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七一讲话解读之“叙事文本”

火烧 2011-07-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围绕七一讲话的叙事文本展开分析,探讨其以中国发展历程为主线的叙事特点,结合历史事件的描述差异,揭示不同叙事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影响。
        建党九十周年讲话发表后,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一时专家蜂起,解读成风。兄弟心有所感,也想贡献一点意见。只是兄弟没有看到正式的宣传辅导材料,区区一“博”之言,恐怕说不到点子上,还望网友诸君以正式解读文件为准。

  时下精英们流行说故事,比如,办个奥运会开幕式也要琢磨故事的说法,说文点儿就是讲究叙事文本。我们今天也来时髦一回,说说七一讲话的叙事文本问题。

  讲话开明宗义,说纪念党的九十周年的目的是:“回顾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瞻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我们以为,以中国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是讲话叙事方式的突出特点。当然,这是沿用了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说法,当时说的是“瞻望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光明前景”[1]。但是,再早一些的说法,是有差别的。比如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时,是这样说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我们党日益发展壮大的七十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历史新篇章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七十年”[2],换言之,是以党本身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的。值得注意的是,从党的角度来看中国发展历程,和从中国发展历程角度来看党,这两个角度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是有差异的一面。我们认为,这种角度的差异会导致对历史事件描叙的差异。

  谈到中国近代的人民革命斗争,讲话说:“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往我们提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史时,一般只提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但从党的八十周年后,把戊戌变法也列入中国人民革命的斗争历史中。这显然是因叙事角度不同造成的。 

  谈到党产生的历史原因,讲话说:“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这里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社会力量,显然是指马列主义和工人阶级,但讲话没有明说。讲话这样叙述党产生的历史原因:“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以往我们提到党产生的历史原因,是说“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主义这一先进理论”[3],有强调世界历史原因的意思,也就是说,党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讲话也说到这个原因,但用的是陈述句,只是说党在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而说到党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则用的是判断句,显然有强调中国历史原因的意思。这种差异自然也是因叙事角度不同造成的。

  七一讲话的叙事方式有什么新意,是不是强调党要办好中国的事情,是不是强调党要当好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兄弟拿捏不准,不好妄加解读,留待专家们考证。其实,中国各种先进的社会力量,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他们的主观愿望都是要办好中国的事情,都想当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但问题不是看他们的主观愿望如何,而是要看以他们的社会本质(主要是阶级本质),能不能当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还要看以他们的方式(主要是生产方式)来办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64页。

  【2】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17/content_2587463.htm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65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