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聊聊解放军高级将领之五——叶挺

火烧 2011-10-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叶挺独立团的成立与发展,涵盖其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及解放军中的演变历程,突出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叶挺是大家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军史上说,中共的第一支武装就是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和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的筹备下,在周士弟(1955年上将)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基础上成立了叶挺独立团。当时番号先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后改为第四军独立团,人们习惯称为“叶挺独立团”。虽然番号上隶属第四军,其实人事权、指挥权都在中共方面,所以称之为中共独立领导的第一支武装。之所以挂靠在第四军,主要是中共与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十二师师长陈可钰、副师长张发奎关系较好,不然谁也不会愿意在自己这领饷却无发言权。独立团成立时,团长叶挺、团副罗隆、团参谋长吴济民、团参谋董朗,中共支部书记吴季严,第一营营长周士第、第二营营长贺声洋、第三营营长杨宁。这个团后来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在三河坝失利后由朱德带上井冈山,编为红四军第二十八团,1929年3月其大部整编为红四军第一纵队,1930年10月改称红十师,1933年6月与兄弟部队合编为红二师。长征中,红二师担任前卫(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参谋长李棠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强渡乌江、进占遵义城、攻占娄山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保护中共中央顺利到达陕北。抗战兴起,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后改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称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抗战胜利后奔赴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6师。1949年,全军整编,该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43军撤销,127师改隶54军。这个师的历史比解放军的军史还长618天,这个师猛将如云,除叶挺、朱德(严格讲不算)外,大家熟悉的如元帅林彪,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前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中共早期顶尖级的很多将领如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1927年9月23日牺牲)、许继慎(红一军军长,被张国焘杀害)、       周子昆(新四军任副参谋长,皖南事变时遇难)、吴光浩(红军十一军军长,1929年5月牺牲)、      孙德清(红二军团参谋长兼二军军长,1932年夏肃反中被错杀)、        袁国平(调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时遇难)也来自这个部队,可以说这支部队在军史上的地位是任何部队都无法相比的。  

部队的地位很突出,做为这支部队的第一任主官的叶挺在军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共三大起义,叶挺占俩。有人讲,如果叶挺不遇难,解放战争中肯定会被委以重任,1955年肯定被授予授予元帅,甚至有人认为排名将仅次于朱德。  

1955年授衔时的顺序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如果叶挺不死,我认为以下是肯定的:  

1.解放战争中肯定不会被重用。假设叶挺顺利回到延安,解放战争中不可能派到前线担任方面大员,估计安排在中央军委担任个副总参谋长(不可能越过总参谋长周恩来),随朱德刘少奇的中央工委到西柏坡拍个照片什么的,绝对不可能象有些网友认为的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叶挺确实有军事才华,但是从他的军事经历就可看出,他的指挥艺术与解放军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其成名作为贺胜桥、汀泗桥、武昌,到攻占武昌,独立团就牺牲2000多将士。攻占武昌时,黄埔一期生、第一营营长曹渊率领敢死队向城头发起攻击,一仗下来连同曹渊在内近一营人的敢死队,仅以八人生还。还是在武昌战役时,周子昆为连长的骨干连队原来编制九十八人,攻破武昌也只剩下了三十二名。这种叫花子与龙王比宝的战法是不可能得到毛的重用的。独立团成立时,共产党的军事干部绝大部分都在里面,但是在叶挺的带领下,打一仗少一批,到1927年夏天已经不多了。1955年授衔时,当年叶挺独立团出发时的2100多人只剩下周士弟等几个人。以叶挺的风格,二战时期指挥苏联红军可能更适合,属于那种山羊顶角——硬碰硬的,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高敬亭事件。新四军成立时,四个支队中实力最强的就是高敬亭的四支队。红军长征后,高敬亭坚持斗争,经常与上级失去联系,几乎所有事务都需要自己拿主意。所以在抗战初期,对于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不是无条件执行,这是十年内战残酷的战争环境的现实要求。共军高级将领大多有这个习惯,比如林彪、粟裕等,接到上级命令首先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不是盲目执行。叶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很生气,也许叶挺觉得“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让你干啥就干啥,啰嗦啥?于是到江北后逮捕了高敬亭并向蒋介石请示处决,蒋介石以从来没有的效率照准。当新四军最高领导人项英得知后,高敬亭已经被杀。现在人们在谈论叶项矛盾时都是褒叶贬项,说项英不放权、提防叶挺,如果你是单位一把手在二把手没有跟你商量也没有上级授权的情况下就擅自杀害你手下一员大将,你会怎么办?在新四军,叶挺的生活习惯、工作作风、思想认识等都与绝大多数同事格格不入,在异常艰苦的游击环境下过来的大多数人根本看不惯叶挺军服笔挺、皮鞋铮亮、昂首挺胸、手拿文明棍、背个照相机却不能与普通民众打成一片的形象,也许大家想:游击环境下还这么臭讲究。叶挺领导不了新四军最主要的责任在自身,根本不像电影、电视上表现的那样,叶挺一贯正确顾全大局,项英处处掣肘错误百出,陈毅力挺叶挺坚决与项英作斗争,同志们都崇敬爱戴叶挺对项英不满。叶挺连几千人的新四军都领导不了,有可能让他到华东统帅几十万大军吗?他一生气,不与华东最高领导人饶漱石商量再把敢于发表意见的粟裕、许世友或陈士榘什么的杀了怎么办?叶挺粉丝们不要生气,我这样说绝对不是贬低叶挺,我也是个“叶粉”,只是想说明叶挺即便“四八”不遇难,由于其军事思想、工作作风、战争经历与共军要求已经很远,不可能去华东统帅数十万大军。多年不打仗,手生了,连共军军事思想创造者之一的林彪初到东北时都有点不得劲,远远比不上一直在前线的粟裕,何况18年中从未真正打过一仗的叶挺呢?  

2.1955年叶挺肯定封帅,但排名不会靠前,更绝对不会是有人认为的第二。叶挺在土地革命战争是空白,解放战争时期已死,抗日战争时期最有影响的就是杀死大将之星高敬亭。因此,大家在谈论叶挺时,主要是看中他的资历。但是论资历,叶挺并不占上风。朱德就不说了肯定第一。彭德怀从井冈山时起就是地位仅次于朱的军事将领,一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长征中与红四方面军分裂后,原来的朱毛红军变成了彭毛红军,到1955年第二的位置不会动摇。叶挺资历比不上贺龙,贺龙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叶挺是前敌总指挥;贺龙担任军长时,叶挺刚刚担任副师长;贺龙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叶挺没有土地革命战争经历。叶挺的资历比不上刘伯承,刘顺泸起义时,叶还没有出师北伐。两叶相比,叶剑英的资历更老,叶挺在当团长时,叶剑英早已经是军职;八一南昌起义前,叶挺是第二方面军第十一军的师长,叶剑英是拥有几个军的第二方面军参谋长。至于林彪,资历确实不够,但看一看他后面的刘伯承、贺龙、叶剑英等,再看一看八届二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共副主席,成为毛刘周朱陈林邓七大伟人之一就知道,林在1955年时也不会掉落到第三以后。因此,如果叶挺不死,1955年时最多排在第六。另外,虽然八路军新四军齐名,但是只要看看新四军的八个师的来历就知道新四军是远远比不上八路军的。三师师长黄克诚,前身是八路军344旅之一部;四师师长冯雪峰,前身是冯带着八路军几个连发展起来;五师师长李先念,是李带了一些八路军干部发起来;等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实际上基本只剩陈毅所部和张鼎丞所部,即后来的新四军一师和七师。  

3.如果只授10名元帅,后来的10大元帅谁下去的可能性更呢?我认为应该是陈毅。如前所述,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这些人肯定授予元帅,叶剑英、徐向前虽然排名靠后,以叶剑英的资历和徐对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性而言也是没问题的。罗荣桓虽然都说是政治元帅,其实罗是否授予元帅与其是否主要从事政工关系不大,从领袖的悼念诗就可找到答案。如果罗不授予元帅,秋收起义不就挂空挡了吗?因此,从陈毅和聂荣臻二人中下去一位的可能性很大。陈聂这哥俩无论从军事才能、资历、战绩等方面都半斤八两,都是长于政治,短于军事。但是如果只能从两人中选1个评帅,估计聂的可能性更大。当时聂担任总参谋长,陈担任外交部长,岂有外交部长封帅而总参谋长没有军衔的?也许有人会反问,如果陈毅不评帅,第三野战军不就挂空挡了吗?但是,你别忘了,陈毅能代表三野吗?野战军是干什么的?打仗的。一个没有军事指挥权的司令员他能干什么?只能妨碍别人指挥战争,所以解放战争前期,一遇打仗,陈老兄就离开指挥部,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怕妨碍粟裕指挥。战争中后期,干脆让他离开三野。直到建国后野战军番号撤销时,三野总部一直在粟裕身边。陈毅评帅,名义上是代表三野,实际上三野仍然挂空挡。当然,也有这样一种可能,领袖们一看实在摆不平,干脆突破10名限制,评12名元帅,这样三野不就真正有了代表了?  

历史不能假设,之所以假设叶挺没有“四八”遇难,无非是为表达本人观点做个铺垫而已。  

如果不假设,哪里有谈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