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鹤龄:我看“袁隆平之争”,“暂时遗亡”为何不可? ——两次“授奖争议”和海水稻易主揭示出袁隆平的贪功之嫌

火烧 2018-09-04 00:00:00 网友时评 1033
文章围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争议展开,讨论其在海水稻易主及两次授奖争议中的表现,质疑其贪功之嫌,并强调其他科研人员的贡献。

  鹤龄:我看“袁隆平之争”,“暂时遗忘”为何不可?

  ——两次“授奖争议”和海水稻易主揭示出袁隆平的贪功之嫌

  目录

  一、初始的“品种杂交”稻就是杂交稻

  二、三系杂交稻迅速成功的关键是当年的大协作

  三、关于三系杂交法

  四、关于二系杂交法

  五、关于海水稻

  六、我国水稻发展进化、分类、“分功”简表

  七、两次“授奖争议”和海水稻易主揭示出袁隆平的贪功之嫌

  附文:对袁隆平所说“饿死几千万人”的质疑

  正文

  由于杂交水稻之父的盛名,我一直对袁隆平先生充满着深深的敬意。直到2009年9月3日,得知袁先生以名人之嘴公开发出“三年饿死几千万人(又说饿死四五千万人)”的信息后,方知袁先生也是一位政治上的赶潮逐浪者,一个造谣传谣之人。这样一来,心中的敬意自然就打了不少的折扣。这里不多说,附文于后。

  近日,看到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认识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下简称《遗文》)。细细地读来,发觉所谓的“暂时遗忘”,原来是个“标题党”。“今天大家请暂时遗忘袁隆平几分钟,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员和那么多基层工作人员”,这句话表意十分明白,就是要引导大家花几分钟时间读读这篇文章。试想,这篇文章认为:袁隆平在1966年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我国三系水稻杂交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的农业史上绝对可以留下一笔”,这是可以遗忘的事吗?这是可以遗忘的人吗!

  科技日报俞慧友却把这个当了真,也搬来一个“标题党”,搞起了标题战:《不能遗忘袁隆平,“暂时”也不行》。可是,人家的“暂时”就短短的几分钟,遗忘几分钟也不行吗?莫非袁隆平真的成了救世主,要普罗大众每天烧长香、时刻顶礼膜拜不成!以毛主席的伟大英明和盖世功勋,尚且有人企图把他从人们的记忆中永远抹杀掉,没见你姓俞的说过半句话,一个袁隆平,居然暂时遗忘几分钟也不行!哪来的这个理?

  俞文发过后,自知气长理短,不敌《遗文》。于是,赶紧补火。两天后,在原文的基础上,再发《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下称《俞文》)标题由原来的绝对肯定句式变成了疑问句式,气势倒是小了许多,却又犯了个没事找事的毛病,谁说过应该遗忘呀!人家只是认为不要“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到袁老爷子一个人头上”罢了。因为事实并不如此!

  请暂时遗忘袁隆平,认识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

  http://www.szhgh.com/Article/news/society/2018-08-13/177031.html

  不能遗忘袁隆平,“暂时”也不行

  http://www.szhgh.com/Article/news/society/2018-08-14/177116.html

  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105319855247501&wfr=spider&for=pc

  一、初始的“品种杂交”稻就是杂交稻  

  《遗文》介绍:

  丁颖(1888——1964)1926年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了野生稻,随后一生从事水稻的杂交育种研究,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很多个第一。他比世界上公认的水稻之父——美国人Henry M. Beachell在1963年完成第一个杂交水稻的育种还要早,于1930年育成“千粒穗”。是学术界唯一没有争议的“中国水稻之父”或者“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管相桓(1909年-1966年)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稻谷的种子库、基因库,很多品质极其优良的种子都是他保存下来的。袁隆平是他的学生,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上。

  赵连芳(1894——1968)培育出“低脚矮”品种。

  黄耀祥(1916一2004) 是真正意义上中国第一位提高产量的水稻专家,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克服了高秆水稻倒伏率高导致减产的弊端,把广东稻谷单产从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俞文》辩称:

  按水稻品种育成是否直接利用了“杂种优势”,水稻可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

  “‘杂交’只是一种交配方式和手段,既可用于常规稻育种,也能用于杂交稻育种。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说。

  简言之,“杂交”出来的,不都是“杂交稻”。比如,我国杰出稻作学家丁颖、黄耀祥两位老先生,在水稻育种中,通过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优良常规稻。美国人Henry Beachell通过“杂交”,培育了常规稻“IR8”。这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是两码事。

  鹤龄评:

  虽然“完全是两码事”,但是,在水稻的发展进化过程中,由单一的自花授粉到出现了品种杂交,水稻就出现了两种类型:自花授粉的就成了常规稻,品种杂交的无疑就是杂交稻。后来出现了袁隆平的“杂交稻”,原来的杂交稻就得让位,不能叫杂交稻了,那又叫什么稻?我们有理由将它们与自花授粉稻混为一谈统称为常规稻吗?这样一来,不但抹杀了水稻的这一进化过程,而且也把从事这一研究的科学家的功劳彻底抹杀了。  

  二、三系杂交稻迅速成功的关键是当年的大协作

  《遗文》介绍:

  日本东北大学1958年得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

  日本琉球大学1964年实现了粳型稻的三系配套

  日本的新城长有还1968年实现了杂交水稻的 “三系”配套

  《俞文》回应:

  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为“零交流”。袁隆平院士的原创性发现,在于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

  鹤龄评:

  虽然“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为‘零交流’”,但日本是唯一的例外。中日友协成立于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十九个发起成立单位之一。

  《俞文》再回应: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

  鹤龄评:

  为什么首创的日本长期不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这是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在我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的不是出了个袁隆平,而是当时在全国掀起的“大协作”。参与当年大协作的娄希祉(《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的统稿者)认为,“杂交水稻的诞生,除了有像袁隆平这样的学术带头人的贡献,主要还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俞文》又回应

  让业界对袁隆平佩服的,还有他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六年时间,在国际上都尤为惊人。”

  鹤龄评:

  言过其实!在那个年代,你袁隆平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帮手,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没有当年在全国开展的大协作,个人的这力、那力,即使强、超强、再超强也是空的!

  再说,雄性不育系和三系配套模式应该都不是他找到的;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也不是他成立的,当时的他,没有这样的权力。

  三、关于三系杂交法  

  《遗文》认为:

  袁隆平在1966年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为我国三系水稻杂交指明了方向,这个东西可以搞。

  《俞文》认为:

  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 他在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里,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鹤龄评:

  两文说到一条道上了。

  《遗文》认为:

  袁隆平的三系杂交只是一个理论,必须要找到实际的野生稻株才行。是李必湖于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雄花败育的第一株普通野生稻(被称为“野败”),没有他的发现,袁的研究成果只能是一纸空文。所以,有人把李必湖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俞文》回应

  “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

  鹤龄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应无“袁隆平团队”之称,更不可能有隆平高科的存在,只有一个在政府的指示下成立的由袁隆平、尹华奇与李必湖三人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只有一个袁隆平任主任的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即使称之为袁隆平团队,也不可以一切归功“团队长”,是谁的功劳就该归谁。李必湖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这个功劳就是他的。

  《遗文》认为:

  李必湖找到了“野败”后,第一个把三系搞出来的也不是袁老爷子,而是中国另外一位专家,颜龙安。颜龙安于1972年冬育成“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

  袁隆平则比颜龙安晚了将近一年,在1973年秋天才育成“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俞文》回应:

  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利用“野败”,袁隆平育成了我国首个野败型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鹤龄评:

  《俞文》回避了《遗文》提到的颜龙安比袁隆平将近早了一年育成“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又不提袁隆平的具体育成时间,却将叙述这一事件的文字置于1972年发放“野败”材料之后,使人一看便以为袁的育成时间是1972年,虽然其间用句号隔开,但仍有误导读者之嫌。

  另外,《遗文》和《俞文》都遗漏的一件事和一个人。

  有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但还没有找到好的恢复系。没有恢复系,“三系”就不能配套,不能用于生产。全国的水稻技术人员开始全力攻克这个难关,扩大研究材料,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里进行筛选,找到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直到1973年,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在东南亚的品种里找到第一个结实率在90%以上的强恢复系,至此,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获得成功。

  提到袁的“南优2号”,1975年以后,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大规模试种。与同类杂交稻品种相比,的确长势最好,穗大粒多,但却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后来,洞庭湖地区几十万亩水稻遭遇矮缩病,颗粒无收,“南优2号”也因此被逐渐淘汰。

  1991年版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列出了23个杂交水稻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里,只有“南优2号”为袁隆平的成果。此书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主编,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遗文》认为:

  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数据,我们目前吃的大米没有几个是袁老爷子的产品,袁老爷子有数据可查的品种只有这几个,大都没有大规模种植。目前实际种植可以吃到我们嘴里的,排名前几位的主要就是谢华安培育的品种。

  《俞文》回应:

  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品种,在市面上也不“罕见”。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

  鹤龄评:

  不错。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可是,人家利用你的“野败”培育出了“前三”,而你用自己的“野败”却没能培育出“前三”,甚至也没有“前四”……为什么?不应该找找原因吗!

  不错。你的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可是,人家谢华安(福建三明农科所技术员)的“汕优63”一个品种单年最大种植面积就超过1亿亩。也不想想这差距有多大!是可以与之相比的吗!

  《遗文》说:

  研究杂交水稻不是研究药片。这个几乎是全国动员的,动员了几千位科研人员一起搞,正式名字叫做“大协作”,中国杂交水稻其实是大协作的成果。比如和“野败”同样牛的还有朱英国院士的“红莲”和“马协”。 所有的业内人士都认为他的成就至少不会低于袁隆平。

  《俞文》:

  对此没有回应。

  据钱炜文介绍:

  朱英国在杂交水稻界算是自立门户。1974年,他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莲塘稻杂交,育出新的不育系“红莲型”,在杂交稻领域,这与湖南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

  由于“红莲”面世稍晚,被“野败”夺了先机。1972年10月开始的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主要是攻关“野败”,“红莲”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0年,才克服了“红莲”自身缺陷,育成一批新的“红莲型”强优杂交组合,鉴定会上得到充份肯定,袁隆平也表示了支持。从此开始了大面积种植。到目前为止,全国累积推广面积已超过1亿亩。

  鹤龄:

  现在,关于三系杂交法的脉络就十分清晣了:理论导向的是袁隆平。

  “野败型”:创造培育条件的是李必湖;第一个成功培育“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的是颜龙安;促使“三线”配套成功最终投入生产的是张先程;培育品种最成功的是谢华安。

  “红莲型”:发明与培植成功的人均为朱英国。

  四、关于二系杂交法

  《遗文》认为:

  中国杂交水稻成就公认有三个:一个就是开始提到的黄耀祥的矮化,这是他自己搞出来的;一个就是袁隆平的三系,这不是他一个人搞出来的;第三个就是更为先进的二系,这是石明松自己搞出来的。

  《俞文》回应:

  两系法杂交育种,袁隆平依然是“操盘手”。“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两系杂交稻育种,离不开光温敏和温敏不育材料的发现。我国发现的首个光温敏不育材料,是湖北石明松教授的农垦58S。袁隆平团队成员罗孝和,通过杂交转育农垦58S,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两系籼型不育系培矮64S。因此业界认为,石明松为两系杂交稻育种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袁隆平团队则将这一原创性材料转变为了生产上实用品种。

  鹤龄评:

  人家的原创性贡献,被你转变成生产上的实用品种,你就是操盘手,人家差点连个名字也没排上去;你的原创性贡献(三系法的理论导向,国际上并非原创),被人家转变为生产上的实用品种,你又成了“之父”,人家什么也不是,都成了“等人”,连个名字也没排上去!这样的竞赛规则,岂不是专为你订的!何况,石明松的发明并不是没有袁隆平就不能转变为生产上的实用品种,东北的杨振玉不是也育成了优良品种,也在实际中推广较多嘛。为什么你算操盘手人家杨振玉就不能算操盘手?

  按照你的“原创”即“之父”、“转变成实用品种”即“操盘手”的逻辑,我们是不是可以来个公平合理的“分功”:

  二系杂交法:“之父”,石明松;“操盘手”:袁隆平、罗孝和、杨振玉。

  三系杂交法:“之父”,袁隆平;“操盘手”:李必湖、颜龙安、张先程、谢华安、朱英国。

  “三系”想来可以说得过去。可是,“二系”石明松的“之父”却被你这个“操盘手”的另一只手兼任了!

  五、关于海水稻  

  《遗文》说:

  我们是不是都认为袁老爷子首次成功在海里种植了水稻?抱歉,这个事情大家又错了,而且错的离谱。中国第一个搞“海水稻”的不是袁隆平而是一个叫陈日胜的老人,1986年就发现了。

  摘引羊城晚报文:

  “海稻之父”陈日胜在16省区试种海水稻推广有两道坎

  2015年04月20日

  1986年11月,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林果专业的陈日胜和老师罗文列教授一起,到遂溪虎头坡的海滩普查红树林资源。茂密的芦苇地里,陈日胜看到一株高约1.6米、似芦苇却结穗的植物,穗呈青白色。形似谷物但难以精确辨认,陈日胜当即采下一株,向老师罗文列请教。罗教授上前察看后,推测可能是生长在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这株水稻同时开花、结实、抽穗,谷粒还带着长长的芒刺。罗教授叮嘱陈日胜,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物种。谨记老师的提醒,陈日胜细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的522粒种子,开始育种工作。

  陈日胜的“海稻”育种一直是单干模式。遂溪县虎头坡育种试验田,是陈日胜最早的一块育种基地。1987年其在海边培育,因试验周期长,单是普选稻种就做了5年:1987年种植400株,选择优良单株51株;1988年种植51个株系,入选15个株系,选择株高、熟期一致的单株80株……如此选种到1991年,最终定型品系为“海稻86”。

  2011年,陈日胜卖掉在桂林的桉树林和鱼塘筹资250万元,在遂溪组建了虎头坡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社长。加入合作社能拿工资、享分红,最初18个村民加入,后来不断增加,海水稻种植面积从几百亩增至上千亩。

  2012年,陈日胜将遂溪产的海水稻送到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检测,数据显示:64%的营养素高于普通精白米,富含膳食纤维、微量元素。

  2013年新辟湛江廉江市营仔镇“海稻”种植试验田2000亩,均为不能种植已抛荒多年杂草丛生的海边滩涂地。

  2014年4月,农业部受理了“海稻86”品种权的申请;同年9月1日,该品种正式在农业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上公布——这意味着“海稻86”进入由农业部进行杂交试验、验证其是否为新品种的阶段。

  2014年10月18日,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受袁隆平委派,专程到湛江海水稻发源地考察,并参加了考察会。会上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马国辉为副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海水稻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建议国家加强全面保护。专家组联合签名,将此提议上呈农业部,申请海水稻项目国家立项。

  2014年11月,收割最近一季稻谷时,陈日胜已将海水稻从亩产100斤增至300斤。

  “海稻86”目前已选送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等全国16个省区,进行试种试验。陈日胜发现:海稻从海南到东北三省沿海的盐碱地都能正常生长;地处内陆的黑龙江有多种盐碱地,pH值高达9.3,种树不能活但海稻能活下来。

  2014年年末,陈日胜彻底地火了一把。“海稻之父”、“海稻的缔造者”,是陈日胜因“发现”、培育种植海水稻成名后,媒体争先围睹的溢美之词。有媒体甚至大赞其培育的海水稻,是“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鹤龄评:

  至羊城晚报发稿止,陈日胜已潜心研究海水稻29年,大功基本告成。对此,当时没有出现任何争议,国内也没见到进行此项研究的第二人。这样看来,陈日胜在海水稻研究领域的“之父”地位,应该是铁板上钉钉了!

  本节信息来源:

  “海稻之父”陈日胜在16省区试种海水稻 推广有两道坎

  http://news.sina.com.cn/c/2015-04-20/052631737041.shtml

  六、我国水稻发展进化、分类、“分功”简表  

  综合争论双方意见,参考有关文帖,列出下表:

  1、进化表  

  野生稻——栽培稻——品种杂交稻——三系杂交稻——二系杂交稻

  2、分类表  

  (一)

  栽培稻——常规稻

  ——杂交稻——品种杂交稻

  ——非品种杂交稻——二系杂交稻

  ——三系杂交稻——野败型

  ——红莲型

  (二)

  栽培稻——淡水稻

  ——海水稻

  3、“分功”表  

  名称             发明创造人        尊号               备注

  栽培稻           神农氏            始祖

  品种杂交稻       丁颖              之父

  管相桓            杰出贡献者

  赵连芳            杰出贡献者

  黄耀祥            杰出贡献者

  三系杂交稻       袁隆平            之父

  李必湖            操盘手

  颜龙安            操盘手

  张先程            操盘手

  谢华安            操盘手

  朱英国            操盘手

  二系杂交稻       石明松            之父            目前为袁隆平代受尊号

  袁隆平            操盘手

  杨振玉            操盘手

  罗孝和            操盘手

  海水稻           陈日胜            之父             目前为袁隆平代受尊号

  袁隆平            操盘手

  说明:“之父”是原创人的尊号;“操盘手”是将原创人的发明“转变成实用品种”的人尊号。

  七、两次“授奖争议”和海水稻易主揭示出袁隆平的贪功之嫌  

  说明:本节两次“授奖争议”情况均摘引自钱炜的《杂交水稻研发历程揭秘》,文字有删减。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8960517631856669&wfr=spider&for=pc

  (一)第一次授奖争议

  引钱炜文:

  1981年6月6日,当时的国家科委、农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要将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杂交水稻研发团体。前来领奖的颜龙安却得知,奖状上只写着“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没有其他人的名字,奖状与奖章也只有一份。

  颁奖大会召开的前一天,颜龙安找到当时主管科技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农业部党组副书记朱荣,向他们反映情况。“这么多人对杂交水稻做出过重要贡献,怎么都不提名字,变成了一个‘等’字?难道杂交水稻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吗?”随即,科委与农业部就在参会人员的驻地京西宾馆紧急召开了一个协商会,除了袁隆平和颜龙安以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9家媒体也旁听了会议。会上,袁隆平没有发言。

  颜龙安说,虽然方毅对他的意见表示理解,但大局已定。一位领导劝他:“今天晚上,国际广播电台就要向全世界播出‘袁隆平等人获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这条消息了,明天所有的报纸也都会刊载这则新闻,这么大的事情,关乎到国家威望,不好再有什么更改。”

  鹤龄评:

  颜龙安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接受这不公的现实。事实上,既然科委与农业部决定紧急召开了有九家媒体旁听的协商会,说明会前大局并没有定,只要协商成功,增添几个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名就行了。当晚的电台照样可以播出,第二天媒体也可以按时发稿,什么影响也没有。如果会前大局已定,还开什么会,还要媒体来干什么,直接做颜龙安的工作不就行了。之所以最后没能更改,其原因只能是协商双方(申报方和异议方)争执不下,达不成一致意见。而在协商中,主要当事人袁隆平的态度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他最了解情况,又是直接受益人。是该改还是不该改,他应该有个明确的态度,而他却没有发言。他为什么不发言表态?

  依理而论,作为申报方的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事前不可能不对杂交水稻的研发情况作任何了解,不可能不征求任何当事人的意见就定调“袁隆平等人”。如果征求了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应该就是袁隆平;如果是别人,就不可能定出这样的调;如果领导定调是在征求意见前,则袁隆平应该表示了赞同至少没有表示反对;如果他不赞成或者表示反对,也不可能定出这样的调;如果领导征求意见前没有定调,则很有可能是根据袁隆平的意见定的调。如果袁隆平如实介绍了情况并有一个归功大协作的姿态,同样不可能定出这样的调。真相究竟如何?已是一个永远的谜,但有一点可以绝对肯定:“调”出必有因的!我的这些“如果”虽然不能当真,但也不是一无所据,这个“据”就是第二次获奖争议和海水稻莫名其妙的易主。

  (二)第二次授奖争议

  钱炜文中提供的有关情况:

  提起第二次授奖争议,还得从石明松的两系杂交法说起。当时还是湖北省污阳县(今仙桃市)沙湖原种场技术员的石明松于1973年开始研究水稻两系杂交技术。1980年初春,破壳成雏,引起湖北省农牧厅的关注。第一次得到政府资助3000元现金、一架海鸥牌照相机和一个计算器。随后,湖北省专门成立了“两系法”杂交稻协作组,联合省内的7家单位进行研究,并确定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武汉大学也参与其中。

  1986年通过省级鉴定,被正式命名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与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这年12月,石明松获得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同年,国家启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为寻找农业领域的863项目,当时的国家计委、科委与教育部联合来湖北调研石明松的“两系法”水稻研究。此时已经成为杂交水稻学界权威的袁隆平,也应三部委邀请来到湖北。袁隆平一看到“两系法”水稻,当即就大加赞赏,并认为“三系”杂交稻要被清仓查库了,“两系”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同时,他做出了一个看起来更宏远的判断:杂交水稻要从“三系”转向“两系”,最终走向无融合生殖的“一系”。

  1987年,“两系法”水稻研究被正式列为国家863计划的第一个项目,编号101,袁隆平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的联合攻关。石明松与朱英国也在专家组成员之列。但不幸的是,在项目刚刚开展之际,石明松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身亡。

  863项目一直持续到2005年,朱英国说,“两系法”水稻的研究中心一开始一直在湖北,随着项目的推动,其他单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中,东北的杨振玉和袁隆平的湖南杂交稻中心都育成了优良品种,也在实际中推广较多。但石新华说,从目前推广的组合来看,仍以石明松当年发现的“农垦58S“为背景的不育系所配的组合推广面积最大。

  1993年,湖北省将“两系稻”报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已经去世的石明松是第一获奖人。

  2011年,袁隆平领衔的湖南省杂交稻研究中心,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但在申报的获奖者里面,却没有石明松的名字。

  鹤龄评:

  人家湖北省立项的一个科研项目,且已向国家报过奖并得了奖,为什么你要再报奖?且不说这重复报奖之嫌了,凭什么要由你湖南省杂交稻研究中心再报这个奖?由你报奖也就算了,人家石明松的一个原创发明凭什么你袁隆平是获奖的第一名?你非要争这个第一名也就罢了,凭什么要将项目原创人、原奖的获奖第一名一刀砍杀,连个末名也不挂?你袁隆平敢说不知道报奖这回事吗?你袁隆平敢说不知道发明二系杂交法的石明松这个人吗!人家英年早逝本就是一个天大的不幸,生前应得的荣誉被无端剥夺是比生命早逝更大的不幸,谁能忍心,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引钱炜文:

  2011年,一个朋友告诉石新华,他在网上看到国家科技奖的申报名单正在公示,袁隆平领衔的湖南省杂交稻研究中心,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申报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但在申报的获奖者里面,却没有石明松的名字。

  石新华赶忙找到这个网页,按照上面公布的地址给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大意是:石明松最早开始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在去世前已获初步成果,因此,他才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国家奖励办收到他的来信后,就搁置了“两系稻”的评奖。湖南杂交稻中心这才通知石新华来长沙开协调会。

  鹤龄评:

  幸好,如今有了互联网;幸好,国家有了网上公示制度;幸好,石明松还有一个儿子石新华;幸好,石新华还有一个关注网络信息的好朋友。四者如缺其一,第一次授奖的“大局已定”的故事必定又会重演了。反正地下的石明松说不了话。

  引钱炜文:

  会上,石新华提出来要将父亲的名字与袁隆平并列第一,与会人员皆不认同。商议的结果,排名次序为:袁隆平、邓华凤、石明松。其中,邓是袁隆平的学生,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

  鹤龄评:

  湖北的无名之辈石新华在袁隆平领衔的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心召开的协调会上,要为死去的父亲争个与鼎鼎大名的袁隆平并列第一,与会人员有可能认同吗!

  引钱炜文:

  石新华还记得,会上,袁隆平表态说:“我个人得到的荣誉已经很多了,我不一定非要得这个奖。”

  鹤龄评:

  这算什么话!油多不坏菜,誉多有益没有害。关键的是这个第一名该不该你得?该你得就痛痛快快的我一定非要得;不该你得就痛痛快快的我一定不能得!得了就是贪。不是贪财的贪,是贪功的贪!其实,贪人功名与贪人钱财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而且,就获利而言,前者比后者可能来得更多更快。

  (三)一出海水稻的易主大戏

  我们还记得羊城晚报的那句话吗?“2014年年末,陈日胜彻底地火了一把。”此话不幸一语成谶,陈日胜火了这一把后,很快便“彻底”了!因为袁隆平瞄上了他的海水稻。

  2014年10月18日,专家组实地考察陈日胜的海水稻后,联合签名,呈报农业部,申请海水稻项目国家立项。

  11天后的2014年10月29日,袁隆平以个人名义写信给科技部万钢部长,请求国家对海水稻立项资助。

  袁隆平给万钢部长的信:

  “科技部万钢部长:

  “近来,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几次向我汇报了他们在广东湛江发现海水稻并展开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10月18日农业部组织专家对他们在广东湛江海滩地种植海水稻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专家的意见,我认为,海水稻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与当年发现的野生水稻不育资源有着类似的战略意义。

  “建议科技部给予大力支持,尽快设立海水稻研究与利用专项课题,组织相关研究单位进行协作攻关,开展海水稻的系统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袁隆平 2014.10.29。”(影印件见http://www.191.cn/simple/?t700941.html)

  鹤龄评:

  此信的“荆楚种业……在湛江发现……”,使我误以为袁隆平说的是与陈日胜无关的另一件事。因为陈日胜的研究一直是个人筹资,直到2013年底,才收到民营企业富程集团老板曾总的500万元投资,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海水稻公司。后来,富程集团资金链断裂,就由武汉的融众集团公司托管,北京的海水稻公司也迁到武汉,成了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而不叫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很明显,这个“荆楚种业……在湛江发现……”应该指的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此信接下来的“10月18日……进行了实地考察”又十分明白的显示,荆楚种业的海水稻和专家实地考察的陈日胜的海水稻是一回事!原来,所谓的“荆楚种业……在湛江发现……”是虚构出来的。

  那么,袁隆平为什么不惜虚构故事非要将“在广东湛江发现海水稻并展开相关研究”的陈日胜改成荆楚种业的“他们”呢?答案他自己也给出来了:因为他是这个“他们”的领导!信中的“……几次向我汇报了……”把这层关系交待得一清二楚!这就是说,海水稻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在袁隆平的领导之下和掌控之中,于是,一场海水稻易主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接下来展开的剧情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展开的“剧情”

  2016年9月3日,袁隆平邀陈日胜到长沙谈合作研究海水稻的事情,说是青岛政府愿意拿出25亿资金成立海稻研究所来研究海稻,这是国家及政府重视利国利民的事, 如果陈日胜愿意参与,他就去签约成立研究院带头来做这件事情。同时袁隆平承诺给陈日胜最高专家国家待遇等一系列的优厚待遇。虽然陈日胜表示同意参与,但过后,不但一系列待遇没有兑现一件,合作的事也没有下文。

  一个多月后:

  2016年10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在李沧区政府举行。袁隆平与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当时,陈日胜受邀以私人身份赴会“列席”旁听,在媒体提问和拍摄这一会议程序时,让其“避开了上台和镜头”。

  又一个多月后:

  2016年12月10日,袁隆平与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尚未达成合作协议)发起的“海水稻研究与应用研讨会暨武汉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出席,海水稻研发产业链正式落户武汉。

  又九天后:2016年12月19日20日,袁策生物公司在海南三亚召开海稻专家会,受邀的陈日胜因武汉的海水稻公司没有与袁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也未达成成果分享,所以没有到会。当然,受邀的还少不了日本、越南等外国专家,“媒体就此宣传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果”。

  鹤龄评:

  袁隆平主动邀陈日胜商谈合作,陈日胜同意合作而没有达成合作。分析的原因,一是陈日胜要价过高引起袁的反感,干脆将其一脚踢开,反正有你没你我老袁照样可以干!如果不是陈日胜要价过高,那么,袁隆平提出的合作本来就不是真心诚意,而只是想向外界放出一道与陈日胜有过合作的烟幕,为可以预见到的外界对种子来源的质疑预设的一道防线(后来还真派上了用场)。无论是哪个原因,反正从9月3日的商谈到12月19日的三亚会议,袁隆平仅用三个半月时间和紧锣密鼓连着召开的三次会议,便登上了“海水稻之父”的宝座,心想事即成,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手段和心计!

  “剧情”:

  2017年9月28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宣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取得重大突破,最高亩产为620.95公斤。

  新华社青岛9月28日传出的这条消息迅速传遍全国。

  鹤龄评:

  从2016年10月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成立至2017年9月28日,满打满算才一年时间,你们就培育出了最新一批高产海水稻!你们的“新一批、旧一批、最旧一批”呢?最高亩产分别是多少?都是在这一年内培育完成的吗?

  在正常气候下生长,我们南方的水稻每年可以种植两季,地处北方的青岛即使能种两季,你们也只种了一季,因为没见你们在2016年上半年一季稻收割时发布过“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了新一批最高亩产500公斤 (或400公斤或300公斤……)的海水稻的好消息。这就是说,如果不是在他人已有的成果上起步,你们这“最新一批高产海水稻”就是从野生海水稻开始,一步到位培育成功的。人家陈日胜潜心培育29年,亩产才300斤,你们一年功夫便创造了最高亩产620.95公斤的奇迹!这海水稻到了你们的手上,增产变得如此的容易,不但别人不相信,其实,你们自己也不信的。于是,今年的1月15 日,就有了你们通过央视“我有传家宝”栏目向公众发出“陈日胜和袁隆平有合作,已提供海水稻种子和他们共同研发”的消息。可是,人家陈日胜当天深夜就给编导发了短信,又于6月22日通过微信发表声明,否认了你们发出的这条消息。这下,可有好戏看了。如果你们真是用的陈日胜的种子,获得的途径就只有一条——偷来的。无论是给的还是偷的,反正你们的海水稻都是源于陈日胜的。所以,你们的“奇迹”,首功还是属于他的。如果不是用的陈日胜的种子,又是谁的?如果是你们自己的,那么,最初的那株野生海水稻是何人于何时何地发现的?你们又是如何在一年时间内一次性到位将野生海水稻培育成亩产600余公斤的栽培稻的?

  这些问题总该有个说法吧。不向公众交待清楚,这海水稻易主的大戏,你们如何圆场呢!

  此小节信息来源:

  海水稻之父”发声明披露袁隆平海水稻背后真相:材料合法性来源成疑,天然杂交育种变身基因工程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annong/2018/06/391063.html

  佟屏亚:袁隆平领衔海水稻,媒体再无陈日胜

  http://www.191.cn/simple/?t700941.html

  海水稻之父陈日胜:一条发给央视编导的短信说起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jy/2018-06-29/173624.html  

  附文:对袁隆平所说“饿死几千万人”的质疑

  2009年9月3日发表于费尔多思红色论坛

  袁隆平是一位水稻研究专家,他研究出的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为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我一直对他是非常敬重的。尽管也在网上看到过有关他的非议,譬如有人认为杂交水稻这个科研项目,本来就是国家立项并由国家投资的,科研取得的成果应为国家所有,功劳则是所有从事这个项目研究的同志共同的。所以,袁隆平有贪天之功为己有之嫌。对于这些观点,我只是随便看看,不太在意。

  近日,从为打虎而来网友的帖子中看到了袁隆平的一段话,照录如下:

  “水稻专家袁隆平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大跃进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2009年4月8日《广州日报》A19版)

  如果这话真是他说的,那么,这位水稻专家的为人就在我的心里大打折扣了。为什么?袁隆平是研究水稻的,而饿死人涉及的则是一个人口问题,虽然人和粮食分不开,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两门学问是风马牛不相及。一句话,袁隆平没有对饿死人问题作过任何调查研究,就凭自己的“看到的”5个所谓“饿殍”公开发布“三年饿死几千万人”的信息是极不负责任的。一个如此严肃而重大的话题,能允许用上这样的数字吗!九千万也是几千万!如果饿死的是蚂蚁,随便这么说说还差不多!请问: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验,单位面积产量,能用亩产几百斤表示吗?你肯定不会干!因为两百斤也是几百斤。你一定会斤斤计较,甚至是两两计较的。

  袁隆平的“饿死几千万”之说是极不严肃的。人口专家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研究得出的三年饿死人数据从一千多万到七千多万的不同数据就有十来个,专家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来就闹得难解难分,如今袁隆平又以门外汉的身份杀进来,也弄来一个成果凑趣。这还像科学研究吗?简直是耍把戏。

  袁隆平看到过“五个饿殍”之说,也很值得怀疑,因为这种没有见证的话,只要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只要他有心要说就可以说。不用说五个了,十个二十个也可以说。

  再说,袁隆平是在何时何地看到的?是在同一个地方看到的,还是在五个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是在一天内看到的,还是在三年内看到的?这里面的份量大不相同啊!如果是一天内的同一个地方出了五个饿殍于道路之中,那就是饿殍遍野,多到了无人收尸的地步!我想,那年头应该还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吧。即按饿死七千万来分析,十个人中饿死一个人,九个活人未毕埋不掉一具死尸?怎么还会留下五具饿殍给袁先生看呢,除非是特意为他筹办的饿殍展览!

  尊敬的袁先生,恕我直言一句吧。你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是一个最明白的人,可是,走出你的领域,你就糊涂了。从你这些糊涂话里,我好像隐约看到了你身上的“救世主”自誉:“各位请看吧。因为有了我,过去的那样就变成了今天的这样!”

  对不起,很可能是我的感觉出错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