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新华网:印共(马)执政邦  毛主席著作是学习重点

火烧 2009-01-08 00:00:00 国际纵横 1032
印共(马)在印度执政邦强调毛主席著作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党员理论修养与组织建设,展现其在印度政坛的重要影响力。
印共(马)执政邦 毛主席著作是学习重点
2009年01月08日 14:24: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公路两边几乎每隔50米就飘扬着一面鲜红的带有镰刀锤子图案的旗帜,大小城镇的中心广场伫立着列宁、切·格瓦拉等革命者的塑像,书店里摆满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2009年新年伊始,在印度喀拉拉邦采访时看到的这些场景,让记者倍感亲切。 

     记者在喀拉拉邦采访时雇的司机瑞比告诉记者,“官商勾结的行为肥了贪官和奸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却被无情地剥夺,只有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对抗这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 网友评论 】

    印共(马)将经济工作放在首位,始终照顾社会弱势群体。(资料图片)

    喀拉拉邦是目前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执政的几个邦之一。事实上,早在1957年,印度共产党就在喀拉拉邦的选举中获胜,在该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地方红色政权。只不过,成立于1920年的印度共产党在1964年以后,发生过三次分裂,先后分裂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简称印共(马))、印共(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简称印共(马列))和全印共产党(简称印共)。 

    目前,印度的共产党党员总数接近200万,是世界非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强大的一支共产主义力量。其中印共(马)现有97万党员、10万个支部,下属群众组织的总人数约5000万。目前印共(马)和印共在印度国会中的席位加起来有62席。这个数目虽然不足以组织政府,但却也成为在印度政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第三种力量”。印共(马)更是在印度同时也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传奇:从1977年起,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1年。此外,它还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多次执政。 

毛主席著作是学习重点 

    作为印度政坛的第三大力量,印共(马)非常善于从理论修养、干部教育、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战斗力。 

    印共(马)的党员有很强的理论学习风气。陪同记者在喀拉拉邦采访的印共(马)党员尤素福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支部每周都要进行理论学习。只有25岁的他已经在老党员的辅导下学习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尤素福说,不久前他认真学习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感觉收获非常大。尤素福感慨地说:“这部著作让我几乎变了一个人。”尤素福还介绍说,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他们支部下一阶段学习的重点。

   印共(马)也很注重干部的培养,党的干部清廉能干在全印是出了名的。印度政府每年下拨的扶贫和农村发展款项,在许多邦都被腐败官员层层吞吃,中饱私囊,而在印共(马)领导的邦都被悉数发放到群众手中。尤素福说,“印共(马)的执政地位是靠老百姓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贪污腐败,一旦染上腐败的恶疾,共产党的灭亡也就为时不远了”。

  在印度这个凝聚力较差的社会,树立一个权威对加强党的团结非常必要。在党内,印共(马)始终坚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印共(马)的巴苏被喻为“印度的周恩来”,担任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达20多年,特别擅长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是最早提倡经济自由化的政治家。而总书记苏吉特从事革命工作70多年,很有威望,他担任总书记时印共(马)没一个党员因苏联、东欧剧变退党。正是有这样的领导核心,印共(马)才成为“共产主义的伟大幸存者”(巴苏语)。

   2008年8月17日至20日,驻印度大使张炎应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ICEC)邀请访问了喀拉拉邦。访问期间,张大使参加了ICEC喀拉拉邦分会的开业庆典,会见了喀邦首席部长阿楚塔南丹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喀邦委员会书记维加延,考察了喀邦国营瓷器厂和腰果加工厂,并接受了当地媒体采访。喀邦党、政领导人对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并期待喀邦与中国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

    喀拉拉邦位于印度西南部,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现由印共(马)领导的左翼民主阵线执政。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到过喀邦的科钦、奎隆等地。
(图片来源:外交部网站)

与农民关系是党的生命

    印共(马)非常重视农村工作。印共(马)中央政治局委员耶丘里指出,印度70%的人口在农村,印共(马)控制的地区也大多在农村。因此,印共(马)“争取民心的手段就是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的”。耶丘里指出,在印共(马)执政的地方,政府会把地主的多余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农民。不过,印共(马)很讲究斗争策略,往往能够说服地主自愿把多余的土地拿出来,因而很少酿成冲突。

  印度的共产党始终把党与农民的血肉关系看成党的生命。在喀拉拉邦采访时,记者随意走进了科钦市附近的一个叫卡得姆的村庄。在村口飘扬的共产党党旗下,记者看到几个中年人正坐在一张长桌后接待群众来访。其中一名叫基穆的人告诉记者,这个村子有4 0 0 0人,选民2000多人,有75名印共(马)党员。印共(马)基层党员在这个村子的工作就是帮助农民解决劳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反映问题,敦促处理。由于印共(马)的存在和积极参与,这个村子的农民有困难找党员,而印共(马)也总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印共(马)在这个小村子里有着极高的威信。

    印共(马)还努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大力落实“潘查雅特”制度。“潘查雅特”就是农村的基层政权体制。它分为三级,每五年选举一次。其中,村级潘查雅特是其最底层的机构,基本上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经过多年发展,印共(马)执政地区的潘查雅特制度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并与深化土地改革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所有因土改而获得了土地的村民都因为有了潘查雅特制度而能参与与自身有关的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与此同时,各级潘查雅特所设置的数以万计的职位,又为印共(马)等左翼力量通过选举进入政权体系创造了条件。

    土地改革的深化,农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使执政的印共(马)得到了最坚决最稳定最可靠的“票仓”。提高普通民众政治参与程度的同时,印共(马)还特别注意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支部与潘查雅特一起,将广大的农村地区变成了支持左翼阵线的坚固的堡垒。

群众组织是不倒的长城

    除在基层建立支部之外,印共(马)还通过外围的群众组织来发展自己的支持力量,通过将一些左派力量吸收进左翼阵线而壮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印度的共产党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印共(马)在中央一级设立群众工作部,负责管理和协调工、农、青、学、妇等群众组织和作家、反全球化运动等社会团体。党要求所有党员都必须是一个群众组织的成员,并成为其骨干。印共(马)下属群众组织的总人数就约4915万人,他们是印共(马)不倒的长城。

    印共(马)在全国有6个群众组织,即工会、农协、农业工人阵线、妇女阵线、青年阵线和学生阵线。印共(马)认为,支部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广泛争取群众,扩大选民的支持。为此,党支部要求党员或党的积极分子到群众组织中工作,广泛接触社会各个阶层,传递党的声音,确保党对群众组织发挥指导作用。该党要求党员不能把党组织的运作原则和方式强加给群众组织,允许群众组织保持自己独立的运作方式。该党还要求党员要定期向支部或上级党组织报告他们在群众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情况。

    由于广大党员长期参与群众组织工作,印共(马)的群众组织力量不断增强。记者在喀拉拉邦采访时雇的司机瑞比告诉记者,30岁的他从中学起就加入了印共(马)的青年组织青年阵线,在骨干党员的带领下走上街头参加反对低价出售国有企业、反对地产商肆意掠夺农民土地等示威活动。瑞比说:“这些官商勾结的行为肥了贪官和奸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却被无情地剥夺,只有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对抗这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新环境下面临更多挑战

    不过,应该看到,印共(马)控制的地区在农业上所取得的进步只是解决了稳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发展的问题,目前农民的生活还不是十分富裕。对此,印共(马)中央有清楚的认识。目前,吸引外资已经成为印共(马)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百事可乐等,已在印共(马)控制的地方投下巨资。印共(马)高级领导人、现任印度国会人民院议长的查特吉表示:“只要改革符合人民的利益,我们就不会反对。我们的宗旨是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新的环境下,印共(马)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2007年,印共(马)执政的西孟邦政府计划在拉邦南迪格拉姆村开辟一个经济特区,由印尼塞林集团收购1万英亩土地,建设一个化工厂。但担心因该特区计划而失去土地的数万名农民挖断道路,设置路障,阻挠政府人员进入。据称印共(马)组织人员对村民进行打压,双方曾动用土枪、大刀、棍棒等武器,并造成11人死亡,75人受伤。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印共(马)执政的地区,因征地问题引发冲突已多次发生。2008年10月,印度最有名的家族企业塔塔集团总裁拉坦·塔塔宣布,该公司计划在当月推出的世界上最廉价汽车

    NANO,其生产基地将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辛古尔村撤出。NANO的生产基地原先选在距离西孟邦首府加尔各达不远的辛古尔村工业园区,面积为997公顷。但从2007年初开工不久,就遭遇了巨大的反对阻力。印度的土地法规定,企业如需获得耕地,需要与一家一户的农民单独谈判。为了吸引投资,印共(马)控制的西孟邦政府决定以“公共目的”为理由实行政府征地,再统一交给塔塔集团建厂,很多农民认为政府的强制征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给予的补偿也过低,因此展开大规模抗议活动,最终迫使NANO的建厂计划流产。

    这些情况表明,印共(马)在新的环境下,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他们未来的表现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 (本网驻孟买记者廉海东 周珺)     

  新闻回顾:

    印度:共产党为何能在地方长期执政?

    党的干部清廉和能干在全印度是出了名的

    《半月谈》2006年:成立于1920年的印度共产党(简称印共)在1964年以后,发生过三次分裂,先后分裂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简称印共(马))、印共(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简称印共(马列))和全印共产党。目前,印度的共产党党员总数超过200万,其工、农、青、妇等群众组织总人数接近4000万,是世界非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强大的一支共产主义力量。

    印共(马)在印度也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传奇:从1977年起,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29年。此外,它与印共还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长期执政。印共在旁遮普等邦也参加过联合政府。在资产阶级政党占主导的印度政坛,为什么共产党能站稳脚跟并不断扩大影响?

    ■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印度的共产党善于从理论修养、组织建设、干部教育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印共和印共(马)有较强的理论探索精神和勇气,党内从没停止过理论争辩甚至思想交锋。总体而言,印度的共产党能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正确的纲领和路线。比如,印度独立后,印共党内存在着走苏联道路还是中国道路的“路线”之争。1951年,这场争论以“走自己道路”的共识而结束。印共认为在印度的议会民主制下,工农革命道路都行不通,而和平的“议会道路”(被印度学者谓为“议会共产主义”)符合印度国情。这一路线取得了成功。1957年,印共在喀拉拉邦选举获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地方红色政权。

    印度的共产党非常注重干部的培养,党的干部清廉和能干在全印是出了名的。印度政府每年下拨的扶贫和农村发展款项,在许多邦被执政党的干部层层吞吃,中饱私囊,而在印共(马)领导的邦都被悉数发放到群众手中,尤数西孟加拉在全国落实得最快、最好。

    在党内,印度的共产党始终坚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印度这个凝聚力较差的社会,树立一个权威对加强党的团结非常必要。印共和印共(马)都有这样的权威,印共(马)的巴苏被喻为“印度的周恩来”,担任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达23年,特别擅长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是最早提倡经济自由化的政治家。苏吉特从事革命工作70来年,很有威望,他担任总书记时印共(马)没一个党员因苏东剧变退党。正是有这样的领导核心,印共和印共(马)才成为“共产主义的伟大幸存者”(巴苏语)。

    印度的共产党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印共(马)在中央一级设立群众工作部,负责管理和协调工、农、青、学、妇等群众组织和作家、反全球化运动等社会团体。党要求所有党员都必须是一个群众组织的成员,并成为其骨干。在西孟加拉邦,群众组织成员有1900万人,他们是印共(马)不倒的长城。

   ■始终维护工农群众的利益

    始终维护工农利益,是印度的共产党的政策出发点和归宿。

   为工人维权:过去,印度的共产党为维护工人权益,组织了强大的工会,搞了大量劳工运动。今天,虽为国大党联盟政府的盟友,共产党仍然旗帜鲜明地反对政府将赢利国企私有化、任意裁撤工人的政策和做法。

    为农民谋利:1977年,印共(马)领导的左翼政党在西孟加拉邦执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他们将红旗插遍田间地头、门前屋后。

    将经济工作放在首位:计划经济时代,共产党实行反对外资剥削、反对财团垄断、组织大规模劳工运动、向小工业倾斜的工业政策。结果,外资和国内大财团多被吓跑了,工业发展陷于停滞。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印共(马)开始与跨国公司接触。80年代,巴苏亲自率团考察英美。1994年,西孟加拉邦政府出台新工业政策,提出有条件地与外资合作的主张,印共(马)领导人甚至向IBM主管请求:“我们希望你能帮助我们。”现在,IBM、百事、三菱等六家跨国企业在西孟加拉邦投资设厂,麦肯锡公司成为首席部长的引资顾问。西孟加拉邦已成为印度发展最快、吸引外资最多、工业最发达的邦之一。

   始终照顾社会弱势群体:印度的共产党坚持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权,特别注重对落后群体的扶助:为低级种姓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为少数民族提供小额贷款;为穆斯林提供政治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组织他们去麦加朝圣;为妇女保留基层管理机构33%的席位。因此,在印共(马)管辖的邦,各民族、宗教、种姓和谐共存,少有矛盾和冲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