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李斌|抗战中的郭沫若:把文人学者“当成人”看

火烧 2021-06-14 00:00:00 历史视野 1043
文章聚焦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对文人学者的尊重与鼓励,强调其通过历史剧和文化工作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体现‘把人当成人’的核心理念。

  

李斌|抗战中的郭沫若:把文人学者“当成人”看

 

  李斌 中国历史研究院 

  作者:李斌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5年8月7日 第13版)

  

  

临1.jpg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四川乐山人,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今天是郭沫若先生逝世43周年的纪念日,我们通过一篇《抗战中的郭沫若:把文人学者“当成人”看》,来了解郭老在抗战时期,对文人的关爱与鼓励。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战争。带上武装,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固然是最重要的反侵略方式;用文字和艺术的力量,凝聚民心,鼓舞斗志,也是不可或缺的反战力量。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乔装回到祖国,积极投身抗战大业。郭沫若对战争中人民的艰苦生活有深切的了解和悲叹,他本人也有过痛苦和落寞,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尽管如此,他却从未动摇抗战必胜的信念。郭沫若的乐观和坚忍,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士大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外,更在于他对“把人当成人”信念的不倦追求。

  组织文化界抵御日军“兽性”,从事抗战大业

  郭沫若从日本回来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创办《救亡日报》并出任社长。大家约定不取稿酬。不仅郭沫若、潘汉年、夏衍等报纸工作人员发表了大量新闻报道,上海文化界的宋庆龄、何香凝、邹韬奋等人也都义务为报纸写稿。该报成为当时上海文化界呼吁抗战的重要阵地。

  将前线将士英勇抗敌的近况通过《救亡日报》传递给广大中国人民,同时展示中国将士文韬武略的精神风貌,是郭沫若和他的朋友们办报的重要目的。郭沫若以老朋友和报人的双重身份,多次带领夏衍、田汉等文化界朋友,奔赴前线,采访陈诚、冯玉祥、薛岳、张发奎等将领,写成通讯报道,并配以前线照片和诗词唱和,鼓舞中国人民“不悲观、不踌躇、不畏怯、不中馁,拼到最后胜利的到来”。

  

临2.jpg

  郭沫若创办的《救亡日报》第一期

  呼吁“把人当成人”

  “现代的战争绝不是纯粹军事力量的比赛,更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对抗。”

  作为对抗日本文化侵略的实绩,郭沫若创作了6部历史剧,开展了先秦诸子思想研究。跟日军奴化中国人民,开人类文明倒车相反,郭沫若在这些作品中提振民族信心,捍卫人类文明,尊重人的精神生命,呼吁“把人当成人”。

  《虎符》取材于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郭沫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将“把人当成人”的启蒙精神注入其中。信陵君救赵,主要原因在于秦国的虎狼之师活埋赵国的40多万降卒,让国内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当兵,这都是把人当禽兽、当工具的表现。信陵君有信心击退秦军,“你把我当成人,我把你当成人,相互的把人当成人,这就是克服秦兵的秘诀”。魏王的宠妃如姬赞同信陵君的观点,冒着生命危险为信陵君盗出虎符,使信陵君能够统帅晋鄙的十万大军,在战争中获胜。如姬不顾魏王嫉恨信陵君且不愿出兵击秦的事实,冒犯魏王的龙颜,也是愤然于魏王不把自己当人看。她谴责魏王说:“你,你暴戾者呀!你不肯把人当成人,你把一切的人都当成了你的马儿,你的工具。”为了“人的尊严”“我的尊严”,如姬自杀在父亲的墓前。这一曲争取“把人当成人”的悲歌,荡气回肠,是郭沫若抗战时期话剧创作的主题。他说:“把人当成人,这是句很平常的话,然而也就是所谓仁道。我们的先人达到了这样的一个思想,是费了很长远的苦斗的。”《棠棣之花》中的聂嫈、聂政姊弟,《屈原》中的屈原、女媭,《高渐离》中的高渐离,《孔雀胆》中的阿盖公主,《南冠草》中的夏完淳为了争取“把人当成人”,都用他们脆弱的身躯,做了最大力量的抗争。

  

临3.jpg

  郭沫若坚持以“把人当成人”为标准来衡量先秦诸子。他认为,儒家的“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每一个人要把自己当成人,也要把别人当成人,事实是先要把别人当成人,然后自己才能成为人。不管你是在上者也好,在下者也好,都是一样”。郭沫若跟很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先秦诸子的评价有分歧,其中的关键在于他对墨子的批判。他批评墨子看重财产私有权,“人民,在他的观念中,依然是旧时代的奴隶,所有物,也就是一种财产。故他劝人爱人,实等于劝人之爱牛马”,是“王公本位”。可见,郭沫若扬儒非墨,跟他的历史剧创作一样,是为了呼吁“把人当成人”。

  把文人学者“当成人”看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大后方的物质极度匮乏,文化界人士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陷入困窘之中。1940年2月,戏剧家洪深一家服毒自杀,留下遗书说:“一切都无办法,政治、事业、家庭、经济,如此艰难。”阳翰笙两个孩子病逝,本人又因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于1943年8月开始吐血。1943年9月,桂林《大公报》报道田汉的生活情况:“说来真有点黯然,田汉的笔尖挑不起一家八口的生活负担,近来连谈天的豪兴也失掉了。一桌人吃饭,每天的菜钱是三十几元,一片辣子,一碗酸汤。”茅盾1944年9月给朋友写信,报告自己腹泻,贫血病,浑身起疙瘩,困顿劳累。茅盾、田汉、洪深、阳翰笙都是文艺界最为知名的人士,他们的生活状态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可想而知。抗战期间,究竟有多少大后方的知识分子被贫病折磨而死,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

  作为文化界领袖,郭沫若本人的生活也不好过,接近他的作家刘盛亚说:“有红萝卜的时候,他家里经常是吃红萝卜的。”即便如此清贫,郭沫若仍然愿意将“红萝卜”与那些贫穷的文艺界朋友分享。曹禺说,在重庆的时候,“郭老知道我们大多很贫困,便时常留我们在他家里吃饭”。洪深自杀的消息传来后,郭沫若立即带领医生前往急救,直到洪深一家被抢救脱险后方才离开。郭沫若闻讯田汉生活艰难,特意给田汉写信,“吾弟生活极窘,近已知其详尽”,愿意将历史剧《高渐离》的稿费赠送,“留弟处以为老伯母甘旨之费”。

  

临4.jpg

  郭沫若为爱国戏剧《保卫卢沟桥》题字

  除了这些经济和医疗上的救援之外,郭沫若更多的是用赠诗、题词等文艺界特有的方式,去帮助那些文学艺术家度过艰难的抗战岁月,扶持和鼓励他们健康成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人当成人”,共同为抗战贡献力量。

  作为在“风雨飘摇不定”中“文华怒茁”的“奇才异质”,有多少艺术家、文学家、学者受到了郭沫若的尊重和鼓励啊。他们在文化界领袖郭沫若那里被“当成人”,感受到了作为人的尊严,也因此对郭沫若充满了感激,正如在抗战时期跟郭沫若有过密切接触的冰心所说:“郭老!您的精神,永远在人类之头昭在。您就欢乐豪放地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迎风飞驰吧!”

  作者李斌,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