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形式:民主计划经济

火烧 2015-07-2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形式,强调民主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分析所有制问题及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与历史实践。

  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形式:民主计划经济

 

  晨明《社会主义论》第二章5——8

 

  第五节:所有制问题的争论

 

  社会主义所有制——生产资料归工人阶级广大人民公有公管,并不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所必然产生的要求,也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继续革命的必然要求。

 

  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但是不导致资产阶级专政,而导致社会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是由于官僚资产阶级撕毁停战协定而挑起的,社会矛盾性质已经变为官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的矛盾。毛泽东后来总结这一段历史时说:“过去有一种说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这种说法,混淆了两个革命阶段,是不对的。但只就反对官僚资本来说,是可以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第157页)。这就是说,从解放战争开始,反帝反封建的的历史任务已经包含在反对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之中,“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同上书157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同上书第87页)。当时党内外许多同志认识不到这个阶段性的转变,“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错误口号提出,就是一个集中的反映。

 

  现在有人在复兴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又提出二次革命论的口号,也是犯了同样错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力量弱小,具有革命不彻底性。解放前,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相比,即不占优势,是二比八的关系。人数上也远远不及工人阶级力量强大,没有及时进行土地革命得不到人数众多的贫苦农民的支持。中国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成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早已证明了的真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一直是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阳谋”。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比预想要快的成功,社会主义公有制较快建立,是以下几个客观条件促成的结果:

 

  1,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抗美援朝胜利,使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较快树立了民族威望。

 

  2,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本,使无产阶级在资本方面也占有了八比二的明显优势。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工业项目的开工更加大了无产阶级国家的资本实力。

 

  3,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运动加强了工农联盟,使工业原料控制在无产阶级手里。

 

  4,国家控制矿山森林国土水利资源。

 

  5,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正确,采用国家资本主义赎买和改造民族资本的方法得当;少数资本家追逐利润、偷工减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伤害民族利益,再次暴露了私有制的丑恶。

 

  6,马列主义传播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使中国无产阶级在思想文化上走在世界前列。1954年宪法的颁布,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以及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性规定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资本家敲锣打鼓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获得成功,其实也是形势相逼使然。

 

  有人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搞早了,有人批评我国公有制一大二公三纯,这些看法,恰恰都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对于极少数人来说,都不过是企图恢复私有制、复辟资本主义的一种借口。这一点,已被当代中国的实践证实。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种提法本身就相互矛盾。因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必然伤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家没有出台过发展公有制的新政策,出台的都是大力发展私有经济的政策,甚至把股份制企业,指鹿为马地说成是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实际被空置化和曲解。          尽管如此,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有制经济现在只占20%多的份额,私营经济已经占到70%以上,“公有制为主体”实际已经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被颠覆。国有企业成了少数官僚家族私人处置的财产,资本主义复辟已是不争的事实。右派要求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入宪,要求混合所有制入宪,都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已经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写照。

 

  习近平同志加强党的领导,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抓住反腐败这个牛鼻子,改变官僚家族对国有企业的控制,都是符合无产阶级广大人民利益的,做得好的。但是把国有企业拆分给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没有在国有企业中推广鞍钢宪法,提出市场经济的决定作用,这些又是不恰当的。

 

  复兴社会主义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前提。复兴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把党内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到真正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广大人民手中,大力反腐败和加强社会主义教育,没收死不改悔的官僚资产阶级财产,对守法国外资本和不是依靠官僚特权致富的民族资本,不没收财产,用税收政策、工人工资福利政策和金融管制等社会管理措施对其限制改造。大力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乡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企业,推行鞍钢宪法,逐步引导城乡个体工商业走集体化道路。同时,恢复1975年宪法,工农兵代表在人大占主体,保护人民“四大”民主权利和工人罢工权利,将生产资料归工人阶级广大人民公有公管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落到实处。

 

  有人说,公有制不利于发展生产力,只会培养懒人。我们让他们的自己人戈尔巴乔夫来驳斥这些无耻谰言吧。戈尔巴乔夫在回顾苏联经济成就时说:“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可与先进国家相比的工业大国”;“那些年代里人们的劳动热情高涨,群众自愿的为了明天而牺牲今天”(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34-35页)。

 

  第六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资本增加利润。这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管理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被生产资料归工人阶级广大人民所有的公有制所决定的。列宁在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时说:“在这种社会制度里,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小撮富人造福”(列宁全集第七卷185页)。毛泽东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然而,多年来,我们没有注意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以生产目的的论述,却采用了斯大林的片面观点,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现在到了必须匡正的地步了。

 

  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教科书都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是斯大林片面观点影响的产物。斯大林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时说:“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理论的错误有以下两点:1,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也满足资产阶级的物质文化需要吗?这种说法显然没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相区分,没有把有阶级的社会和无阶级的社会相区分,不符合客观实际,也违背了列宁的观点。2,社会主义生产原子弹、建造监狱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吗?这也显然是说不通的。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只要国家存在,阶级就没有消灭,剥削也没有消灭。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是逐步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的社会。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管理权的工人阶级广大人民,既要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产品,也要生产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可或缺的产品,3,同时,任何社会都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出反对“竭泽而渔”、过度开发的观点,注意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这也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没有涵盖的内容。

 

  所以说,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提法,现在看来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人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这是不错的,但人类同时必须开展政治的文化的活动,才能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这也是必须明白的。单纯经济观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第七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民主计划经济

 

  一,民主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先进

 

  生产资料由工人阶级广大人民公有公管,这就取消了任何个人对于生产资料随意处置的特权,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一种民主计划经济。它既可以避免个人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程的无政府状态,又可以改变生产、分配领域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同时使科学的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成为可能,为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民主计划经济是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先进的经济组织形式。

 

  当前对于计划经济,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计划经济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现实中的计划混为一谈,抓住现实计划中出现的问题,来全盘否定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二是把苏联的精英计划经济同毛泽东时代的人民民主计划经济混为一谈。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计划经济的规律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过程,人们现实的计划中,不符合或者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这是不奇怪的,也是必须承认的。但是,规律的东西在实践中会显现多次,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计划经济的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出《十大关系》,提出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计划经济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右派无视这些事实,全盘否定计划经济,胡说“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那一套不行”,是由他们企图尾随美国、改旗易帜的反动立场决定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伟大的贡献是,提出发挥两个积极性的思想和人民权利的概念,推广鞍钢宪法,完成了人民民主计划经济的理论架构,与精英计划经济彻底决裂。曾经拼命反对计划经济的反动右派,现在又拼命主张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计划经济,是落后的精英计划经济。他们自相矛盾,悖逆真理,仅就文化理论来说,落后毛泽东,何止十万八千里!

 

  计划经济是人们长期追求的一种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人类就是有计划行动的动物,每个家庭每年都有成文不成文的计划;资本主义社会每个企业都有严密的计划;国家预算是计划;合同是计划,建筑蓝图是计划,商量也是计划;人类自身生产要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有的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为什么有计划反而不如无计划,这是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无法想通的。现在跨国公司资产富可敌国,管理范围遍及世界;现代信息技术使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几分钟内就可传遍世界,劳动者文化水平政治觉悟提高可以使生产第一线的信息及时反馈;各种类型的咨询公司、研究机构实际都是因计划需要应运而生。这些都已为计划的合理性提供了现实基础。中国新资产阶级理论家抛弃先进的计划经济,拼命倒退到落后的市场经济,适足证明他们是一群蠢猪。有人说,“以往之计划经济有诸多弊端,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能适应。”(《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种整体否定计划经济的说法是完全违背客观事实的错误说法。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以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速度使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二个超级大国;中国“从1950年到1977年,工业产量以年均13.3%的速度增长,这比现代世界上任何国家在迅速工业化的任何可比期间取得的工业增长步伐都快。”(美国著名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第483页)这怎么能得出计划经济“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能适应”的结论呢?相反,苏联实行市场经济,使俄罗斯经济大幅衰落;中国市场化改革三十年的实际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于前三十年——城市土地原来属存量财富,并未计入前三十年的发展统计数字中,现在已几乎卖完,存量财富变现不能叫发展(如果这叫发展,旧社会“仔卖爷田”的败家子就成了发展生产力的模范了),而这个天文数字却记入今天的发展成就中了;前三十年所建企业厂房、机器及职工住房等,是那时创造的财富,现在大部分卖掉变现记入今天的发展数字中,属重复计算;全国修建的八万座水库和农田基本建设,过去没有计入或者很少计入发展数据中;外资企业的发展已记入所在国的发展数据中,我国计算的部分则大部分是空数字;还有物价上涨因素和统计方法因素。如果把上述各因素去掉,近三十年的畸形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前三十年。更不用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破坏了。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选择,是一种较市场经济更为先进、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有趣的是,现在连不赞成社会主义的张维迎教授也承认,计划经济是比市场经济更先进的经济。这就使我们在这一点上可以少费口舌。

 

  最近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表明,凡是计划经济破坏到位的,遭受损失就大,凡是不到位的,损失就小。这个事实,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我们把毛泽东人民民主计划经济的基本内容归纳如下:

 

  1,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企业自主权。

 

  2,              企业遵循鞍钢宪法,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工人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管理办法。

 

  3,              给一线劳动群众以最大权力,保护四大、工人罢工,让他们的代表进入国家立法机构。

 

  4,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毛泽东的人民民主计划经济已经纠正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精英计划经济的弊端,由于让基层管理者、技术和知识发展历史的研究者和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第一线的劳动者,参与计划,就可以获得信息的最大化和及时化。同时,人民民主管理也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优选和及时纠错。这种经济模型避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乌托邦神话随处可见的弊端,具有难以否定的优越性,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发挥了巨大效用。面对毛泽东民主计划经济这些活生生的内容,右派说我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以消灭剥削压迫为己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主体要素劳动力不再成为商品。工人阶级广大人民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劳动者最懂得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是协作、计划而不是竞争。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私有制的残余,存在两种公有制,因而还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存在市场,但市场对社会主义经济已不起主要调节作用,对社会经济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计划。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是民主计划经济,不是也不可能是市场经济。

 

  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理论家,无不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私有企业。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我国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搞垮农村集体经济、搞垮、变卖公有制企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随着私有化的发展建立起来的,说明搞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化为前提的。私有化就是颠覆社会主义,颠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并不能改变其复辟资本主义的实质。

 

  现在的所有市场经济理论家,无不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掩盖马克思已经揭露的商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也不是有人所谓的介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什么中间道路。

 

  邓小平支持市场经济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南巡讲话)这段讲话否认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没有说出改行市场经济的任何理由,而且缺乏历史知识。奴隶社会已有市场,也有计划;封建社会市场与计划更有长足发展,难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吗?!既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否定计划经济而肯定市场经济呢?

 

  所谓“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不过是资产阶级掩盖其掠夺剥削真相的现代神话。市场是人类在一定发展阶段创造的交易工具,这个交易工具一开始就是受一定阶级的人支配的。现代市场经济就是资本家主导的经济,到了当代更是为跨国垄断资产阶级所控制。制造虚假信息,欺骗公众;发动广告战,引导超前消费;控制资源,垄断定价权;交易地位的不平等,战争和政治控制等等。配置资源的,明明是跨国垄断资产阶级,不敢承认,就是为了掩盖他们掠夺压迫全世界的本质;竞争最容易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市场霸权,所以就成为资本主义的主流口号。“公正的市场经济”、“好的市场经济”、“两只手”的市场经济,统统是资本主义经济!“吴市场”吴敬琏给社会主义下的定义是“市场经济+社会公正”,这个公式本身就说明市场经济是不公正的,因为市场经济如果本身是公正的,再加“社会公正”就是画蛇添足。既然市场经济本身是不公正的,我们就不是坚持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揭露和批判其损害社会公正的弊端,外加一个社会公正也改变不了市场经济本身的不公正。公正的市场经济、好的市场经济,岂不都是骗人的鬼话吗?两只手的市场经济,凯恩斯早就推行过,仍然不能实现社会公正,同时更加大了债务的无序发展。

 

  现在又有人说市场经济加法治,才能实现公正公平。这些人连基本的政治学原理都不懂。法治属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不公正不公平的经济,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法治只会固化这种不公平不公正,而绝不会凭空再制造出一个公平公正来。其实亚当.斯密比中国的混账经济学家诚实,他在《国富论》中就说:

 

  “劳动者的普通工资,到处都取决于劳资两方所订的契约。这两方的利害关系绝不一致。劳动者盼望多得,雇主盼望少给。劳动者都想为提高工资而结合,雇主却想为减低工资而联合。

  但在一般的争议情况下,要预知劳资两方谁占有利地位,谁能迫使对方接受自己提出的条件,决非难事。雇主的人数较少,团结较易。加之,他们的结合为法律所公认,至少不受法律禁止。但劳动者的结合却为法律所禁止。有许多议会的法令取缔为提高劳动价格而结合的团体,但没有一个法令取缔为减低劳动价格而结合的组织。况且,在争议当中,雇主总比劳动者较能持久。地主、农业家、制造者或商人,纵使不雇用一个劳动者,亦往往能靠既积蓄得的资本维持一两年生活;失业劳动者,能支持一星期生活的已不多见,能支持一月的更少,能支持一年的简直没有。就长时期说,雇主需要劳动者的程度,也许和劳动者需要雇主的程度相同,但雇主的需要没有劳动者那样迫切”(国富论第八章)。

 

  亚当斯密在这里把市场经济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法治的不公平不公正,揭示得再明白不过了。在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面前,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是不是应该汗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什么新思想,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的主张,并且影响了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现在已经无需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因为东欧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复辟的实践已经证明,所谓市场社会主义,其实仍然是资本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一样,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先进性,同样是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

 

  吴敬琏最近又发表《中国目前问题的症结》的“宏论”,说中国问题的症结就是“权力”“顽固的不肯退出市场”。现在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权力”退出市场了?市场经济一开始就是通过“权力”推动的,如果没有英国政府炮舰的干预,鸦片战争的胜利者就是中国!美国最近发动的反倾销,是不是权力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难道不是权力推动的结果?改革人物徐景安不是公开承认改革就是赎买、就是赎买权力吗?吴敬琏市场理想实现后就可以不要权力了吗?否!吴敬琏不要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他迫切需要的是资产阶级权力!他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制定资产阶级宪法,彻底取消无产阶级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

 

  一说到生产,总是社会个人的生产。生产的社会性与个体性对立统一的本质,只有在民主集中制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所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是民主计划经济。人民中,每个人都有对企业、集体、国家的发展提出个人意见的权利,每个人也同时具有为完成计划作出积极贡献的义务,民主同时意味着责任。这种民主计划经济产生的效率比资本主义社会的效率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过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出现的一部分弊端是由于官僚主义者不愿实行大民主造成的,可鄙的是,他们后来却把这些责任推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上,推到倡导社会主义大民主的毛泽东身上。尤其可笑的是,他们一边污蔑计划经济一边又著书立传,自我吹捧个人在领导计划经济时的业绩和功劳。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第八节: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民主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实行民主按劳分配的政策,并不是随意的,是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条件相联系的。一是和生产资料基本公有相联系,二是和生活消费资料基本私有相联系。“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毛泽东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1974年12月)

 

  “所有制变更了”,公有制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所有的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和分配中的地位都是相对平等的,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的差别,劳动成了唯一的价值尺度和基本分配标准。所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合理的、有利于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觉悟的分配制度。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毛泽东说,“所有制变更了”,但“所有制问题还没有解决”,生产资料的管理权还掌握在党和国家少数管理人员手中。谁来分配——是官僚分配、国家分配,还是人民民主分配,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文化革命前和文化革命后实际存在的官僚分配、资主分配都属于资产阶级法权,本来应该加以限制和逐步消灭,但实际上出于官僚和资主的利益要求,却在不断扩大,造成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失真的问题。人民民主分配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要求,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民主按劳分配制度。第二,按劳分配的直接动力是生活消费资料的基本私有制。劳动者出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需要,用自己的劳动同社会劳动进行等价交换,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其忽视男女生理差别,不管身体强弱和聪明度的不同,甚至忘记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需要和权力,这些也是资产阶级法权,仍然会成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也只能在社会主义民主中得到适当解决。因此,我们说,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应该定义为民主按劳分配,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中国新资产阶级对待按劳分配有一个先“维护”后反对、前恭而后倨的变化。他们先是打着拥护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的口号,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鼓吹劳动致富的神话,后来又真相毕露,提出所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贡献大小分配的政策,满足官僚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疯狂的财富占有欲。但是管理和资本为什么占有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管理权和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工人工资是不是按劳分配?这些道理他们是不讲的,事实上也是讲不出的。说穿了,就是中国的社会本质变了,官僚、资本及其附庸又成了社会的主导,他们要维护官僚特权和资本特权,竭力回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掩盖商品背后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掩盖官僚资产阶级及其附庸的剥削和劫掠,使剥削和劫掠合法化!什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种基督教唱诗一般的赞美,根本经不起科学的锤击。只要把劳动去掉,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哪一样也不能单独创造财富,他们全都加在一起也不能创造财富,但社会劳动离开上述要素的全部也可以和自然界结合创造财富。其实,知识、技术、管理、资本,都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出来的。这些,才是马克思主义早已揭示出的真理。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正是马克思批评的离开所有制谈分配、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的庸俗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比喻也没有切中要害,根本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做蛋糕,谁来分蛋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