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舆论战争

公知的黄昏(二)、公知的分类

火烧 2020-04-05 00:00:00 舆论战争 1025
文章分析公知从褒义到贬义的异化过程,探讨其政治经济主张与国情不符,揭示其分类及对社会的影响,强调其价值观与民主观的偏差。

  有些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比较陌生的朋友难免会有一个困惑:“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多么高大上的称谓啊,那些人真配得上吗?”这就要从公知一词的来源说起了。公知的本义是“公共知识分子”,在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推出“公知”这个概念之后,这个词开始大范围使用。那时,谁能想到公知一词会沦落到与公害划等号呢?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真正让“公知”从褒义变成贬义的不是别人,而是公知自己。这一点,相信所有人包括公知在内都心知肚明。那么公知一词是如何异化的呢?绝大多数公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崇尚所谓的“普世价值”、诋毁我国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经济上要求私有化、政治上要求“三权分立”,而这些主张明显的违背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因此公知的这些政治、经济主张和观点受到广泛的质疑和强烈的批判就在意料之中了。

  没人说民主不好,问题在于公知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所说的“民主”与真正的民主天差地远,甚至南辕北辙的。别的不说,疫情期间,公知向往并推崇的那些“民主国家”有几个有民主的影子?但是,公知是绝不承认这些的,同时,他们还不允许别人指出这些,否则他们也不会像帽子批发工厂一样整天给别人批发各种帽子了。

  公知给指出真相的人扣上诸如“极左”之类的大帽子,其实是变相的“封口”。逻辑很简单,“极左”是有问题的,连带着“极左”说什么都不可信了。至于为什么说出真相的人就是“极左”,公知自然不会解释,更没办法解释,反正在他们看来,他们说你“极左”你就是“极左”了,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公知的人员组成可谓形形色色,但大多数公知特别是文化公知(如作家、记者、教授之类)都有一个共同点,大抵上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尽管他们到底有什么才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公知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冬天般寒冷”,对美国等“民主国家”则“春天般温暖”,这就是公知的真实表现。欢迎举反例,不过难度估计比哥德巴赫猜想还大。

  尽管公知在恨国媚外的大方向上一致,但他们的诉求却并不完全相同,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根据这些“小算盘”可以将公知分类如下:

  一、政治类

  在国内的此类公知大多羞羞答答,对自己的政治诉求大多欲说还休,特别是体制内的,他们虽然很想“砸锅”,可毕竟还惦记着自己的“饭碗”。因此除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总统”之外,其余的则很少被人提及。但是在国外,很多所谓的此类公知则对自己的政治目的毫不掩饰,@张鹤慈 曾在他的微博透露,现在活跃在海外的此类败类当中光“主席”就十几个,其他的人最小的也要给自己封个“部长”啥的,不然都不好意思出门。这方面就不展开说了,大家知道个意思就行,反正咱就当笑话看呗。

  二、经济类

  此类公知指那些通过所谓“原罪”攫取了巨额非法财富的人,此类人由于攫取了巨额的不义之财,而除恶务尽又是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一贯的宗旨,所以他们整日惶恐不安,而随着打老虎、拍苍蝇以及海外猎狐等行动的进一步深入,他们对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感到渺茫和绝望,因为就连之前此类不法分子的最后一招——逃亡海外,也基本行不通了。这些人当然本能的向往西方所谓“民主”实则“钱主”的政治体系,理由很简单,对他们来说,只要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就永远不会是问题。

  三、求财类

  此类公知指那些尚未发财或者尚未发大财,但看好“民主”这门生意的一类公知。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生意,“民主”对他们来说可以是生意,如果当他们觉得爱国一样可以成为生意,并能保证他们赚更多的钱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爱国”。此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见风使舵,但也有一些此类公知,由于在“民主”的路上走得太远,他们自觉已经无法回头,所以只能在“民主”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此类公知以死磕律师为典型。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次所谓的“泣血的呐喊”最后,死磕律师总是会忍不住“求募捐”。至于募捐后的钱用来干嘛了,那就真的只有天知道、鬼晓得了。“死磕”的最后就是,有些律师一件西装就几万块钱,看来“民主”的生意确实是求财的一条捷径啊,但欲壑难填,即便他们一件西服就几万块钱了,依然还要“募捐”,难道他们真不知道啥叫脸红吗?像咱这日子过得这么紧巴巴的,连求个打赏都不好意思,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在这里,奉劝此类公知一句:我党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何况“爱国不分先后”,只要真心悔改,回到人民群众的队伍中来,一样可以重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相反,如果通过出卖灵魂去赚钱的话,这一辈子活得实在太卑微了。

  四、求名类

  此类公知对财富和政治并没有太过强烈的欲望,但他们却有强烈希望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的欲望,于是他们拼命的通过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从而“刷存在感”。此类人是谣言的主要发源地,因为无论是政治类,还是经济类的公知,大多都懂得保护自己,所以他们主要以传谣为主。例如某著名公知转发谣言的时候,一般习惯于用“唉”、“是这样吗?”或者干脆啥也不说,直接转发,表面上看,这些公知啥也没说,但由于他们的粉丝数量众多,他们已经成功的通过求名类公知的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使得求名类公知事实上成了政治类和经济类公知的最主要的炮灰。

  五、无知类

  此类公知以公知的信徒为主。出于各种目的,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公知中的一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各种秀下限,以期能赢得公知的“青睐”。然而,“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公知的信徒只能在公知的大门外徘徊,他们拍打着公知的大门,然而大门紧闭,而少数的“幸运儿”在好不容易获得公知“青睐”的时候,却悲哀的发现,公知这条路已经快走进死胡同了,于是清醒且聪明的赶紧与公知撇清关系,而其他的则把赌注继续押在公知身上。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公知信徒大多是由于知识结构、认识的局限性造成他们对公知的盲信盲从,由于他们对公知的谣言深信不疑,所以他们深信这个国家的前途将“一片黑暗”,他们才会主动加入到追求所谓“民主”的行列。对此,我们有一个善良的设想,这些人本质上仍是出于希望这个国家变得更好的的美好愿望,所以,对于这类人,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让他们从公知所许诺的迷梦中清醒过来。

  维特根斯坦说过“世界是事实的总和”,真相永远是真相,无论他们信还是不信,真相都就在那里,因此我们应该坚信他们终有清醒的一天,因为他们或许会被骗一时,但肯定不会更不愿被骗一世。

  不管哪一类的公知,说起来他们的套路都是大同小异的,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国怎、定体问、我陷思”那一套罢了。著名爱国网友@平民王小石 曾总结过公知的“5条军规”——1、中国的负面事件要爆炸性热炒,且归罪于“体制问题”;2、中国的正面事情尽量与施政改善撇清关系,撇不清的不说;3、“民主”国家的正面事件要突出宣传,归功于“普世价值”;4、民主国家负面事件要挖掘出正面信息并放大,挖不出的不报;5、造谣是在民众心里埋定时炸弹!

  结合新冠疫情,大家不妨对照对照,琢磨琢磨,有没有那层意思,是不是那个味道?

  虽然这个世界一直在变,但公知“对内吹哨、对外吹X”的做派却从来不曾改变。公知汇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富贵能淫、贫贱能移、威武能屈。所以不管他们如何抱团,如何给自己涂脂抹粉,都改变不了他们骨子里的软弱和丑陋。

  我们坚信,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尤其不以公知的意志为转移,那些损害国家利益、卖国求荣的人终究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被扫到历史的垃圾桶去。

  有诗为证:

  但劝公知一句话,自古中华国为大。

  古有岳飞和秦桧,谁被歌颂谁跪下?

  (厚黑春秋,欢迎对号入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