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类的历史(2)
文章围绕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展开,包括生活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家庭关系及社会与自然关系,强调人类历史与工业交换的紧密联系,揭示物质生产对人类社会的根本作用。
认识人类的历史(2)
——人类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
——人类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
人类自诞生以来有几十万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首先要弄清,哪些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繁衍后代的永远不变的活动。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这些活动之外的活动不仅是多余的,甚至是伤害人类生存的有害的活动。
第一,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这种活动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
第二,因为人们开始用双手满足自己的吃喝穿住,后来人们就利用大自然恩赐给人们的树枝、石头等来实现这种满足需要的活动。随着人脑的发达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这就是生产工具的制造,或者说,引起了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需要。这种活动就是生产资料的生产。
第三,因为人类必须繁衍。所以每日都要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也要生产另外一些人。这就是夫妻之间的活动,这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家庭。
第四,这样,人类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就表现为双重的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所谓自然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也就是劳动,就是生产。所谓社会关系,就是许多个人的合作,人们合作起来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著名的“生产力”。可见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的活动能力,就是人们合作的集体力,就是人们使用工具的能力。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地变革,人们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减轻人的体力,越来越灵巧轻便,生产的效率越来越高,满足人的生活资料的品种越来越多样化。因此,人类始终必须把“人类历史”同工业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人类历史一开始就表明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用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这里特别注意!人类历史完全不需要似乎还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语存在。这些囈语还包括,把产品变成商品,把产品交换变成商品交换,把劳动变成异化劳动,把生产变成赚钱的手段,把人变成异化的人,等等等等。
当我们知道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四个的方面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人也具有“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任何其它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会中。这里开始的意识是纯粹畜群的意识。
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前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这种畜群的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分工起初只是性交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像:它是同对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这里很清楚地看出!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和现存的关系发生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述的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不同的人来分担这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异化劳动即不劳动的人专事享受,劳动的人则专事劳动就这样在分工中产生了。因此,要消灭异化劳动,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分工。
劳动者2009.8.18。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