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王二路:由泸县事件想起了“疏”与“堵”

火烧 2017-04-0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通过泸州中学生死亡事件,反思社会管理中疏堵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信息透明和及时处理问题,避免谣言传播,引用大禹治水典故,倡导以疏为主,提升治理效果。

 

  想起了“疏”与“堵”

  王二路

  2017年4月1日,在四川泸县发生了一起中学生死亡事件。一时间,诸种传闻四起,人心浮动,质疑声鼎沸。一直到4月7日,四川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媒体见面会,通报了事件的真相,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泸州乃酿制名酒之地。此次中学生死亡事件折腾的“气势”,大大超过了曾经名列“中国四大名酒”、“中国十大名酒”——“泸州老窖”的名气。偌大一个中国,死亡事件常有,为啥偏偏一个中学生之死弄得举国上下不安宁呢?甚至造成了“惨不忍睹”、“骇人听闻”、“天怒人怨”等假象呢?!

  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有许多事情原本“芝麻粒儿”那么大,依照正常程序“快刀斩乱麻”予以正确“了断”,并及时公诸于世,是很主动很利索的。可是,有些主管部门、有些地方政府,常常是事到临头不去尽快解决事情,而是一味的“兜圈子”“捂盖子”。试问,问题既出兜得起捂得住吗?只能形成“滚雪球”——越滚越大。“芝麻粒儿”积成“大西瓜”,“小疮疤”患为“大肿瘤”。四川泸州在今年的“愚人节”期间给国人开的这个“国际玩笑”不正是如此吗?!一周的时间,给了流言蜚语、谣言谣传、以讹传讹、妄加评论等等足够的可乘之机。如此这般,焉能不让人们一惊一乍?!

  围绕四川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以及平时耳闻目睹的一些事情,笔者突然想起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古文曰:“禹疏九河,瀹(yuè)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由文字记载可证实:前人治水不成功于一味的“堵”,大禹治水则成功于疏堵结合,首重于“疏”。

  以大禹治水来比喻当今的社会管理,疏堵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凡矛盾激化、事件升级者大多是由堵而至。多年来司空见惯的是,哪个地方发生了事件,哪个地方的官员和主要部门,首当其冲的是封住人们的嘴,挡住记者的腿……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封嘴挡腿乃至于硬性删掉网络帖子等,固然可以做到。但可以断言:这种做法不仅不是最上乘的选择,而是最被动、最愚蠢的举措。其结果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发生了事件,出现了问题,首先必须做到的是疏导群众,告白天下。如果,地方政府和官方网络表态迟疑、发声速度过慢,澄清事实真相的时间过长,那么,居心叵测者必会利用网络瞎编乱造、移花接木、煽风点火、蛊惑民众,以致引发不该发生的负面影响或严重后果。

  作于:二〇一七年四月九日凌晨

  作者简介

  王二路,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中国晶牛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学会会员,河北省杂文学会理事。现为自由撰稿人。

  截至目前(40多年间),共创作诗文约5000篇(首);在省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3000多篇(首);获得各种奖励、荣誉60余项;并有许多作品被国内的各大网站转载。同时,已编写出版8本专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