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去”字略解
文章探讨教材去中国化现象,涉及去毛化、去鲁化及教育产业化问题,分析其背后改革成果与文化认同挑战,强调需治本而非表面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9月9日就语文教材中的“去中国化”现象提出了批评,很快就有教育部门作出回应,说是明年将在教材中成倍增加古文、诗词的量。因为总书记说话了,就事论事地进行调整,当然不能说是坏事,只是,问题出现了,不去治本是不行的。要治本,就得对于问题有完整的认识——它也是改革的“成果”之一,与教育产业化可以并列为教育领域的两大成果。
教材“去中国化”之下,除了对于古代文化载体的去除外,还有两大内容:“去毛化”(教材中逐渐去除毛泽东文章、诗词)、“去鲁化”(教材中逐渐去除鲁迅先生文章)。这两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去鲁化”情况,多年来,就已经有不少人大声疾呼,但是没有成效。“相关人士”和一些精英人物,给出的说辞概括起来是与国际接轨,追求普世价值。而毛泽东、鲁迅两位,人民立场、反帝立场太过鲜明,不利于被国际社会接纳。我想不少人对于曾经有人呼吁把“人民币”改成“中华币”还有一点印象,不管提议者出于什么考虑,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大战略,需要从不同的点上、面上,实施围歼。
“去”的形式,不仅仅在教材上。举一个也是广为人知的例子,有学者提出,中国的民族问题上要“去政治化”。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评中医西化实质是“去中国化”
- 雨夹雪:语文课本的“去毛化”
- 去中国化很悲哀 去人民化更悲哀
- 东方必胜:玄珠难摸,去中国化当休
- 缺德的“去中国化”祖师爷:胡适
- 简新华:人文社会科学切不可“去中国化”
- 总书记回击教育领域去中国化
- 张志坤:让人悲哀的“去中国化”不仅仅是课本
- 课本去“中国化”证明文化汉奸横行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