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赞美《十月围城》

火烧 2010-01-1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十月围城》以革命为背景,展现普通人献身精神,感人至深。影片通过李玉堂等角色,诠释革命的痛苦与光荣,激发观众对信仰与牺牲的共鸣。
《十月围城》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电影。事实上,如果中国电影的现状就是影片开头呈现的危机,那么《十月围城》就是义人李玉堂,《三枪》就是坏人阎孝国。力挽狂澜于岁末,《十月围城》在满目荒凉中让我们重新对中国电影生出希望。你看,就算只有李重光、阿四、少林和尚王复明、刘公子、沉重阳、方红,孙中山依然活下来。

谢霆锋不是偶像派,范冰冰绝不是花瓶,在王学圻带动的气场里,每一个演员都成了为中国革命而活的中国人,因而,这部电影的电影史意义不在未来的奖项,不在明星的突破或转型,也不在于贩夫走卒至死一跃成了志士烈士。影片开始的时候,编导详详细细为每一个小人物找到一个献身革命的理由,而且,一个个壮烈死去的时候,我们都难过得一塌煳涂,甚至,最后,当重光的三轮车失控从阶梯上往下滑,我情不自禁说出,其实重光可以不用坐在车里。

是的,其实每一个都不用出来保护孙中山,就像电影中,清末的中环人头攒动,可站出来和阎孝国作战的,也就一小撮。但是,事情就像我的师兄罗岗说的,要讨论的不是为什么要保孙中山,而是谁来保孙中山,所以,重光坐在车里不是策略,是革命,是孙中山最后的台词:“今天,假如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这个痛苦,被电影渲染得非常彻底,每一次,死者的生卒年月出现在屏幕上,整个影院都在唏嘘,而《十月围城》的力量在于,虽然影片讲述了献祭在圣坛上的普通人,但是,人物也好,观众也好,都没有因为这痛苦对革命有所怀疑。这是影片最饱满最激情的地方,没一个人有过犹豫,每一个人都毫不犹豫。

这个影片准备了十年,今天来看,恰是时候,在一个革命和信仰渐成词彙的年代,《十月围城》把光荣和梦想注入了香港、注入了中国。就此而言,这一次,电影院里的滚滚热泪最应该。谁不曾有流泪的冲动,谁就该罚看十遍《三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