者是那一阶级的“特性”。毛主席指出: “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比如人文主义者所宣扬的“人的一切特性”,什么性爱、物质享受、自由思想等,无非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所向往的一切,都是当时资产阶级的阶级“特性”。不过他们硬要标榜为“人的一切特性”罢了。人文主义(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等论调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是虚伪的,就是以资产阶级的“人性”冒充为全人类的共同人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切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都是把自己一个阶级的“人性”冒充为全人类的共同的所谓“人性”,并且把它看作是永世不变的“真理”来为其剥削压迫劳动人民服务。人文主义的思想也是带有欺骗性的。所谓人有权享受“人的一切”,在阶级社会里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脱离了社会制度,脱离了社会成员个人的生活条件,把享乐看作是不加区别的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同样适用的,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一句肤浅又虚伪的屁话!

  人文主义者大都轻视人民,脱离人民,宣扬唯心论的天才论,胡说人类是天生不平等的。因而,他们轻视人民文化,很少从人民文化中吸收思想营养,他们的思想资料大多是从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中吸取的。此外,他们都是一些知识分子中的上层人物,自视特殊,鄙视群众,并且大都得到国王、封建领主甚至教皇的庇护,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经常出入宫廷,寄食显贵,是一帮高踞于群众之上的精神贵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