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读书摘录:《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中的几个词语

火烧 2011-02-20 00:00:00 读书交流 1031
本文摘录《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中关于铁幕、社会主义制度极权主义、遏制等关键词的定义与历史背景,解析其在冷战时期的含义与影响,为研究西方对外战略提供参考。

   

上次在这里写点什么以来,一个多月已经过去。在这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国内如此,国外也是。我却只能在这里做点偷懒的文字工作。

   

署名柳静编著的《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第一辑,1992年12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汇集了自1946年至1991年底西方战略、策略的资料,其中1988年后几乎是逐日排列。印数2100册,我不知道有没有重印版,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多少解释了为什么它未能产生重大影响了。所谓第一辑,大约也就是最后一辑吧,我没有看到过后续的书籍。

   

有一些为大家熟悉的词语,现在已经不大有人提及了;有一些词语,是有别样的理解的。谨摘录一点,如下:

   

铁幕。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邱吉尔赴美访问在密苏里州的富尔敦演讲《和平砥柱》中提出,亦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他指控的词语有暴政、独裁、“压倒和违背一切民主原则”、高压控制。“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趁今天还为时未晚,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  

 1990年8月7日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阿斯彭学会接受政治家奖后发表讲话,“那道铁幕存在了四十多年。我们很少有人指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它的消失。然而突然间,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共产主义崩溃了,彻底崩溃了。”“共产主义在其全盛时期曾认为,它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主宰世界,包括主宰所有民族感情和一切使生活具有无限的多样性的东西,用据称是科学的服从和一律的制度来取代它。这种命题的缺乏人道和狂妄傲慢使人纳闷怎么会有人信仰它,因为共产主义显然是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  

社会主义制度是极权主义。1946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极权政体的种子是靠灾难和匮乏发育滋长的。”“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  

遏制。1946年7月,美国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在《外交》年刊发表《苏联行动的根源》,“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是一种对苏联扩张趋势实行长期而有耐心、坚实而又警觉的遏制政策。”1951年他在《1900-1950年的美国外交》中解释到,“当我谈到对苏维埃实行遏制时,所指的并不是使用某种军事威胁手段的遏制,而是使用某种政治威胁手段的政治性遏制。实行遏制政策十年到十五年后,苏联人民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将疲惫不堪,并有可能造成其新一代领导人内部发生自相削弱的斗争,使苏共的团结和效能遭到破坏,使苏联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最强的国家变成一个最弱和最可怜的国家。”  

 1989年5月13日 ,布什在德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演讲,宣布对苏联将实行“超越遏制”新战略,“西方的政策必须鼓励苏联朝着开放社会演变”,在以往遏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文化、书刊和思想自由交流等途径,“努力谋求把苏联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美援。1958年3月12日,杜勒斯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长理事会会议上讲话:“使用美援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必须最有利于美国反对共产帝国主义的势力”,“主要的指导政策是努力同共产主义的蔓延作斗争。”  

技术官僚或曰精英治国。1963年1月3日,英国《外事报道》发表《俄国思想意识上的曙光》:“赫鲁晓夫在管理上进行的新革命将在1963年对苏联社会——而且可能对世界共产主义——产生深远的后果。实际上,这位苏联领导人是在企图把苏联共产党变成一个技术人员的组织,……他不仅正在苏联共产党内这样做,而且在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党内也这样做。”  

**宪章。 1977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236名持不同政见者发表《七七宪章声明》,说“许多基本人权在我国仅仅存在于纸面上”,指责“国家的一切机构和组织都真正服从于执政党机关的政治指示。”  

美国人权外交。1977年2月5日,美国总统卡特写信给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人权问题是我们政府关心的主要问题。我在就职演说中说过:‘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对别处的自由的命运漠不关心。’你可以安心的是,美国人民和我们的政府将继续履行不仅在我们本国而且还在国外促进尊重人权的坚定诺言。”  

全民党。1989年10月6日至10日,匈牙利工人党十四大,决定把工人党改为社会党,党章取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自己活动的指导思想”、“建设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目标”、“民主集中制”等,提出自己是“人民党”、“改革党”、“民族的党和民主的党”。此前,6月23日至24日,党的中央全会重申党的目标是民主社会主义,核心是多党制与市场经济。9月18日,党的圆桌会议同意在宪法中抹去“社会主义”字样,决定交出原来由党领导的武装工人卫队。  

国际新秩序。1990年7月12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各国关注新势力圈,在经济援助问题上各国意见不一》,评述休斯敦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构筑世界新秩序”,即“如何把苏联、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纳入西方秩序”,会议“以市场经济为旗帜,各国协商了援助与合作问题”。  

 1991年1月3日 ,新华社报道,长谷川庆太郎出版一本书《新的世界秩序和日本》,提出“应该靠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日本、德国的经济力量,即靠美、日、德三极体制建立世界新秩序。”“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与世界整个潮流相悖。中国早晚要放弃毛泽东思想,到那时中国将不再是单一的共和国,将成为国家联邦或完全分裂的国家。只有到那时,亚洲的冷战才能消除。但是这还需要时间。”  

1991年11月,日本《选择》月刊发表《美国的目标是使中国解体,从而除去最后一个眼中钉》,“所谓国际新秩序,简而言之,就是美苏统一步调收拾破坏秩序者的方式。……中国正受到美国的步步紧逼。……布什总统打算恢复并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的政治目的是什么呢?他的打算是,把中国拉入国际社会,中国就可能像苏联那样,实行多党制,向市场经济过渡,最终美国就能实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也就是说,布什要利用经济交流手段使中国‘解体’。而且,布什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这就是必须根据世界新秩序的设想改变中国的素质。”

   

回到。1991年1月3日,日本《产经新闻》以《谈“2000年的世界”》为题发表连载文章,德国外交问题研究所所长卡尔·凯泽说:“陈腐的苏联消失,新秩序逐渐建立起来,这应该是历史必然。不过,企图回到旧共产主义体制上去的保守派的势力也非常强大。”  

因为写过一点关于“回”的文字,也就在摘录中把“回到”作为一个关键词列出。还把另外一本书中的一段文字也摘录在这里:“俄罗斯不会走回头路”,这是苏联解体前后常听到的来自政客们的说法,而且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一直在说。“仿佛是普里马科夫就任总理的时候,一家西方的或是俄罗斯的什么报刊的文章已经在说,俄罗斯不会走回头路,应当做两种解释:既不会回到苏联时代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也不会回到叶利钦的亲西方道路。”(文甘君《忧郁的俄罗斯在反思》,三联书店,2000年11月,P310)  

 2011年1月28日 ,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消息出现在《参考消息》上,报纸作了一个专版对怀念齐氏进行报道和评述。做文章需要有一个落脚点,这篇文章最后归之为,之所以出现怀念齐氏的现象,记者引用一位“罗马尼亚社会学家”的说法,“现在怀念齐奥塞斯库的人之所以直线上升,是因为经济危机和开棺验尸双重原因。”对于所谓如果齐氏能够参加选举的话会得到较大的支持,这说明了什么呢?专家说,“更多的是为了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而并不说明人们真正愿意回到过去。”阅读中读不出这一说法是否就是那位社会学家的观点,或者只是“本报驻布加勒斯特记者”的看法,不管怎么说,“只要……就……”的方式,顶着专家之名的人士在思维能力上没什么差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