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系紧中国校车的“安全带”
2011年11月16日上午,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一辆核载9人的校车,竟塞进64个孩子,与一辆大翻斗货车迎头相撞,21人殒命,43人受伤。这场惨剧深深刺痛了全社会的敏感神经,很多部门开始行动起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是明确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而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已发生多起校车悲剧,伤亡人数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早在一年前,有一个叫欧旭鸸的初一女生,她利用一个寒假,对老家湖南邵阳武冈市周边的四个乡村进行问卷和入户调查。她得出了结论是:村小撤销后,上学路途变得遥远,校车需求激增。但校车大多由私人经营,从而导致黑车泛滥,安全隐患大量存在。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欧旭鸸将自己的调研报告以快递的形式寄给了国家相关部门,她希望自己的“微薄力量能为国家分忧”。
2011年12月6日,甘肃颁布《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规定从2012年起,校车可借用公交车专用车道,机动车行驶中遇校车应当让行;校车需领标牌,同时应具有卫星定位功能;校车驾驶人应具备相应准驾车型三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
网易广东省广州市网友20051030:农村“撤点并校”才是校车之祸背后的深层原因。回忆小的时候,村里哪怕仅有几十个孩子,也办起一个分校,开开心心的从家里背起书包上学。现在不同了,很多地方一个乡也没有一间学校,全都集中到镇里了,这样不坐车怎么办?好车又坐不起,唯有坐那种破车子了。
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按照《义务教育法》关于“就近入学”的规定,教育部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规范有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即一个学校的服务半径大约为2.5公里。但“撤点并校”使学校高度集中在乡镇或县城,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许多地方在推行撤点并校、布局调整政策时,对学生的交通需要缺乏通盘考虑,未将校车建设和学生交通安全纳入教育规划。
网易财经评论:“撤点并校”的支持者经常提到“美国经验”,的确,20世纪60年代,美国因为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导致农村生源不足,开始推行学校合并,减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以实现农村办学的“规模效应”。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规模效益”的负面影响,开始从教育质量、学生交往等各方面重新审视大规模学校的优劣。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教育改革家们主张将农村的大型综合高中拆分为小学校,办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小规模学校运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如多元化办学、校际资源共享等。
江苏省南通市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各地在布局调整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一个小学生天天要跑几里路甚至十几里路去上学,对他的身体、他的安全会有怎样的影响,他的家庭经济负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过早地让孩子远离家庭,到学校寄宿对他们的生命成长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教育发展的进程,我们的中小学一旦要小班化怎么办;今天的整合会不会带来资源的搁置与流失;现在的整合,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再回过头布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专题报告:从价值观层面讲,校车悲剧背后是对儿童权利的忽视。此类悲剧近年来已多次发生,但几年时间过去了,其责任主体、治理现状仍然处于一个比较混沌的局面。这或许与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有关,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儿童,作为一个政策议题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观在发达国家,涉及儿童生命、健康的议题重要性是非常高的,这与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价值观有关。
凤凰网友大漠鱼:像甘肃正宁“小博士”这样的幼儿园在西部地区相当普遍,条件不如它的也比比皆是。甘肃正宁“小博士”幼儿园发生如此巨大的交通伤亡事故,看似意外,却完全在意料之中。而要从根本上遏制此类恶性事件的再发生,就先必须杜绝其隐患。目前最大的隐患就是,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和教育理念的滞后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处处制肘。
仅有《条例》还不够
凤凰网编辑林子: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标准,却有更多的问题。牛奶里添加三氯氰胺是因为没有标准吗?地沟油不能上餐桌是因为没有标准吗?核载9人的车辆不能乘坐64人,这是常识,也是良心,而不是标准。
乌有之乡网友王瑞文:出一事儿立一法,出N事立N法,是不是会法繁不胜记?然而立了法还出事,一点也不见少,这就需要改一改“一法就灵”的套路了。想当年,一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能管好几百万军队,有什么奥妙呢?不值得深思吗?
贾昊田的微博:法律如果管用,那么,自秦朝起制定了那么多法律,几千年来还不完善?该起义的照样起义、该暴动的照样暴动、该宫廷政变的照样宫廷政变。中国有句古训: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听说得法律者得天下。
财新网综合新闻部副主任任波:实际上我国2010年已经颁布了一个很高规格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没有人去执行,形同虚设,那么你会进一步分析政府的监管是失灵的,但是政府也有很多的规定,学校要负责、教育部门要负责、交通部门要负责,这些都是有规定的,每次说要根治它就会有一个运动式的执法,你看现在教育部也发了文件,但是我觉得这个并不能治本。
中美联合国际疑难病研究院院长陈中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杜绝这种惨烈事件的发生,政府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我们能建高铁,买A380,养着那么蔚为壮观的官车,就想不出办法来解决校车问题吗?这根本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愿不愿的问题。只要拨出相关经费,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保持校车的舒适、安全,还会是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吗?如果政府能把一半的官车砍掉,相信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不妨先从甘肃省庆阳县开始,先从庆阳县教育局开始。
国际惯例PK中国特色
《三秦都市报》评论:实际上,中国的校车,名义叫校车,但往往只是学校随意逮住的一辆车,甚至是用报废车来运学生。“国际惯例”不能成为霸王条款的挡箭牌,在保障人民安全方面,和“国际接轨”也不能变成一句空话。校车不可以是农用三轮,不可以是二手车,更不可以是报废车。
湖南教育网评论员曹灿辉:校车行业是美国少数几个为政府严格管制的行业。政府在这个行业中涉入极深,远远胜过其他行业,对该行业的立法也多过其他行业。美国的校车上有一个写着“STOP”的标志牌。对于整个美国社会来说,这是一个必须令行禁止的标志。当校车一到达目的地,司机就会将它显示出来,这时校车前后各25米的车辆要全部停下,甚至对面车道的车也要停下。如果在校车停下来之后,后面的车超越它行驶就是严重违章。美国的各个州早已经有了相应的交通法规,会对肇事者给予非常严厉的惩罚。校车在美国有优选通行权,所有车辆必须自觉避让,甚至总统的“座驾”也不能例外。
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除了经济发达的美国、法国、日本等国之外,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古巴、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校车管理体系。就连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朝鲜,在两江省也早已开通了“教育专列”,30年如一日地接送义务阶段学生上下学。如果国家真的要加大对校车的投入,那么对校车的预算就应该在年底写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这样明年才有可能真正地推行,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似乎还“没有动作”。
网易网友youren: 外交部捐赠给马其顿的23辆单价200万的校车是中国宇通制造的,但是通过中国政府采购形式以后再外捐的,而不是宇通在马其顿商业中标之后的企业附属行为,花的完全是中国纳税人的钱!从这一点可见,说没钱配置校车是句“谎言”,怎么有钱给马其顿购买校车呢?怎么每年购买几千亿元的豪车呢?
合格校车不能只是传说
四川省双流县华阳中学校长祝长水:作为校长,我对校车非常期盼,真希望能像美国学校一样,一放学,就有黄色的安全校车停在校门口,让孩子顺利回家。
《东方早报》沈彬:校车必须是一个国家最安全的汽车。政府应有所担当,让孩子坐最安全的校车,幸福、廉价、有尊严地上学,这是崛起大国的国家责任的体现。
山东省无棣县教育局分管学生安全的负责人杨文治:校车运行不是关键,关键是如何管理好。家长要承担的安全责任是从乘车站牌到他家这一段距离,每一个乘车学生都有乘车卡,家长的手机和学校网络联动,学生上车一扫描,下车一扫描家长就知道了;学生上了校车到学校这一段由校车企业来承担责任;孩子到学校之后就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了。
京华时报李力言:让校车安全成为政府责任的硬指标,不能仅靠现实的压力和官员的觉悟,治本之策还在于建立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把校车安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细化的问责制度,建立各部门协同治理的机制,使校车安全责任真正成为高压线、硬杠杠。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全面贯彻落实2011-2020年妇女、儿童发展两个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家长和老师应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让儿童自由地说、自由地想、自由地行,儿童才能更好地成长,人类社会才能拥有更美好、更文明的未来。
更多内容见http://blog.sina.com.cn/u/154846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