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吴铭:战后世界经济金融斗争史简论

火烧 2018-05-03 00:00:00 国际纵横 1091
文章分析战后世界经济金融斗争,强调经济主权、市场与金融控制的重要性,探讨美苏中等大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与斗争。

战后世界经济金融斗争史简论

作者:吴铭(20180427)

  二战结束以后的历史,是世界政治经济思想、经济主体的斗争史,也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反修反帝反殖革命史的重要方面。所谓金融学和经济学,首先是研究金融经济领域斗争规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经济金融建设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因为,离开政治经济斗争,所谓经济金融建设发展规律就太简单了,或许构不成一门学科。从经济金融斗争的角度所观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史,与从政治、军事角度所观察的战后世界史一样,同样是波澜壮阔、刀光剑影。国立国灭、国弱国强,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演变,无不与经济、金融领域斗争胜负有直接关系。

  一、战后国际经济金融斗争的政治目标

  (一)经济金融斗争的根本目标在于控制经济、金融、市场、货币主权。从资产阶级立场上看,各国经济金融斗争的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国内建立、维护、巩固经济金融市场货币主权;其次是以国家经济主权为基础,向全世界扩散,占据各被殖民国家市场,建立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或称势力范围、经济版图,其关键之处在于控制商品和货币的生产、流通、定价权。所以,准确地说,自殖民时代以来,并不存在经济的全球化,只存在以英国、法国或其他强国为主导的全球英国化、全球法国化或其他国家化,故而世界经济形成若干个以殖民强国为主导的势力范围,并发生激烈的经济斗争和战争,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冷战。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先后形成以美、苏、英法、中为代表的四个主要的经济圈子。

  所谓经济主权:从四个经济体系的情况看,经济主权就是建立、维护、发展和巩固本国独立自主、门类更加齐全、体系不断完备、技术不断进步、定价自主、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劳动生产体系,其中,独立自主是主权的生命,是最关键的,是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丧失了独立自主,就丧失了一切,这是“主权”一词的核心内涵。从美苏中等国情况看,这个经济体系,是经济主权的本质,也是财富的本质。

  市场主权:即本国的市场,尽量限制或拒绝其他国家的资本、工业、知识产权、商品输出,牢牢掌握本币定价权和商品定价权。

  金融主权和货币主权:在本国市场拒绝或限制外部金融机构的侵入;在本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内,本国货币是唯一结算货币、定价货币、流通货币,既不允许其他货币取代之,也不允许其他世界经济体系的货币侵入,尽力推动国际贸易本币结算。

  (二)市场才是争夺焦点。所谓制陆、制海、制空、制气(碳排放指标)、制天、制电磁、制水源、制环境、制网络、制货币、制金融、制粮食、制自然资源、制交通枢纽、制高新技术、制科学研究,还有制道义、制思想、制理论、制舆论、制出版、制媒体、制新闻、制信誉、制信息等权力,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制市场!所以,世界市场(含美苏中等大国的本国市场,这些市场才是主要市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经济争夺焦点,本国市场是最需要国家保护、巩固、独占的资源。

  (三)必须树立整体主权观念。仅仅把主权限制在领土、领海、领空等传统领域,已经不适合现代国际斗争形势了。应该看到,当前的国际斗争,夺取领土已经不是焦点。争夺对我国市场、金融、货币控制权,瓦解我国经济体系的独立性、完备性、进步性,切断我与世界各国的正常经济联系,才是各类资本对我经济斗争是重点。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曲折的国界线(除了非洲有很多国界线为直线),这是以领土、领海为标准绘制的线。但是,如果以一些大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力或控制力为标准,也可以绘出一张地图,这张图,称作“经济版图”。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不光看其领土版图,在现代国际环境下,更要看其经济版图。

  如果稍加引申,还可以想到思想文化版图,应该是更加重要的版图。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斗争形势概要

  二战后,世界先后形成了以美、苏、英法和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等四个经济体系,其间是长期斗争短期联合、战略斗争战术联合、整体斗争局部联合的关系,任何一国的经济金融“全球化”都没有取得完全成功,原因各不相同。

  (一)美国构建美元世界经济体系。首先,金融(银行)输出和控制,资本输出,商品输出特别是军工商品和重工业品输出,打击被控制国家的金融、工业体系;其次,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误导,培养和包装新自由主义精英,控制和影响经济决策,误导相关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思想文化殖民。第三,是军事压力,政治扶植。美国采用此办法,决定于其庞大的金融资本实力和工业实力。

  二战后,美国的世界金融体系发展,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二战后至1970年,利用二战胜利所取得的经济金融优势地位,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控制,并与苏联“抗衡”;二是1970年至1980年前后,美元霸权瓦解,世界经济形成“大三角”格局;三是1980年代以后至今,第三世界经济集团瓦解、华约瓦解、苏东剧变,美元再次国际化甚至全球化,构成美元今天的霸权形势。

  主要事件:二战胜利,布雷顿森林会议,马歇尔计划,世贸组织, 冷战,“巴黎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核威慑,和平演变战略,“瓦森纳协议”,知识产权等。

  (二)苏联构建大国沙文主义经济体系。首先是工业援助,即帮助受援国建立工业体系,这个工业体系的规模视受援国大小和要求而定;其次,工业分工,即给受援国分配一定的工业项目,这样,受援国虽然进行了工业化,但是,由于体系不完备,导致其必须在工业发展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依赖苏联,所以,可持续性较差,属低级的、非独立的工业化。

  苏式工业援助的长处:一是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均迫切希望实现工业化,对苏式工业援助易于接受,而美式金融资本控制与英法传统殖民办法高度类似,因此受到较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兼之苏联自称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天然盟友,所以,相比之下,苏联的工业化援助方式,更具欺骗性。

  苏联之所以采取此办法,一是因为其工业基础雄厚;二是其资本力量不强,计划经济国家均如此;三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办法显露出其重大缺陷。

  苏联的世界经济体系可区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斯大林时期,从二战结束到斯大林去世,是斯大林在政治上支援社会主义国家时期,尚未显露出过多的大国沙文主义;二是赫-勃时期,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与美国时而联合、时而斗争,控制中国及其阵营内的其他国家。三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投降美国,接受新自由主义经济,导致华约解体、东欧变色、苏联解体。

  主要事件: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冷战,核威慑,华约解体,苏东剧变。

  (三)中国开创第三世界经济体系。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愚公移山,建立、巩固、维护本土经济主权,这是打赢世界经济战争的基础和关键。其次,以基础设施援建、民族支援、金融支持方式支援第三世界。第三,政治上反帝反修反霸权,揭露美苏英法等新旧殖民主义的本质,坚定地从政治上支持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

  中国方式的优点:按照平等协商、公平公正、互通有无的原则,从支援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国际主义义务出发,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贸易,没有殖民压迫和剥削,故而更易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所接受,具有持久性、坚韧性、广泛性,是优于美苏英法等新旧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方式的。因此,能后发先至、潜力巨大,挫败美苏的联合压制,构建了自己的第三世界经济集团,推动世界“大三角”经济格局的形成。

  主要事件:“一边倒”等外交三原则,干净彻底切断美英法新旧殖民主义对中国的经济金融控制;抗美援朝战争;“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建设;中苏关系破裂及十年论战,切断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援越抗美;支援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形成自己的经济版图雏形; “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掌握中美关系、推动尼克松访华;三个世界战略;“文革”。

  (四)英法等西欧旧殖民主义国家维护其旧殖民体系的挣扎。英法作为旧殖民主义国家的残余,面临美式霸权主义、苏式霸权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等三种重大国际力量的政治进攻,兼之旧殖民主义恶贯满盈,英法等西欧旧殖民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重构其世界经济体系方面遭遇重大失败,典型体现有:1956年10月苏伊士运河危机;1960年美苏敦促英法允许非洲被殖民国家政治独立,英法殖民体系基本上瓦解。

  在反对旧殖民主义方面,中美苏是一致的;但是,在构建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方面,中国对于美苏的经济霸权又是反对的。而英法日等国对于美国的金融控制、经济支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经济支配,同样是反对的。这样,中国和英法日、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就找到了共同反美反苏的基础,为中国联合西欧、日本等国,推动“一条线一大片”政策,打破美苏联合主载世界的霸权,提供了机会。这是中国“三个世界”战略提出、推行并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

  三、各经济体之间的斗争

  (一)贸易保护主义是各经济体系之间的常态。美、苏、中和英法四个经济体系之间,是根本对立的。比如,中国通过新中国建立时的“外交三原则”,彻底完全切断美国资本输出、商品输出对中国市场的殖民侵略;在19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又切断了苏式工业化援助对中国经济的支配和控制。在自己经济体系内,苏联是禁止美元资本、美元金融和美国商品输出的。同样地,在美国的世界体系范围内,也是禁止中国、苏联工业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如果从贸易保护主义的角度看,大家彼此彼此,可以说,“早已壁垒森严”,并不存在“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也不存在“世界经济”这种事物,当然也无所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即使今天,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30%”也是毫无道理的。

  (二)就美苏各自阵营内部来说,经济金融等主权在一定范围内需要某种程度的“放弃”。在美苏各自的世界经济体系内部,无论是马歇尔计划,还是莫洛托夫计划;不管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经互会,都需要参加者放弃一定的经济主权、市场主权、金融主权、货币主权,以减少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强固内部的经济联系和政治团结。

  所谓贸易保护主义,其实是指美苏中等经济体系之间的壁垒,而不是各经济体系内部的壁垒。

  中国在构建自己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并不需要第三世界友好国家放弃自己的经济主权、金融主权、市场主权、货币主权,较美苏英法所建立的世界经济体系,有无比的优越性,当然也被世界多数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所接受。

  (三)资本主义“交易成本”极高,致其经济质量效率低、发展速度慢。请注意,因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利润是资本追求的首要目标或者说唯一目标,所以,这个交易成本是很难大幅降低的,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运动效率是极低极差的。而中国主导的第三世界经济集团内部不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所以,交易成本极低,极大地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团结和巩固,并极大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所以,中国及相关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快、质量很高。10年越南战争,美国经济被拖跨,而中国经济依然飞速发展,基本不受影响。越南战争表明,在经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有无比的优越性。

  (四)经济斗争胜负根本在于对世界市场的占领多少。特别指出,四个集团极力相互挖取对方市场,因为,对市场这种最重要资源的占有多少,决定集团间经济斗争的胜负。表现在:联合国“五常”中的任何两个、三个国家,都曾联合起来对抗过其他三个或两个国家,兹不赘述。谁能取得胜利,一要本国是否经济主权是否强大;二要看自己的政治经济政策是否被世界广大人民接受,三要看自己团结其他力量的策略。

  (五)中国在世界经济斗争中胜出。我认为,197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斗争中则面临失败、出局的危险,苏联因国内经济问题而后继乏力,英法日等国虽然对美国的经济支配控制有反对,但是,仍然没有挣脱这个控制。胜出者是中国,表现在:一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国家开始,白手起家,建立了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在第三世界构建了经济体系,相当程度上驱逐了美苏的经济影响,比如,对原本属于美国经济体系内的刚果(金)的团结;三是协助英法打破了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了中日贸易(1970年中日贸易日大于苏日贸易量,成为日本最大的社会主义贸易国)迅速增加;四是从苏联阵营中,挖出了阿尔巴尼亚,一定程度上团结了南斯拉夫。

  四、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

  总体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是美国经济霸权成为世界经济主导因素的时期,也是美元金融霸权再次形成的时期。因此,这段世界经济史,以美国金融霸权的再次形成为主线来解释,应该更易于理解。

  (一)中国改革开放为美元第二次“国际化”提供第一个机会。中国改革开放的两大特点:一是中国放弃三个世界战略,这意味着中国主动瓦解了自己的世界经济体系,意味着瓦解了潜在的“人民币经济圈”,毛主席时代人民币国际化成果归零。二是拥护美元,把引进美元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接受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这意味着美国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包括中国这个潜力极其巨大的市场,美元国际化程度范围突然加宽加深,人民币成为美元在中国的代用品而失去国际化可能,中国经济主权受到致命性重创。同时,接受所谓“人民币币值高估”的荒谬说法,大幅币值人民币,为美元侵入扫清障碍。人民币接受美元霸权的支配,意味着奄奄一息的美元霸权获得了新鲜血液,重新具备了与苏联世界经济体系和欧洲经济角逐的实力。

  (二)苏联改革、苏东剧变为美元第二次“国际化”提供第二、第三个机会。无独有偶,戈尔巴乔夫当政后,苏联推行“新思维”,也放弃了与美国争霸的战略,不再重视本阵营的团结和稳定,不久,华约解体,这意味着美元国际化又失去一个重大对手而向前迈出极其关键的一步。华约解体、苏东剧变,意味着美元的这个对手进一步弱化,美元国际霸权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我非常担心,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是继中国抛弃第三世界路线、苏联推进“新思维”、苏东剧变之后,美元国际化的第四个关键步骤。请注意,美元霸权所迈出以上每一步,便给了美国约十年左右的经济繁荣,实质是喘息之机。美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90年代至2008年前的经济发展,根源并非是什么“帝国主义生命力很强”或者“美国体制的优越性”,中苏两大经济体系采取的政策是关键原因,美日广场协议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相对于眼前的中美“贸易战”及“芯片等高技术自主”,中美在金融领域的斗争,才是关键战场,可惜,这个战场,中国不但不设防的,反而为美国资本、美国金融在中国攻城掠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提供各种政策甚至政治上的支持,配合得严丝合缝、无微不致;而对反对性意见建议,则不理不睬。

  (三)“石油美元”“战争美元”不是美元第二次“国际化”的根本原因。1980年以来,美元霸权之所以无往不胜,完全是因为中苏两国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美元与沙特等石油输出国达成石油以美元结算协议”。美元之所能“国际化”到如今的地步,区区一个“石油用美元结算”协议,作用微不足道。

  另一种说法:美军到处发动战争是保持美元霸权的根本,打仗,可以视为美元保持霸权的一种办法,但不是根本办法,也不是美元霸权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发动的10场战争看,美军之所以打高科技战争,说明其不是擅长战争,而是非常惧怕战争。高技术战争并不代表世界战争的发展趋势,而是美国既惧怕战争又要保持其美元霸权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