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中国电影为何迎合西方

火烧 2007-02-15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中国电影为何迎合西方市场,分析古装电影中历史题材与暴力场景的商业策略,以及引发的国内批评与文化反思。

中国电影为何迎合西方

伊文译 

  香港《亚洲时报》1月24日文章,原题:不断地曲解中国历史 展示帝王权力和武术场景的中国古装电影在西方风行一时。但是,这些卖座的电影却在中国国内引发了激烈争论。

  这些被一些评论家称作视觉盛宴的大片被认为远离观众,缺乏灵魂。电影中精心设计的流血暴力场面让人哀叹:即使那些浅薄的好莱坞电影也能比它们更好地展现出公正和邪不压正的道理。

  自从华人导演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参加奥斯卡奖角逐之后,中国内地最著名的导演也受到吸引,导演起有关皇权斗争和功夫的古装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三部大片验证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商业能力,但也引发了外界的批评。人们认为,它们在建立了一个能够赢得外国观众的获胜法则的同时却又上演了陈词滥调的中国古代场景。

  一位文艺评论家抱怨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和众多经典著作,但我们在这些所谓的巨作中一遍又一遍地看到的都是关于刺杀皇帝的故事。”《英雄》中灵巧的刺客,或者说是故事中的“英雄”,在发动致命一击的最后时候动摇了,因为他屈从了无情的权威。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意义更加深远,它把暴君树立成为真正的“英雄”。

  令批评人士更为愤怒的是片中表现的无尽杀戮和暴力。在《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屠杀被描绘成美丽的、毫无痛楚的死亡。在皇家院落中,死尸被迅速扫除一空,代之以花的海洋。

  也有人认为,为了吸引观众,中国导演只能拍关于古代中国的电影。一位编剧说:“外国人不想观看关于现代中国的影片。他们根本不关心我们的当代生活,因为它不具备独特性,只是他们生活的翻版。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仍然是中国的古代历史。古代中国仍然是大型商业片值得关注的唯一主题。”

  这些大制作电影优先考虑外国观众的口味是因为,有一多半的经费都来自海外。电影制片人王中磊(音)辩解说:“当你需要靠别人的钱来拍电影时,你不得不牺牲自己独有的原创意见。”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1月26日《环球时报》)

相关文章

  • 张爱玲,人人该迷?
  • “汉奸老婆”与“汉奸哥哥”岂可同日而语
  • 评在上海的第三次为张爱玲大兴土木
  • 《色戒》流毒必须清除--《郑苹如妹妹的述说》读后感
  • 汉奸附逆张爱玲
  • 评“张爱玲热”及《小团圆》
  • 张爱玲不仅是张迷的“祖师奶奶”,也是“海派文化之母”
  • 再谈某人故居之文化意义
  • 汤唯因《色·戒》被“封杀” 李安还配作北京奥运艺术顾问么
  • 不能止步于封杀一个汤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