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有关《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回复
韩东江同学让我就《计划与市场问题》问题说说看法,我非常高兴和同学们讨论。下面是我对有关问题的几点认识,供参考。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分类不科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行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分类不科学。
马克思主义按照生产关系,把经济制度划分为原始公社、奴隶制度、封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共产主义经济等。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使我们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一般科学的重复率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只有这种概括才使我们有可能------划分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东西,研究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8页)马克思发现人们在生产过程发生的生产关系,决定政治、社会意识的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从而把社会学从历史唯心主义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来,这是社会学的一个最伟大的革命,是社会学能够成为科学的哲学基础。因此,我认为对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必须按照生产关系,只能有封建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者叫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之类的划分,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萨谬尔森等著的《经济学》,就把资本主义经济说成是“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叫做“计划经济”。这种划分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掩盖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本质、抹杀资本家剥削无产者的划分,不仅不能运用,还必须批判、反对。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抓住生产关系这条主线不放。从革命的角度说他的名言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第1页)从党的角度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242页)所以,新中国建立以后,他紧紧地抓住经济发展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不放。他说:“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第117页)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集中表现。
实现公有制,经济发展必然是有计划地生产、流通、分配等。有计划的经济运动,是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441页)恩格斯当时指的是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有计划的经济活动,是公有制的必然,而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则必然呈现出竞争与无政府状态。所以,经济性质的分类,只能按照生产关系划分,而不能划分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
二,过渡时期是“生长着的共产主义”与“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就进入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生长着的共产主义与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一方面出现了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在这种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经济的再生产: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必然是有计划的进行;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私有制经济的残余:开始还有资本主义经济、大量的个体经济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以后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被消灭了;大量个体的小农经济实现了集体化;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还存在不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呢?一些人认为不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不存在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性了。毛主席在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的斗争中,在研究了国际、国内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过渡时期仍然存在着两条道路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从而创建了继续革命理论,成为马列主义的第三个里程碑。毛主席根据马列主义的生产关系理论,指出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就是残存的商品货币关系。他在《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而且强调:“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在《重要指示》中,也反复强调了存在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413、486页)完整、系统地剖析过渡时期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任务,是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有待后人完成。但是,毛主席已经给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开辟了康庄大道!
三,回归科学社会主义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按照马列毛主义的理论,特别是毛泽东的经验,首先要开展共产党的大整风运动。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正如毛主席所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因此,共产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必须端正,这就要总结国际共运史、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史,求得一条马列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
其次,是确立公有制经济的绝对统治地位。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不是一个概念。公有制经济是指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因此,就不存在解雇、招聘、失业的现象。如果国有企业也实行解雇、招聘制度,劳动者仍然存在失业的现象,表明实行的依然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不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这不是公有制,仍然是一种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回归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回到毛泽东时期的公有制,使劳动者重新端上“铁饭碗”,消灭资产阶级,消除股票市场之类的资本市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扩大产品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人民群众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有关国民生计的基本需求,由社会承担;要走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道路,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只发生“互通有无”的关系等。总之,整个经济发展,重新回归毛泽东时期的轨路。
韩东江同学出的是一道大题目,也是一个十分敏感问题,我在这里只能扼要地、正面说说自己的认识,供同学们参考、批评。
就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问题请教迎春的一封信
韩东江 · 2022-04-01 · 来源:作者投稿
尊敬的迎春老师:
您好。
最近,我在乌有之乡网上读到了陈云的《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感到有些不解,特向迎春老师请教。
一、陈云究竟是要坚持以完善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还是退向资本主义第二阶段。
按照您之前写过的多篇文章,如果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制度,那就要不断扩大产品经济,缩小商品经济的范围,正如毛泽东所说的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 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但是,陈云却坚持在保留商品制度的前提下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并且“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有些人据此认为陈云是右派、社会资本主义者,要退向资本主义第二阶段,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二、陈云的做法是否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例如,陈云在此文提到“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这是否与文革中批判过的商业要“百色齐全”类似?有人在《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在乌有之乡网上搜索)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陈云是否违背了社会主义商业的阶级性原理?
又如,陈云在此文中提到“忽视了市场调节部分的另一后果是,同志们对价值规律的忽视,即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陈云可能并不知道毛泽东早就提出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这所大学校。
三、将来回归科学社会主义应该怎么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归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回归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又想纠正过去计划经济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弊端,是以陈云此文为基础,还是要直接消灭商品生产?
此致
敬礼!
一名大学生:韩东江
2022年3月31日
附:
计划与市场问题
陈云
(一九七九年三月八日)
(一)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
《资本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与生产关系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二)一九一七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一九四九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
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做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这就导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
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三)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
(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
(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应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既掌握了政权,又有了第一部分经济,就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第二部分只能是有益的补充(基本上是无害的)。
解放初期,只掌握了第一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还存在,但我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把一斤皮棉价定为八斤米价,结果棉花大发展。
问题的关键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是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弄清这两种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的不同比例。
所以目前存在着以下两种现象。
该严的(必须按比例的)不严,例如:
基本建设的战线太长;
电力、运输是必须先行的,非但不先行,反而落后;
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失调,一般来说现在加工工业多于原料工业;
钢铁工业内部比例失调;
各工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
最大的问题当然是农业与工业比例失调。
该宽的不宽,例如:
计划权力太集中;
农业的非计划部分现在还太紧、太死,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
地方财力用于建设太热心,因此地方财力真正机动的太少。
(四)忽视了市场调节部分的另一后果是,同志们对价值规律的忽视,即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
南斯拉夫受到苏联打击(注【这里指一九四八年六月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后,所遭到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军事压力。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一九四七年九月由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苏联、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等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举行代表会议决定成立的。一九五六年四月,情报局宣布结束活动。——第246页。】)后,没有办法,只有大撒手,让市场经济部分大发展。看来那时计划部分太少,所以后来逐步增加了计划部分。
(五)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而且人口多,耕地少。
计划机关和工业、商业部门的同志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
如果不纠正这种认识上的盲目性,必然碰壁。
“农轻重”的排列(注【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过去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是重、轻、农,现在是否提农、轻、重,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农业服务。这里所说的必须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指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要先把农业生产及其需要安排好,然后根据农业所能提供的原料和市场的需要,安排好轻工业的生产,最后根据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决定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避免孤立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这是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提出的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原则和方法。——第206、246页。】),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六)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
*注【这是陈云同志写的一份提纲。】 原载陈云文选 第3卷 244-247页
提示:请审核的同志务必在审核通过后将此文章放在乌有之乡网刊手机版和电脑网页版的显著位置,并按照迎春老师提供的联系方式将此文章直接发给他,好让他评价。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