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凌霄客:听蟹

火烧 2011-07-1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听蟹是70后童年回忆,讲述农村生活中的捉蟹趣事,通过听蟹展现传统习俗与自然生态,回忆过去纯天然的蟹美味,对比现今养殖蟹的差异。

也许是年纪大了一点,老是想起了少年时的一些事情,特别是一些如今那怕钱再多也无法复制的事情,更是显得弥足珍贵,更是使人怀念那个时代。  

就说听蟹吧,70后的人也许还有模糊印象,80后的人恐怕就已经不知道了,说听蟹年轻人可能以为老汉说疯话,世上只有听风听雨、听歌听音乐,哪来什么听蟹?别急,听我慢慢说来。  

我的家位于如东县的东北角,在江海平原黄海边上,正如郭沫若写的那样“面临黄海背长江”,地势平坦,那时土地还没有实行承包,还是人民公社时代。我们生产队处在棉区,那还是由民族资本家、清朝末代状元张謇的垦殖公司开始开垦,东西大约2.5华里的距离以南北向的大一点的河隔开,这东西2.5华里就叫一匡,这南北向的河称为管河(匡河),前面加上数字,称之为一管河、二管河、、、、、,管河用于灌溉排碱,管河之间再用东西向的河连接起来,这东西向的河就叫做横河,横河比管河就小多了,然后再在每匡之间开挖若干条南北向的小河把土地分隔成一块一块的田,那小河就叫民沟,农户的房屋东西成排,每排农户就座落在两条横河之间。真所谓横成排竖成行,农户、田野、小河、大河星罗棋布阡陌纵横。  

民沟(小河)上口可能还不足十米,每到春天,小河两岸斜坡上芦苇破土而出,小河水清澈见底。到了农历10月,西风乍起,天开始渐渐有了寒意,一人多高的芦苇随风摇曳,芦苇叶子渐渐地掉落了下来,芦苇的窸窸窣窣声好像在轻声细语。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就是说螃蟹经过一夏一秋的滋养已经肥了,每到这样的初冬季节夜晚,天显得是那么的高,星星显得是那么的远,露水在不经意之间沾湿了人们的衣衫。对了,就是这种天气,正是听蟹的好时光,螃蟹在洞里呆不住了,动起来了,向四处爬了开来。  

人们吃过晚饭后,或父子或兄弟,到匡河与民沟、民沟与民沟之间的结合处,挖开坝放水,那浅浅的沟、清清的水、缓缓地流淌着,听蟹的人只要静静地守着,倘若清澈的水中出现了一缕缕的浑水,那准是一个螃蟹过来了,此时摒住呼吸聚精会神,等到了面前,说时迟那时快,嗖的一下,一只螃蟹抓在了手中,那高兴劲好像一个得胜的将军。  

更有那狡猾的螃蟹,不从水里走,却从水边绕着走,可螃蟹自己的呲沫声暴露了它的行踪,循声而抓,大部分还是成了听蟹人的战利品。当然有时听蟹的人沉不住气,过早惊动了螃蟹,它的听觉也是很灵敏的,闻声而逃之夭夭了,螃蟹逃起来也是很快的哟!  

有时候虽然没有水流,可照样有螃蟹可听,那些螃蟹呲着沫花、小心翼翼爬过来,可它的眼睛似乎是瞎的,明明听蟹人的灯光照着,可它照常爬过来,自然一个个成了听蟹人的俘虏,我想这大概就是这儿人们把捉蟹叫做听蟹的吧!有一次我就是这样抓了好几斤螃蟹。抓回来的螃蟹用清水一煮,煮熟了的螃蟹红彤彤的,又肥又壮,把个蟹壳顶得老高老高,剥开蟹壳,蟹壳里满是蟹黄,就象煮熟了的鸡蛋黄,这是母蟹。公蟹壳里就没有黄了,但却也肥得起了油。吃在嘴里的味真是那个鲜和美唷!那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啊!如今即使偶尔吃到螃蟹,虽然作料很多,可就是吃不到那个味了,虽然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可已经不干净了,自然再也不可能生长出那种螃蟹了。现在吃的螃蟹都是人工养殖,用饲料喂大,如今的特色时代,谁又知道饲料里有点什么东西?再说如今的价格,我们百姓也是难以接受了。  

那时候抓到的螃蟹,大部分都是抓螃蟹的自己吃了,很少有人拿出去卖,因为那时的螃蟹并不是稀罕物,是农民餐桌上的一道寻常菜。要是那捞鱼摸蟹的好手,出去个把小时,鱼呀、蟹呀、虾就全有了。本来民沟的作用是排灌,干旱时,从匡河把水抽到民沟就可抗旱,大雨时水很快就可以从民沟到匡河、再到大河,就避免了涝。  

可如今呢,大家把各种垃圾都扔到横河、民沟里,河越来越浅,河面越来越窄,水早就干了。即使有水,那也是黑乎乎的臭水,哪来的鱼、虾、蟹呢?干旱时想抽水进民沟也进不了,大暴雨一下田里就涝了,水迟迟排不出去。分田到户三十几年来,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极大的恶化,听蟹好像已经成为遥远的童话,这个童话还能回来吗?  

   

   

            2011年7月19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