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鲁山禹墨考

火烧 2009-01-07 00:00:00 中华文化 1030
本文围绕鲁山禹墨考,探讨墨子生平年代与思想影响,结合历史文献与《墨子》内容,分析墨子生年、活动及思想渊源,重点涉及鲁穆公、齐国战争及墨子与越王勾践思想关联。

  

鲁山禹墨考  

余画洋  

(初稿写于2009年1月7日)  

  

对墨子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司马迁只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附带提了一笔。他说,“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这隐约讲的是《墨子.公输》里止楚攻宋的故事。《贵义》篇有墨子“南游于楚”之事,孙诒让《墨子间诂》认为墨子献书楚惠王在周考王二年,即公元前439年。据余知古《渚宫旧事》,惠王不肯见墨子,也不用其书,嫌他地位太低贱。鲁阳文君劝惠王礼遇墨子,他把墨子当作“北方贤圣人”来看待。既然说是“贤圣人”,这年墨子起码已有30岁了。所以墨子至晚当生于公元前469年。孙诒让说鲁阳文君就是《左传.哀公十九年》中的公孙宽,那里面说:“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如果这一年(公元前476年)公孙宽20岁,那么他劝说惠王时就已57岁了。《左传.哀公十六年》记公孙宽在公元前479年作了楚国的司马,当时他才17岁。他是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国语.楚语》述:“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文子辞,与之鲁阳”,文子即文君,鲁阳就是今天河南的鲁山县,梁在汝州一带。《墨子》一书记载了他和鲁阳文君的多次问答。  

在《鲁问》篇中,鲁君担心齐国要攻打鲁国,问计于墨子。在“齐将伐鲁”的形势下,墨子见齐太王田和,启发他认识到战争将使他自己“受其不祥”,田和很可能就此打消了伐鲁的念头。检寻《史记.六国年表》,其中齐国在田和当政时发生过四次与鲁国的战争,即:公元前408年,取鲁之郕;前394年,伐鲁,取最;前390年,鲁败齐于平陆;前385年,伐鲁,破之。在公元前408年至前394年十几年间,两国无战。鲁穆公元年是公元前407年,所以这位鲁君应该就是鲁穆公,估计墨子在穆公即位的这一年去齐国说服了田和,这时墨子已经62岁。墨子曾推荐学生胜绰替齐将项子牛做事,“项子牛三(屡次)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墨子听说以后,就请项子牛辞退了胜绰。项子牛进犯鲁国当在公元前394年以后,因此墨子前394年一定还在人世。这样算起来,墨子最少活了75岁。  

鲁穆公当时问墨子:“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墨子回答说希望他“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厚为皮币,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非此,固无可为者。”这段话使人联想起《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据张守节《正义》,文种教句践伐吴计策之中就有“尊天事鬼”和“重财币以遗其君”这两条。大夫逢同也建议句践“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而句践“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正是“爱利百姓”的表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句践卧薪尝胆的事迹离墨子身处的时代并不远,因此墨子的思想很可能深受其影响。句践“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即是“节用”;“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即是“尚贤”。  

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和他一起“深谋二十餘年”的便是一生之中时常“苦身戮力”的范蠡。文种在楚平王时为宛令,而范蠡原是宛三户之里的人。据司马贞《索隐》,逢同大概也是楚人。据《正义》,范蠡、文种、逢同三人一同入越,也就是说,句践的霸王事业是楚才越用的结果。《汉书.地理志》记宛县在汉代属南阳郡,鲁阳也是南阳36县之一。前面说过,墨子不见重于楚惠王,却与鲁阳文君时相过从,那么他很可能就是楚国鲁阳人。(毕沅也持此说。)墨子之学与句践的治国方略很相似,不是没有来由的。《汉书.地理志》说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尚)忠,其敝鄙朴”,看来墨学的朴实气息跟墨子成长的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在《墨子.耕柱》开头,墨子问耕柱子:“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此处的太行又叫羊肠坂,在今河南沁阳与山西晋阳之间。墨子既然生于鲁阳,他以家乡北边有名的隘道羊肠坂来打比方,是再自然也不过了。  

《庄子.天下》说墨者向慕墨子心目中的夏禹之道,“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墨子之墨,也许就是绳墨之墨。绳是墨线,墨是打线用的墨斗,木工和泥瓦匠都离不开墨斗、墨线,即绳墨。绳墨比喻规矩、准则,墨子把仁义作为天下的准则。木工还常用矩尺(曲尺),矩字引申而有规矩、法则的意思,于是墨家就用“巨(矩)子”来称呼学派的领袖。墨子出身于工匠,所以楚惠王把他写的书看作是“贱人之所为”。  

《汉书.地理志》说鲁阳是“古鲁县,御龙氏所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里,蔡墨说,“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御龙氏即指刘累。这里的范氏是晋国六卿之一,但宛距鲁阳不远,楚国的范蠡也可能是这一支的后人。刘累迁往鲁阳,是夏孔甲时候的事。《史记.夏本纪》说这时“夏后氏德衰,诸侯畔(叛)之”,传至夏桀,据《史记.封禅书》言,“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封禅书》又说“自禹兴而修社祀”,夏社的标志物多半就是1978年冬在汝州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见《尧舜及其族群考论》一文)。蔡墨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共工与鲧音近义同,因此句龙、后土亦为禹之代称。  

《汉书.地理志》又叙鲁阳“有鲁山......鲁山,滍水所出,东北至定陵入汝”。今河南鲁山县有石人山,滍水从此山流出,所以石人山正是古代的鲁山。石人山有民间传称的岩画“舜王图”。舜是轩辕二字的合音字,也许当年帝舜打败戎族(蚩尤族群)后,乘胜追击,犁庭扫穴,然后勒石于此,以威天下。今鲁山县还有禹王冢及禹王河,则禹无疑为蚩尤族群祭祀的先祖。鲁字上鱼下日,原来的读音大约近于禹字,鲁山县很可能是戎禹长期生活过的地方。“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最初大概就奉祀在这里,后来为了躲避战争,才搬到汝州去的。司马贞《索隐》引用《管子》里的话:“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这庐山也说不定就是鲁山的讹变。而《逸周书.殷祝》所言“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彼处之鲁则估计是庐字之讹变了。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者也”。  

《史记.周本纪》记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族源自夏族(即戎族),周公封国应当是以夏禹故地之鲁来命名的,其中蕴含了纪念的意义。也就是说,先有鲁阳之鲁,再才有鲁国之鲁。所以墨子推崇夏禹(实为予或杼,见《从相土到成汤》一文),并不是要“背周道而用夏政”,他实际上是想寻回周人在吸收殷商礼乐文明之前的公社传统,以拯救那个征伐不休的乱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