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倒闭与……
企业倒闭与……
纵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那些企业,不是红火,也可略有赢利,呈现出了一片井然有序的生产形势。但后来这些企业便陆续倒闭,仔细想来这些企业倒闭可能有多种原因,最流行的说法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企业的不适应,必然会淘汰一批。但也许有些原因却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可能是政策和人为的。
我记得我们小镇一个镇办企业是这样垮掉的。我父亲原在镇渔具厂当厂长,由一些镇上非正劳动力(多为家庭主妇)组成的单位,在十多年的努力中,由无到有,并建设了新厂房,该厂职工工资比其他手工业单位的工资不低。因为织渔具,没有多大风险,职工们在家中也可以做事,也能赚钱,职工们为这个前景高兴着、满足着。
那时领导什么都要带头,思想作风都较好,真是为单位,为工作操碎了心。因我父亲身体不好,镇上派了一个年青一点的支部书记来协助。我父亲因为是单位的头,不敢在自家做一点事,也曾受过我母亲的责怪。我错误的认为那个政策会一成不变,人的德性也会一直如此,因此力劝父亲退休,但镇上领导不肯,我还为父亲写过一份感人的报告。但也直到镇上的书记要调走时,才让我父亲退休。我父亲退休时还不到59岁,工资比我高了十多元,我当时只有三十多元钱一月,父亲退休了还能拿近五十元。本想我家在生活上是不成问题了,因此想悠然地过着日子。
该厂结果由镇企业办安排了一个主任的亲戚,她是乡下的,来搞承包生产的。那时没有承包金,如果赚多了,就会对其奖励;如果亏了,就会免职。因为她是企业办主任的亲戚,加上是她承包,因此她有绝对的权力,那个年青的支书不敢有什么作为了。不久,厂里的积累就用空了,镇上说要扩厂,于是又贷款搞建设。最后亏得资不抵债,镇上将这个女厂长调走,又换了一个新的厂长。
这个新厂长也很聪明,照着前面的路走,交好了镇企业办和主要领导,不到一年时间,也将厂子里一点财产血洗一空,连一吨多煤炭也公费运到家中。如果说前面还有一点不太值钱的货,那这一届除正式产品外,就连灰尘也没有了。不过领导不放弃,又安排了一个专门来了难的人当厂长。
到此时,厂子里人员工资发不下了,但厂长仍能拿产品作人情,那么有一点便利的,也就先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如果要追问,那就是抵工资吧!这样理由也很足。一个厂子就这样垮了,还欠银行贷款60多万,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要追究责任,也不好追究谁了,事情隔了几届,你还找前面的麻烦吗?不行!那么找后面的吗?没有理由!只能不了了之。
1985年,我调到了县教育局搞职工教育,接触的是企业和部门。刚开始时,企业生产多红火呀,我们去工作,企业总是热情有加,客气不已。不久,便有了新精神,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刚开始,那些厂长经理还有点不敢独断专行,后来开会进一步落实上级精神,单位的书记只做协调工作,工会主席维护职工权益。
也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后来听说厂长睡洋妞的有了,厂长外出花费大量资金的有了,进设备质量不好而损失上几十万或上百万的有了,职工待遇得不到落实而厂长潇洒的有了。最后就是说国际形势不好,企业形势不景气的有了,种种理由说企业垮了,怪不得人为因素,那是因为大气候不行,这是我们脑海中的总印象。
这时我们看到的企业总是以不景气而作为口头禅,工人工资发不出,开工也不正常,总是说领导为了去讨钱发工资很难。尽管企业形势如此,但人们还是乐意去找上级领导,想当企业的头,因为这时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的现象。不管单位多穷,但这个当头的绝对不会亏待的,总是口袋满满的。因此人们很是乐意去当这个头,这不但是待遇丰厚,而且检察和纪检部门,以及其他一些职能部门,从不上这些要倒闭的企业的门,乐得自己的权力发挥淋漓尽致的作用。
为了超常规安排自己的人员去当企业领导,让自己也有一点便利,那就以“贤者上,庸者下”的口号作为幌子,说企业要聘请能人,可以破格将亲信安排好。上级领导也多,竞争也激烈,因此又一批批人员品味着厂长经理的味道,又一批批企业倒闭了。品尝过厂长经理的人,或获得过好岗位的人,他们不但获得了经验,获得了便利,获得了无形资产,更为自己后来的发展寻找了一条条成功的路,他们借鸡生蛋,发展了自己的产业,因此个体企业产生了。
就这样,国有企业垮了,集体企业垮了,但一批曾当过厂长和销售人员的人发财了,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那些默默做事的工人受苦了。
尤其是那些四十多岁的工人,他们再去谋生困难重重,因此只能去卖苦力,真是几多艰辛几多酸楚呀!不过我们可以放弃这些小方面,要知道这个不合理的现实是成功的实在,成就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说法,至于大多数下岗工人的这些说不出的苦算什么呢?
这不知是政策作弄人,还是命运作弄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