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顽石:中央全会决定也是斯芬克斯之谜?

火烧 2014-09-07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中央全会决定出现多种解读的原因,包括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宪政等不同视角,分析解读分歧背后的立场与利益差异,揭示文本解读的多面性与歧义。

  前些时日,著名经济学家周新城撰文批判湖北官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新自由主义解读,他说:“利益决定立场,屁股指挥脑袋,不同利益、不同立场当然对《决定》有不同的解读了。”“概括起来,对《决定》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即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决定》……另一种是新自由主义的解读,即从资本家的利益出发,运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决定》,目的是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推行私有化,使私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进而瓦解社会主义制度。”

  周先生话音未落,对《决定》的第三种解读出笼了。网络上有一篇署名冯胜平的《致信习总:政治走出丛林,军队退出政治》的文章,该文明确指出:“两万字的文件(《决定》),通篇不谈宪政,通篇皆是宪政,没有一处赞美共产主义,也没有一处批判资本主义——仍旧是不讲主义,不争论。”“自由派人士若有共识,应看到《决定》强烈的法制色彩……如果这还不是宪政,我不知道什么是宪政。”毫无疑问,冯胜平是从宪政的角度来解读《决定》的。

  我很是奇怪,一个中央全会的决定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解读?

  大家都知道,文艺作品可以有多样的解读,鲁迅评《红楼梦》时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经常听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越是含蓄隽永,越是给读者(观众)留下巨大想象空间(留白)的文艺作品就越是充满了艺术的魅力。至于文艺作品的解读为什么会呈现多样性,顽石还是另外撰文论述吧。

  我们来分享一个古代笑话。某私塾先生应聘的时候和东家约定伙食标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盘足矣”,后来东家每餐供给这位先生一盘青菜,先生很是不满,认为自己每餐该享有两荤一素,于是前去责备东家违约,在和东家一番辩论之后,私塾先生不得不接受现实。这中间有什么奥妙?原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怎么断句就很有讲究。这位东家就是在断句上和私塾先生斗智,先生的想法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盘足矣。”而东家则解读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盘足矣。”

  私塾先生和东家实际上是订了一个合约,由于断句的不同,合约的表述产生了不同理解,最终先生吃了哑巴亏。一些现代人利用语言的歧义进行合同欺诈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就是实用公文不应该有多面解读,这是常识。

  比如,某单位出个开会通知,开会的时间、地点以及与会人员应该明了,不能产生歧义,是早上8点,还是晚上8点,通知应该写清楚。又比如,法律公文必须严谨规范,意思不能模棱两可,如果判决书上出现“判与不判均可”、“死与不死都行”的表述则一定会成为笑话。一般公文尚且不能有多面解读,作为中央全会的决定,就更加只能有一种解读,这是常理。比如邓完人主导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的评价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表述就非常清楚明白,绝不可能给人表面上否定实际上肯定的理解(决议正确与否是另外一回事)。

  为什么去年的这个《决定》能产生这么多不同的解读?是那些“圣手”(据闻有60多人参与写作)汉语表达水平欠佳,还是匠心巧用将春秋笔法引了进来?愚钝的顽石确实想不明白个中缘由。

  一个美女如果穿戴整齐,神情端庄,大约不至于给人非分之想;倘若她穿得若隐若现,还忸怩作态,频送秋波,那就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这个《决定》会成为斯芬克斯之谜吗?

  2014.9.6

相关文章

  • 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
  • 忘言西游(四)
  • 忘言西游(三)
  • 忘言西游(二)
  • 忘言西游(一)
  • 田文林:对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
  • 近日时事——-个人观点
  • 良知的唤醒,百姓的梗咽,真诚的谏言
  • “文革”的另类解读?
  • 校园里鸡飞狗叫,村支书横行霸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