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教育只是一种引领

火烧 2017-02-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灌输式问题,强调教育应是引领而非强迫。提倡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反对统一模式,呼吁教育回归本质,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

  教育只是一种引领

  谢立勋

 

  我在《人性的解读》一书中说,现行教育是一种批发式教育和奴化教育。由于体制和管理水平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变为了一种无用的产业,让人烧钱去追逐为幸事。老师不会引领学生,只会将知识一古脑灌进学生脑袋,不管是否符合教育的目的,是否对受教育者今后的发展有益。也不管个体需要,总是要将其培养为一种模式,一个式样,结果这种教育不但没有收到教育效果,而且还是对受教育者是一种迫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半点好处,唯一让家长自豪的是,为培养小孩花掉了多少钱,耗掉了全部家当,可以说是尽了心。加上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问题,学生灌满了这些知识,最后没用,在岗位上仍需重新学习,重新适应,造成极大的浪费。

  其实教育没有我们所说的那样复杂高深,而仅是一种引领。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个体,引领到不同的目的地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爱好、特长及思维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教育也就是根据不同的人员的特质,向不同方向和目标引领。如爱好自然科学的,我们就为他们创造一条引领到自然科学殿堂的路。路上如果遇到难处,也就是疑点迷惑之处,我们的教师为其扫障,也就是为其提供帮助。正如韩愈所说:解惑是也。如果对哲学有兴趣,老师们就为其提供各种思想和观点,让其去吸取分析,有所提高,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而我们当今教育则是在灌输上无不用其极,如补课、奥赛班、加强班等等,弄得学生无不疲劳。还创造了什么式教育,很有创意的新名词和时髦术语一大堆,这些刻意,都只是用自己的目标去强迫学生走自己不适应,或没有兴趣的路子,让学生乐意接受这种迫害和浪费。其实老师和家长也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是劳逸结合,我们坐久了,就会有想动一下的想法。我们脑力劳动久了,也想再搞一点体力方面的运动,以求达到平衡,让身体、工作和娱乐相得益彰。对有兴趣的事,即使费尽心思,也会乐此不疲。而对不感兴趣的事,则尽管他人说上一大堆好处,也会不用心地去只图完成任务。但我们的老师,以及管理教育的挥着棒的人,脑袋就是发热,只会用指标考核,结果教育者不得不去追逐指标,不顾学生的需求,只要新颖,能惹人眼光,哪怕对学生是一种迫害,也在所不惜。

  我们的教师在引领学生的同时,还要激励和鼓舞他们积极奋发,不让他们半途而废,让学生努力达到目标为自豪。这正如荀子所说,螾虽无爪牙之利,而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就是用心一也。

  也就是我们的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既鞭策又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让其懈怠。让学生选择好自己的目标后,寓教于乐地让学生产生内动力,自发地去勤奋流汗,通过努力走向自己渴望的目标。我们的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必须去花费精力、去吃苦地学其不感兴趣的东西。

  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主要是引领、激励、鞭策学生,而不是强制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因此应该是智慧型、远见型和伯乐型的圣者,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生前进;而不是趋附于权势的庸者,猫论的俗者,让学生成为权势与金钱的奴才。

  唉!我们的教育被一群猪脑子控制着,我们的教育被一群没有个性和自己思考的木偶操作着,试想,这样的教育是不是在浪费我们的资源,在毁掉我们的民族?

  本来当今媒体也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但这些媒体被一群奴才操纵,或被一些好大喜功的人所控制,因此我们的媒体好作用没有,倒是将人们引领到了一种不健康的路上了。

  我们稍有思想,提出了新的观念,出版社或新闻出版局,就会以“此书与主流观点相悖,建议不予出版”,从而让无知和附庸扼杀着真知灼见。难怪,我们的教育花费之高,用力之大,但就是只能人云亦云,不能有自己的东西,以崇洋媚外为满足。

  由于意识形态如此,我们的教育会有好的东西让学生吸收吗?有个性和思想的鲁迅,不能进课本。培养学生情操的教育环境,也被一些假大空的口号所淹没。悲哀呀!中国文化与教育!看来有打倒现行文化教育意识的必要,重建新的文化教育理念,以健康向上,自由创新为主导,让全民能百家争鸣,以达到春秋时期的文明高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