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杨明远:改革有阵痛,不要痛在老百姓

火烧 2015-09-10 00:00:00 社会民生 1025
文章探讨改革过程中不同群体所承受的阵痛,分析前后三十年改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强调改革与革命的关系,以及改革对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一、关于革命与改革关系的浮浅认识。

  革命,根据词典上的释义,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社会革命的简称。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即改变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革命通常要使用暴力。第二层意思是指重大改革。例如:技术革命,教育革命等等。

  改革,根据词典上的释义,是指改掉事物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合理、完善,更加适合需要。

  根据个人的浮浅认识和理解,革命中包含改革,改革中同样包含着革命。因此,我们不能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只有革命,没有改革。也不能说后三十年只有改革,没有革命。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国家一直在改革,也一直在革命。其差别只是在于改了什么?革了谁的命!

  二、改革有阵痛,不同的改革,痛在不同的人群身上。

  有人说:改革有阵痛。改革的确有阵痛,现实告诉我们,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差别仅在于,阵痛在不同人群的身上,感到阵痛的群体是不同的而已。

  前三十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即改变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当时感到阵痛的是地冨反坏右分子、资本家,以及走资派。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者大众是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团结一致,共建家园。

  后三十年,不谈革命,而讲改革开放。改变着前三十年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关系的上层建筑。少数人富起来了,“老虎、苍蝇”繁殖率提高了,不少工人下岗了,不少农民失地了,……感受到痛的是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群体。

  三、为什么前后两个三十年的改革会痛在不同人的身上呢?

  “目的”这个词,按词典上的释义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望实现的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目的”是:对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规定性,表示人在行动前所设想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某种意愿。目的,是人们具体实践活动的起点,又表现于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归宿。它不仅使行动的动机在意识中有指向地对象化,而且实际地规定着行动的方向,支配着整个行动的过程,又体现于行动终了时所达到的结果。

  吴敬琏先生在【中国改革论坛网】上说:

  【我们这些人是体制内的,不想革命,希望稳定。我也不想去揣测到底阻碍改革力量大还是改革力量大,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我研究事情发展的规律性,顺应历史潮流,能够做多少做多少,而不是先去估量能不能成功,但是我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不改革是死路一条。】

  【改革共识已经形成,我所谓的共识就是: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必须重启改革。】

  为什么当前【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为什么【不改革死路一条】?那么,这么多【社会矛盾】和这条【死路】,又是哪个三十年造成的呢?我想,总不能怪罪前三十年吧!因为后三十年已经革了前三十年三十年的命了,已经将前三十年的成果改得面目全非了。看来,这些【社会矛盾】和这条【死路】,还是后三十年改革自己酿成的苦果。为什么后三十年的改革会改革出【社会矛盾】和一条【死路】来呢?因为,改革的目的制约着改革的内容与方法,目标(目的的具体化)错了,那么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越有效,损失就越大,所以制造出的【社会矛盾】就越多,【死路】也就出来了。

  四、希望今后改革的阵痛,不要再出现在普通老百姓身上了。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真理。但如何实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呢?毛泽东说,要坚持继续革命,不断革命。继任者说,要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改革怎么深化呢?

  吴敬琏先生又说了:

  【改革就要打破党国大公司】。

  梁柱先生在红歌会网上说:

  【一些人从纠“左”走到“纠正”社会主义】。

  【“学术讨论必须有底线,不能胡说八道,界限在于不能违宪”】

  再后来我又看到了马跃成先生的文章:【你难以理解的贫穷】

  【在大山深处,部分农民贫困之严重,已经超出我们想象。普遍的土房子,多数岌岌可危,大部分还是半窑洞的形式,屋里不是空空如也,就是黑黢黢的一片。一家的电视机还是几乎已经成为古董的14寸的黑白牡丹电视。而随同的一个老乡竟然说,自己家的电器只有手电筒。】

  【最让我们伤感的是,一直跟随我们走家串户,却不太说话的一个中年妇女,其身世竟然与郜燕敏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此人原籍重庆,在17岁时被人贩子卖到山里,嫁给一个大她24岁的男人。20年了,孩子都长大了,男人对她也很好,日子就这么过下来了。她讲,后来也回过老家,也没有别的想法了。据当地人讲,像她这样的情况还有,还有。贫困山区,因为贫穷而存在拐卖妇女这种野蛮犯罪行为,也由于这样的野蛮行为,让被拐妇女长期陷入痛苦、悲伤、贫穷的生活之中不能自拔。】

  【最近,四川凉山彝族女孩木苦依伍木写的一片作文惊动社会,一篇只有300多字的作文中,这名12岁女孩讲述的悲剧故事堪比小说。但它不是虚构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她的父亲四年前死亡,然后她看着母亲日益病重的经历。这篇作文再次让人们围绕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贫困的问题展开争论。】

  【这篇作文不仅在国内,甚至连美国《纽约时报》也在8月5日刊出《孤儿的作文引发中国对贫穷问题的讨论》,文章说,女孩和母亲从西南部四川省的山区前往西昌看病。女孩写道,“钱没了,病也没好。”几天后,她们回到家里。女孩给母亲做了饭,但做好饭时,发现母亲已经死了。】

  ……

  这时,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些话:

  【落后就要挨打】。那么,什么落后更会挨打呢?

  1840年以前,中国GDP都是世界第一,为什么到了1840年会挨打?为什么现在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已居世界第二,日本仍然占领着中国的钓鱼岛,还跑到南海兴风作浪,越南、菲律宾仍然侵占着中国南海的岛礁、领海,开采中国的油气资源,说明中国经济虽然是世界老二,那些老三,以及小弟弟,仍然并没有把老二放在眼里。再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三十年,被一些人描绘得既贫穷,又落后,反倒是我们主动跟世界第一的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打了一仗,跟世界第二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打了一仗,跟世界人口第二的印度打了一仗,在西沙用落后的小艇打了南越现代化的大军舰,且每战必胜。

  所以,我认为人民不齐心协力,民族精神面貌落后,比经济落后更容易被动挨打。

  韩正先生说: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我们党之所以能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与人民患难与共、血肉相连。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习近平主席喊出了:【人民必胜!】

  改革有阵痛。我希望:今后改革中的阵痛,不要再次发生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了。

  继续深化改革,请多多尊重和关怀点普通劳动者吧!因为他们也是国家的主人,更是国家力量之所在。

  2015年9月9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