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白色恐怖
在中国的辞书上,通常是这样解释“白色恐怖”的:“指在反动政权统治下,反革命暴力所造成的恐怖,如大规模的屠杀、逮捕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然而,这类恐怖,为什么与自然界的一种颜色“白色”联系起来呢?
一般认为,“白色恐怖”说法源自法国,最初它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到了波旁复辟王朝时期,它的意义更明确,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并为欧洲其他语言所吸收。波旁王室旗帜是缀有百合花的白旗,故波旁王室施行的恐怖事件,在白旗飘扬之下发生的恐怖行为一开始就被称为“白色恐怖”。
波旁王朝复辟
在法国历史上,自“白色恐怖”一词产生后,最为臭名昭著、影响最大的两次“白色恐怖”,发生在波旁复辟王朝时期。
波旁复辟王朝是外力强加给法国的一个王朝:1814年3月31日,俄普反法联军进占巴黎,拿破仑于一周后退位。路易十八获得反法联军的支持,波旁王朝复辟。复辟王朝满打满算存活了不到16个年头:从1814年5月3日到1830年8月2日,中间还要刨去拿破仑百日政变的时间(1815年3月20日至6月22日)。
路易十六的两个兄弟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后来也均成为复辟王朝的国王。他们两人执政的策略整体上都是恢复、维护旧政治制度:波旁王室百合花白旗飘扬之日,正是三色旗被禁之时。《马赛曲》不准唱!7月14日不准庆祝!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的日子1月21日被定为“国丧日”……这两位复辟国王的统治与路易十六同样奢华和不理智,就仿佛法国大革命根本没有发生过似的。
两次白色恐怖
第一次白色恐怖发生在1815年到1816年。1815年6月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王党分子就疯狂行动:在马赛,6月25~26日,50个波拿巴分子和共和派人士被杀,约200人受伤,焚毁约80所房屋。在尼姆等地,约80名新教徒被天主教徒杀死……为审讯大批的革命者和拿破仑帝国同情者,复辟王朝设立了军事法庭和特别法庭。当年的“弑君者”,即当年投票主张处死路易十六的国民公会议员、在“百日”中投向拿破仑的将领无一幸免。……同时,复辟王朝进行了严厉的行政清洗:38个省长、115个副省长被免职,行政机关清除近6万人。帝国的军官12000人遭到免职而只能领半薪……
第二次白色恐怖发生在1820年到1823年。导火索是1820年2月13日夜,阿尔图瓦伯爵(后来的查理十世)的儿子贝里公爵遇刺身亡。这是关系到波旁王室后继是否有人的大事。这一谋杀事件加上在当时发生的多起反政府密谋又掀起新的一轮白色恐怖的高潮。
然而,白色恐怖和种种倒行逆施都无法延长波旁复辟王朝寿命:1830年7月,经历了“光荣三日”的革命之后,“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都没有忘记的”的贵族头子查理十世只得卷起铺盖走路——波旁王朝离开了法国,一去不复返。
“白色恐怖”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白色恐怖”一词的形成,是与波旁复辟王朝紧相联系的。随着波旁王朝退出法国的统治舞台,以后发生的类似恐怖事件,自然不再与旧王室的白旗标志存在什么关联。然而人们把“白”这种本来是一种天然的颜色,概念化、抽象化、政治化,“白色恐怖”一词脱却了形成时的具体关联,约定俗成地表示本文一开头所表明的那种意思。因此之故,在法国历史以后发生的一个更大的恐怖事件——1871年,梯也尔政权镇压巴黎公社起义,仅仅在1个星期内在大街上就处决了2万以上的巴黎公社成员——就理所当然地被称为白色恐怖。
后来“白色恐怖”一词在世界更大范围内被用来指由体制方所发动的恐怖活动。如中文语境中用它来指国民党蒋介石政权执政期间曾实行的恐怖统治,在美国,它被用来指麦卡锡时代的反共恐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