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十六部委的联合通知,效果堪忧

火烧 2007-04-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探讨十六部委联合通知对海归人才的政策效果,指出当前政策难以达到预期,引用钱学森、胡适等案例,反映海归人才回国后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落差。

十六部委的联合通知,效果堪忧

作者:安庆仁


看见“高层海归”这四个字,人们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这些耀眼的人物。他们不但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觉悟,也象征着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当年有了跟他们一样的高层海归,才有了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因为是他们这些矢志报国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创业,改写了共和国一穷二白的历史。但让人非常遗憾,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任何人足以担当起当老一代海归们曾经肩负的重任。无论是从学识上,还是思想境界上,纵然是时下里被人捧上了天的知识精英,和这些光芒四射的巨星们相比,也不过就是旋生旋灭的流萤。

日前,人事部、教育部等十六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报酬、申报项目、职称和职业资格评定、知识产权保护、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入出境和居留便利等方面做出相关规定。应该说这个《意见》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为了给国家招徕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在生活上尽量多的为他们提供方便是完全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和他们将来给社会、给国家、给人民作出的贡献相比,这点优待实在是微不足道。对于这个特殊政策,没有人会糊涂到说三道四的地步。但有一个疑问却存在着,既这个《意见》在客观上会不会有效果?则有探讨余地。

遥想胡适当年,蒋介石给他的待遇不可谓不优厚,别墅、名车、成堆的光洋,甚至还提名他竞选副总统。但胡适最终还是走了。胡适的归去来兮颇发人深省。

余秋雨《酒公墓》中的张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揭示了海归的悲剧。张先生是美国留学生,学的是逻辑学。在当年来看,张先生绝对算得上高层海归了,然而,历经两个社会,张先生都不为之所用,最后只能靠给人代写书信寻求寄托。余秋雨交待说,张先生是世家子弟,家里颇有积蓄,他回国绝不是为了赚钱,他的全部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符合逻辑规律。但最终他的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他没能改造国人,反而让国人把他改造了,他变得逻辑混乱、思维不清,终日用酒精麻醉自己。于是便有了余秋雨眼中的酒公和酒公墓。

钱学森的例子同样说明问题。46年蒋介石开天价请钱学森回国,并许以高官。钱学森丝毫不为所动。但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俨然绝然的返回祖国。和旧中国给他的待遇相比,百废待兴的共和国给予他的回报简直就是寒酸,但钱学森丝毫不计较这些物质上的得失,以忘我的精神投身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

从钱学森身上,我们看见了这样一个真理,社会清明,尖端人才不请自回。他们根本不计较物质上的得失,他们只在意自己的才干是不是能够得到充分地施展。反之,纵便是高官厚禄、挥金如土也不能打动他们的心。因为他们要的是成就、是执前端科学的牛耳、是同行瞩目甚至有点妒忌的眼神。和钱学森等老一代海归比起来,现在的所谓知识精英们真应该集体脸红一下才对。

笔者有一个高中同学,是德国一家大企业的研发总管,2000年受回国热的影响也回来了,但只在国内待了不到两年,便又回德国去了。他的话很让人回味。他说,如果是为了赚钱,我根本不会回来,不要说德国公司给我的股份,就是德国公司每年付给我的薪水,在国内干上二十年也赚不来。他说他非常不习惯国人的作风,吃吃喝喝、迎来送往,作学术的沽名钓誉不务正业、做生意的不走正道见利忘义,做官的欺下谄上徇私舞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被浪费掉了。尤其是对于国内的“三公”问题,他简直觉得不能容忍,但又无能为力,所以眼不见为净,一走了之。他临走时后悲哀的说,不是我不爱国,是我不想给别人做嫁衣裳。他说再过十到十五年中国会好的,等那会儿他一定回来无私奉献。

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另一个问题同样存在,就在我们急切的去国外招揽人才的同时,国内的人才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比如像“熊猫烧香”的制造者李俊,谁曾在意过他的存在,他主动上门去推销自己,竟被人轰出门外。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顶尖人才,最后被生计逼得走向了社会的反面。能不让人唏嘘么。而像李俊这样的人才,在中国何止十个八个,其实数都数不过来。据国家专利局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每年的专利发明呈几何级数递增,但另一份数据又显示,少有国内企业留意这些发明专利,他们宁肯花高价去购买国外技术,也不愿意低价购买自己人的发明。目睹国内众多专利发明人的坎坷经历,惨不忍睹。如果不是依托院校和企业搞专利发明,在中国搞专利发明几乎就是找死。而企业和院校的研究所,都成了论文工厂,能搞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的寥寥可数。因为他们的思维早已经被官本位的社会体制牢牢的束缚住了,他们绝对写不出“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诗句。他们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为了赚钱和仕途上的飞黄腾达。

“能人都在民间”,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真应该认真地反思了。不要以为“能人都在民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它更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缺乏活力和张力,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材。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直到今天,还依然不能放弃“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逻辑的直接原因。但愿我们能够接受张酒公的观点,从此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在招揽海外游子的同时,也能睁开慧眼打量身边,不要等人家出了国再去高价引进,就在国内来一个“出口转内销”算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