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把哲学变成现实(7)

火烧 2009-06-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探讨中国5000年历史中的阶级斗争经验,强调劳动者要掌握命运,以历史经验为行动指南,改变社会存在与客观世界,体现哲学实践与社会发展逻辑。

把哲学变成现实(7)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历史要求回答这个问题。  

5000年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阶级斗争的社会。斗争的目的就是劳动者阶级要像人一样生活。  

在奴隶社会里,劳动者阶级作为奴隶,忍受不了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和奴隶主进行了阶级斗争,最后推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翻了奴隶社会。  

在封建社会里,劳动者阶级作为农奴,忍受不了封建贵族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和封建贵族进行了阶级斗争,最后推翻了封建贵族,推翻了封建社会。  

由此可见5000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民来说,似乎是漫长的历史,但是从人类社会来看,在几十万年的人类历史中,这段历史是不到一秒钟的历史。在这不到一秒钟的历史中,中国劳动者阶级获得的宝贵经验是:要像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团结起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经验很简单,但是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就表现在,这个经验已经成了中国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的旗帜!已经成了中国劳动者阶级的自己解放自己的理论!已经成了中国劳动者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劳动者阶级的这个认识,主要是从5000年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从自己的前赴后继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中体会出来的。由此可见,中国劳动者阶级要像人一样生活,要彻底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把5000年以来的斗争经验作为自己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中国历史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正是这个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存在,改变着中国的客观世界。  

列宁说:“在世界经济中,每一个生产者都意识到自己给生产技术带来了某种变化,每一个所有者都意识到他在用一些产品交换另一些产品,但是这些生产者和所有者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是在改变社会存在。在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中,即使有七十个马克思也不能够把握住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的总和,至多是发现这些变化的规律,在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指出这些变化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的逻辑。所谓客观的,并不是指有意识的生物的社会(即人的社会)能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生物的存在而存在和发展,而是指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你们过日子、经营实业、生儿育女、生产物品、交换产品等等,这些事实形成事件的客观必然的链条、发展的链条,这个链条不依赖于你们的社会意识,永远也不会为社会意识所完全把握。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把握经济进化(社会存在的进化)这个客观逻辑的一切主要之点,以便使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阶级意识尽可能清楚地、明确地、批判地与它相适应。”《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p325-326页。由此可见,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他处在什么地位,不管他做什么工作,不管他的生产目的是什么,不管他的生活目的是什么。他所作的一切,就是在改变社会存在,改变客观世界,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他是实实在在地这样作了。这就是每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但是在5000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劳动者阶级始终是处在被统治者的地位,处在被压迫者的地位,处在被剥削者的地位。他们就是在这种非人的状态下,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这种非人的状态必须改变,一定要改变!一定要把我们的祖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作为中国劳动者阶级的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承担了改变中国社会存在,改变客观世界,改变中国劳动者的命运的历史重担。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南,从本质上说,就是5000年中国劳动者的阶级斗争的经验,就是中国劳动者阶级要像人一样生活而多次举行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的经验。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内因。这个内因在改变中国社会存在中起这主要的作用。不可否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中国革命的外部因素。这就像鸡蛋孵小鸡一样,蛋黄和蛋清就像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温度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历史经验是内因,马克思理论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只有把外因和内因结合起来才能够孵出小鸡。可见只有把马克思理论和中国的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理论到底是什么?就是全世界劳动者阶级阶级斗争的经验的总结,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客观世界中历史行动的总结。这个总结就是阶级社会中阶级压迫的现实情况、社会存在、客观世界、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模写、映像、照相等的表述、阐明,由此揭示的规律、法则、理论等等。由此可见,所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把培根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仅仅是因为他总结出来的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他的脑子里想象出来的,也就是说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正像牛顿的力学理论是从物体的运动中发现出来的,对物体的运动有指导性的作用一样,马克思的理论是从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发现出来,因此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就有指导性作用。使用牛顿的力学理论,必须要寻找、承认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条件。同样道理,要使用马克思的理论也必须寻找、承认所要研究的社会中的条件。这种寻找必须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必须是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而不是从人的脑子里寻找。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一切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总是不尊重客观事实,不承认客观现实,而是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结果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一切被统治阶级,因为他们总是和现实打交道,总是和事实打交道,所以他们自然要尊重现实,尊重事实,这样他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事实,认识现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作用仅仅是帮助劳动者阶级提高认识现实、认识事实、认识劳动者解放自己的道路的方法而已。这个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人们认识周围事物的常用的方法,是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用的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之所以被认为是神秘的,第一,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把这个方法庸俗化,抽象化变成了经院哲学。第二,这个方法是和各种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使用了各种抽象的名词表示事物的概念和运动方式(例如,物质,范畴,规律等)。这样广大劳动者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第三,经济学家们为了坚持所谓的政治经济学,歪曲了马克思《资本论》中许多简单的,表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客观世界的本质的表述,使广大劳动者阶级得不到《资本论》的基本的东西,基本的概念(例如工人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力,例如,资本是用钱赚钱的活动等等)。这样就把马克思的理论神秘化了。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重要的任务就是,拿起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工具,从我们的现实出发,从我们的社会存在出发,从我们改革开放的事实出发。认识我们的客观现实,改造我们的客观现实。  

我们的目的就是:学习我们的老祖宗斗争的经验,借用马克思的理论,认识我们的世界改造我们的世界。  

劳动者  

2009.6.10.   

网民同志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水平,我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摘抄了有关认识论的部分内容。本不该发表。但是我考虑到既然网民们在网上发表了不少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文章。所以为了探讨,我就把它贡献出来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由于我的水平有限,也没有时间,所以错误缺点肯定不少。我期望同志们以原著为准。我的摘抄仅作为参考。  

谢谢同志们!  

劳动者  

2009.6.10.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摘抄  

绪论部分  

唯心主义者贝克来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们看到一定颜色、滋味、气味,形状、硬度结合在一起,就承认这是一个单个的物,并用苹果这个词标志它。因此客体不是存在于心外,而是感觉的组合。物质是不存在的实质,是无。感性客体有二重存在:一个是心内的存在,一个是心外的存在。未被感知的物的存在,不仅是无神论和宿命论的支柱,而且是偶像崇拜的原则。抽调物质存在论,无神论就要倒塌。物质只要逐出自然界就会带走怀疑论,带走无数的争论。(思维经济原则)。物质使人类白费了那么多的劳动,我还是认为我的论据是有充分的说服力的。我的哲学没有使我失去自然界中任何一物,自然界依然存在着,实物和幻想的区别也依然存在着,不过两者同样地存在于意识中。我用眼看到的和用手触摸到的那些物是存在的,我否定叫做物质或有形实体的东西,否定它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损害。无神论者确实需要这个幽灵作为他们不信神的根据。只要对于不存在的,甚至在想象中也不存在的东西说得上消灭的话,我就承认我消灭了物质实体。(自然实在论)。外部世界,自然界是神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感觉组合,不要在人之外,在意识之外探寻感觉的基础,这样我就在唯心论范围内承认全部自然科学,承认它的结论的全部意义和可靠性。列宁说,这就是贝克莱的思想,他正确地表达了唯心论哲学的本质,及社会意义。费雷塞说贝克莱的理论是普遍自然符号论。观念(同物一样的)的联系,不是表示因果关系,它只是表示符号和符号标志的物的关系,通晓这种关系的不是人,而是神。在因果问题上,一个是以有形的原因说明物,另一个是把原因归结为神用来使我们通晓事物的符号。不同的人同时看到了一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是实在的(实在论)。弗雷泽评论说,在唯物论看来感性现象是由物质实体唤起的,在唯心论看来感性现象是由理性唤起的,在实证论看来感性起源是绝对不知道的,我们只能把它们用归纳法把它们当作事实概括起来。  

   康德和休谟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可知论者。休谟《人类理性研究》中说,最肤浅的哲学说,除映像或知觉之外,任何东西都不能呈现于我们的心中;感官只不过是这些映像所由输入的入口,它们不能在心和客体之间建立任何直接的关系。当我说这张桌子的时候所指的那些东西,不外是我们的知觉,这些知觉是由看不见的无人知道的精神作用唤起的,这种无人知道的精神是由经验解决的。休谟既不用外部世界来说明知觉,也不用神或未知的精神来说明。这就是休谟的怀疑论。  

   狄德罗。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  

   第一章  

   1,感觉和感觉的复合。  

   马赫说,科学的任务:一,研究表现之间的联系(心理学)。二,揭示感觉之间的联系(物理学)。三,阐明感觉和表象之间的联系(心理物理学)。感觉不是物的符号,物是具有感觉的思想的符号。世界的要素不是物体,而是颜色,声音等感觉的东西,因此,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恩格斯认为,物及其在思想上的模写或反映,这些思想上的模写无非就是由感觉产生的。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存在的形式。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反杜林论》。感觉复合说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结果会导致: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我的表象而已。从这个前提出发,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就是唯我论。  

   阿芬那留斯说,我们应该把存在的东西设想为感觉,在它的基础上没有感觉以外的任何东西。  

波格丹诺夫说,从古代到现在,技术心理学一直把意识的事实分为三类:感觉和表象的领域、情感的领域以及冲动的领域。  

列宁说,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这种转化每个人都能看到千百次,而且的确到处都可以看到。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就在于:它把感觉不是看做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做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不是看做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像,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阿芬那留斯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知道我们每分钟所看到的感觉和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之间的联系的一切条件,因此我们承认只有感觉才是存在着的,这就是诡辩。  

2,世界要素的发现。  

马赫的世界要素的发现就在于:一,宣称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感觉;二,把感觉叫做要素;三,要素分为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后者依赖于人的神经并且依赖于整个人类的集体,而前者不依赖于它们;四,宣称物理要素的联系和心理要素的联系不是彼此单独地存在着的,而是一起存在着的;五,只能暂时撇开这种和那种联系;六,宣称新理论是没有片面性的。这里把彼此相反的观点杂乱地混合在一起。  

列宁说,唯物主义,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眼网膜等等,即依赖于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感觉。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列宁说,许多唯心主义者和一切不可知论者都辱骂唯物主义者是形而上学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承认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就是超越经验的范围。  

马赫认为,思想、观念是感觉的痕迹,客观事实是感觉的复合。这样说来,感觉的痕迹离开感觉的复合的偏差是不能消除的。  

3,原则同格和素朴实在论。  

阿芬那留斯学说的本质,就是关于我们的自我和环境的不可分割的同格(即互相关联)的原理。他说,用哲学的话来讲,可以说是“自我和非我”。前者和后者,我们的自我和环境总是被我们一起发现的。对现存的东西(或我们看到的东西)的人和完全的描述,不能只包括“环境”而没有某个自我,这个环境就是这个自我的环境,至少不能没有哪个描述我们所见到的东西或现存的东西的自我。这里的自我叫做同格的中心项,环境叫做同格的对立项。  

费希特评论说,它把自我和环境、意识和物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了,他用人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围这种说法把问题解决了。这其实是重复贝克莱的论据:我感觉的只是我自己的感觉,我没有权力假定在我的感觉之外有自在客体。世界是我的感觉;非我是由我们的自我规定(创造、产生)的;物和意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我们的自我和环境的不可分割的同格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原则同格——所有这一切都是同一个论点,都是同样的破烂货色。  

列宁说,任何正常人的素朴实在论都承认物、环境、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自我和任何人而存在着。正是这个经验使我们相信: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是其他的人,而不是我的高、低、黄、硬等等感觉的单纯复合。正是这个经验使我们深信: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影响;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这种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  

斯密斯说,经验这个词,有时候指经验着的人,有时候指被经验的东西,当经验主义者说到自我的时候,强调的是后一个含意。经验这个术语的两种含义实际上是和他的绝对考察和相对考察的重要划分一致的。  

列宁说,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和人以外的地球、自然界、物理世界的存在是相容的,它只是把自然界看成了绝对观念的“异在”。  

4,在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是否存在。  

列宁说,自然科学肯定地认为:在地球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和任何生物的状态下,地球就存在了;有机物只是后来的现象,是长期发展的结果。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意识、感觉是高度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自然科学自发地主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阿芬那留斯认为,物不能离开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我们总是把自己设想成力图认识这个物的理性。如果在地球初期我们设想自己存在着,那么我们的在场是想象的,而地球在人类出现以前的存在却是真实的。人实际上不能成为地球白热状态的观察者,因而设想人在那时候就在场就是蒙昧主义。   

费尔巴哈认为,使唯心主义破产的正是自然界。自然科学,至少在它当前(地球初期)的情况下必然把我们引导这样一个时代,当时还没有人类生存的条件,当时自然界及地球还不是人的眼睛和意识的对象,因而当时自然界是一个绝对非人的存在物。唯心主义可以这样反驳说:这个自然界是你设想的自然界。不错,可是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这个自然界在某一时期实际上没有存在过,这正如不能因为苏格拉迪和柏拉图现在对我们来说并不存在,而我只是想到他们,于是就得出结论说,苏格拉迪和柏拉图在当时实际上没有在我之外存在过。  

5,人是否用头脑思维。  

阿芬那留斯的嵌入说的本质是: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只是物理的实体,我们只能凭假说推断别人的体验,即别人的心理。由于别人的体验是在它的肉体之内,是被置入(嵌入)他的肌体内,这种假说就复杂化了。嵌入说是对精神肉体二元论的一个说明。  

列宁说,自然科学坚决地主张:思想是头脑的机能;感觉及外部世界的映像是存在于我们之内的,是由物对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引起的。对精神二元论的唯物主义的排除(这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就是主张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对精神二元论的唯心主义的排除(这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就是主张精神不是肉体的机能,因而精神是第一性的,环境和自我只是处在同一些要素复合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  

6,关于马赫和阿芬留斯的唯我论。  

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我们的感觉,这就是它的基本前提。这种哲学的荒谬就在于:它导致唯我论,认为只有一个高谈哲理的个人才是存在的。  

毕尔生的观点是:除了感性知觉以外,我们不能直接知道其他任何东西,因此我们通常当作客观对象或外部对象来谈论的物,只不过是感性知觉群。  

第二章  

1,“自在之物”或切尔诺夫对恩格斯的驳斥  

恩格斯对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进行了批判:“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驳斥得最彻底的就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现象,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把他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当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制造出来时,“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我们现在不是从地里种的悉草根中,而是用便宜得多、简单的多的方法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了”。  

马赫对恩格斯的批判进行了歪曲。第一,说恩格斯“提炼出对自在之物的驳斥”,这是不对的。恩格斯是对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的批判。第二,如果康德的定理说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那么,逆定理就是不可认识的东西是自在之物。切尔诺夫先生用未被认识的代替了不可认识的,这是错误的。  

列宁说,康德和休谟在自在之物上有什么共同点呢?他们都把“现象”和显现者、感觉和被感觉者、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根本分开。  

列宁说,恩格斯反驳的实质是什么呢?昨天我们不知道煤焦油有茜素,今天我们知道了。试问,昨天煤焦油里有没有茜素呢?当然有。对这点表示任何怀疑,就是嘲弄现代自然科学。如果是这样,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  

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因为,茜素昨天就存在于煤焦油中,这是无可怀疑的;同样,我们昨天关于这个存在还一无所知,我们还没有从这种茜素方面得到任何感觉,这也是无可怀疑的。  

  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绝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所谓二者之间有着特殊界限,所谓自在之物在现象的彼岸(康德),或者说可以而且应该用一种哲学障蔽把我们同关于某些部分尚未被认识的但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世界的问题隔离开来(休谟),——所有这些哲学的臆说都是废话、怪论、狡辩、捏造。  

三,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  

只要你们抱着人的认识是由不知发展起来的这一观点,你们就会看到:千百万个类似在煤焦油中发现茜素那样简单的例子,千百万次从科学史和技术史中以及从我们大家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得来的观察,都在向人们表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都在表明,当我们的感官受到来自外部的某些对象的刺激时,“现象”就产生,当某种障碍物使得我们所明明知道的是存在着的对象不可能对我们的感官发生作用时,“现象”就消失。由此可以得出唯一的和不可避免的结论: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做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性的真理性,这完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力量、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2,论“超越”,或巴扎罗夫对恩格斯的学说的修改。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关于不可知论者说:“我们不可知论者统一,我们的全部知识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与我们的报告为基础的。”“可是,他(不可知论者)补充道: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感官给与我们的,是他们所感知的物的正确的模写呢?接着他们又告诉我们:当他讲到物或物的特性时,他实际上所指的并不是这些她根本不能确实知道的物或物的特性本身,而只是这些物或物的特性对他们的感官所产生的印象。”列宁说,在这里恩格斯把那两条哲学路线对立起来了呢?一条是:感觉给我们提供物的正确模写,我们知道这些物本身,外部世界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这就是不可知论者所不同意的唯物主义。而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它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关于这些物本身(自在之物)我们是根本不能确实知道的,这就是不可知论者十分肯定的声明。这就是说,在恩格斯所谈到的那个争论中,唯物主义者肯定自在之物是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而不可知论者却不容许自在之物的思想,宣称我们根本不能确实知道自在之物。  

对于不可知论恩格斯说“不用说,这种论点显然是很难只凭论证去驳倒的。但是人们在开始论证之前,就已经行动了。‘起初是行动’在人类自作聪明地想出这个困难以前很久,人类的行动已经解决了这个困难(要证明布丁,或者说要检验、检查布丁,就要吃一吃)。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某一物的特性来利用它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准确无误地检验我们的感性知觉的真理和谬误了。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利用该物的可能性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而且利用该物的一切尝试也必然会失败。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表象,发现它产生我们所预期的使用效果,那么我们就有了肯定的证据,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样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  

“相反地,如果我们发现我们犯了错误,那么我们多半很快地就能找到错误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我们检验所依据的知觉,或者本身是不完全的和肤浅的,或者是不正确的和其他知觉的结果联系在一起。只要我们好好地发展和利用我们的感官,只要我们把自己的行动限制在正确地取得和利用的知觉所限定的范围之内,我们总会发现,我们行动的成功证明我们的知觉是和知觉到的对象本身相符合的。到目前为止,就我们所知道的来说,还没有一种情况迫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经过科学检验的感性知觉,会在我们的头脑中造成一种在本性上同现实不符合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或者在外部世界和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觉之间,存在着天生的不一致。”   

3,费尔巴哈和约.狄慈根论自在之物。  

马赫主义这似乎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否定自在之物,容许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某种原则的界限。  

费尔巴哈说:“自称为唯心主义的现代的哲学唯灵论,对唯物主义进行了以下的、在它看来是致命的责难:唯物主义是独断主义,也就是说,他从感性世界、即无可争辩的客观真理出发,认为客观真理是自在世界、即离开我们而存在的世界,但实际上世界只是精神的产物。”列宁评论,自在世界是离开我们而存在的世界。这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费尔巴哈看来,“自在之物”是具有实在性的抽象物,即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完全可以认识的、跟现象没有任何原则差别的世界。   

费尔巴哈说,“当然,幻想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因为幻想的力量,和人的其他一切力量一样,就其基础和起源来说,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力量,但人毕竟是跟太阳、月亮和星辰,跟石头、动物和植物,一句话,跟人用自然界这个一般名词所标明的那些存在物有区别的存在物。因而,人关于太阳、月亮、星辰和其他一切自然的表象,虽然也是自然界的产物,然而却是和自然界中的它们的对象有区别的另一种产物。”列宁说,我们表象的对象和我们的表象有区别,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有区别,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正像人自己也只是他的表象所反映的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一样。  

费尔巴哈说“我的味觉神经,正如盐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不能因此就说:盐味本身直接就是盐的客观特性;盐在仅仅作为感觉对象时是怎样的,它自身也就是怎样的;舌头对盐的感觉是我们不通过感觉而设想的盐的特性,…咸味是盐的客观特性的主观表现。”列宁说,感觉是客观地存在于我们之外的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的结果,这就是费尔巴哈的理论。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像。“所以,人像太阳、星辰、植物、动物和石头一样,也是自然物,但他毕竟不同于自然界,因而人的头脑和心之中的自然界不同于人的头脑和心之外的自然界。”“人,根据唯心主义者自己所承认的,是自身中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等同性’这一要求的唯一对象;因为人是这样一种对象,这种对象与自我存在的等同性和统一性是毫无疑义的。可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甚至最亲密的人,难道不是幻想的对象、表象的对象吗?每一个人难道不是按自己的意思、按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另一个人吗?既然人与人之间、思维和思维之间,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那么在非思维的、非人的、跟我们不是等同的自在的存在物与我们所思维、想象和了解的这个存在物之间,该有多么大的差别?”列宁说,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的任何神秘的、古怪的、玄妙的差别,是十足的哲学胡说。事实上,每个人都千百次地看到过“自在之物”向现象、“为我之物”的简单明白的转化。这种转化也就是认识。  

狄慈根说:“我们体验到(知道),任何经验都是那种超出人和经验界限的东西的一部分,对于意识到自己本质的意识来说任何微粒,不论是灰尘、石头或木头的微粒,都是一种不能彻底认识的东西,这就是说,每一个微粒都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穷尽的材料,因而是一种超出经验界限的东西。”  

马赫主义着说,我们不愿意超出经验界限,在我们看来,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狄慈根反驳说:“不健康的神秘主义反科学地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分开。它把显现着的物和自在之物,即把现象和真理变成两个彼此完全地、根本地、原则地、不同的并且不包括在任何一般范畴中的范畴。”  

4,有没有客观真理?  

波格丹诺夫说马克思主义否定任何客观真理。列宁说,在这里是把下面两个问题弄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由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就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  

波格丹诺夫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就是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自然科学关于地球存在于人类之前的论断是真理,对于这一点,自然科学不容许有丝毫的怀疑。这一点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符合的:被反映者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外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自然科学关于地球存在于人类之前的论断,是客观真理。如果真理是马赫主义说的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那么地球存在于任何人类经验之外的论断就不可能是真理了。波格丹诺夫说,“客观性的基础应该是在集体经验的范围内。所说的客观是这样一些材料,它对于我们和别人都具有同样的切身意义,不仅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来毫无矛盾地组织自己的活动,而且我们深信,别人为了不陷于矛盾也应该以它们为根据。物理世界的客观性就在于:它不是对我一个人,而是对所有的人来说是存在的(列宁说不对!它不是依赖于所有人而存在的),并且我深信,它对于所有的人,就相对于我一样,具有同样确定的意义。物理系列的客观性就是它的普遍意义。”列宁说,这是根本错误的唯心主义的定义;物理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类和人类经验而存在的;在不可能有人类经验的任何“社会性”和任何“组织”的时候,物理世界已经存在了。  

列宁说,认识论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第二个前提是客观实在反映在人的感觉中,或者说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从感觉出发,可以遵循着主观主义路线走向唯我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或组合),也可以遵循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感觉是物体、外部世界的映像)。在第一种观点(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看来,客观真理是不会有的。在第二种观点(唯物主义)看来,对客观真理的承认是最要紧的。  

列宁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比它的显现更丰富、更生动、更多样化,因为科学每向前发展一步,就会发现它的新的方面。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唯一的和最终的客观实在的影响,所谓最终的,并不是说客观实在已经被彻底认识了,而是说除了它,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别的客观实在。这种观点不仅坚决地堵塞了通向一切信仰主义的大门,而且也堵塞了通向教授的经院哲学的大门。这种经院哲学不是把客观实在看作我们感觉的泉源,而是用成套臆造的字眼来“推演出”可观的这一概念,认为客观的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等等。  

列宁说,如果你们认为人感觉到了客观实在,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关于这种客观实在的哲学概念,而这个概念很早以前就制定出来了,它就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和论波格丹诺夫所发现的恩格斯的折衷主义。  

波格丹诺夫说恩格斯否定绝对真理,反驳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这个绝对真理。列宁说,如果你不能断定“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或是不确切的,那么你就得承认它是真理。如果你不能断定它在将来会被推翻,那么你就得承认这个真理是永恒的。  

恩格斯说:“我们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如果能,那么是那些产物能这样?…思维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绝对真理的认识和至上的思维]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在这里,我们又遇到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我们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有时在完全有限度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至少对我们说来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他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他的个别实现和某一时期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永恒真理的情况也是完全一样。”  

恩格斯说,“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即使是杜林先生,只要他稍微知道一点正是说明一切两极对立的不充分性的辩证法的初步知识、辩证法的基本前提,它也会知道这一点的。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因而对精确的科学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作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想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就是说,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狄慈根说:“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嗅到、触到绝对真理,无疑地也可以认识绝对真理,但他不全部进入认识中。不言而喻,图画不包括对象的全部,画家落后于他的模特儿。图画怎么能够和他的模特儿一致呢?只是近似的一致。我们只能相对地认识自然界和它的各个部分;因为每一个部分,虽然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相对的部分,然而却具有绝对物的本性,具有认识所不可穷尽的自在的自然整体的本性。我们究竟怎样知道在自然现象背后,在相对真理背后,存在着不完全显露在人面前的普遍的、无限的、绝对的自然呢?这种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实践中从经验中得来的。”  

列宁说,从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线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图画的轮廓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而这幅图画描绘客观地存在着的模特儿,这是无条件的。在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我们什么时候和在什么条件下进到发现煤焦油中的茜素或发现原子中的电子,这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然而,每一个这样的发现都意味着绝对客观的认识前进一步,这是无条件的。一句话,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  

列宁说,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意义、否定、怀疑论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6,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  

马克思在早年已经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恩格斯在反驳不可知论者说:“我们行动的成功证明我们的知觉是和知觉到的物的对象[客观] 本性相符合的。”费尔巴哈说,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并解决客观性和主观性的问题、世界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问题。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如果我们的实践所证实的是唯一的、最终的、客观的真理,那么,因此就得承认: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的道路是走向真理的唯一的道路。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第三章  

1,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经验?  

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经常拿第一个问题问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者经常拿第二个问题问唯心主义者。  

阿芬留斯说,物理的东西或物质是绝对者和形而上学。马赫说,物质只是要素(感觉)的一定的有规律的联系。穆勒说,物质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所有这些都是在思维对存在、感觉对物理的东西的关系这个认识论的老问题上兜圈子。唯物论说,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等等。  

关于经验,阿芬留斯说,我们环境的任何构成部分和个人处在这一关系中,如果前者呈现,那么后者就申述自己的经验,说某种东西是我从经验中产生的,是依赖于经验的。列宁说,这样经验还是由自我和环境这两个概念来确定的。费希特说,人除了经验以外什么也没有;人所要获得的一切,只有通过经验才能获得。列宁说,这是一位狂热的纯粹经验哲学家。  

2,普列汉诺夫对“经验”概念的错误解释  

普列汉诺夫说“一位德国著作家说,在经验批判主义者看来,经验只是研究的对象,决不是认识的手段。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把经验批判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就没有意义了,关于经验批判主义负有代替唯物主义的使命的议论就是十分空洞无谓的了”列宁说,这全是糊涂思想。   

列宁说,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同样可以隐藏休谟主义路线和康德主义路线,但是不论对经验所下的定义如何,研究的对象也好,认识的手段也好,都没有解决这方面的任何问题。经验是研究不依赖于认识而存在的认识对象,这种定义就是唯物主义的定义。  

3,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和必然性  

费尔巴哈说,“自然界只有通过自然界本身才能理解;自然界的必然性不是人类的或逻辑的必然性,也不是形而上学的或数学的必然性;自然界是唯一的这样一种存在物,对于它是不能够用任何人类尺度的,虽然为了使自然界能够为我们理解,我们也拿自然现象同类似的人类现象相比,把人类的用语和概念(如秩序、目的、规律等)用于自然界,而且按照我们语言的性质也必须把这些用语用于自然界。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我想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秩序,比方说,秋去可以夏来,春去可以冬来,冬去可以秋来呢?是不是我想说,自然界中没有目的,比方说,肺和空气之间,光和眼睛之间,声音和耳朵之间没有任何适应呢?是不是我想说,自然界中没有规律,比方说,地球时而按椭圆形轨道运转,时而按圆形运转,时而一年环绕太阳一周,时而一刻钟绕太阳一周呢?这是多么的荒谬啊!我在这段话里究竟想说什么呢?无非是把属于自然界的东西同属于人的东西区别开来;在这段话里没有说自然界中任何真实的东西都跟秩序、目的、规律这些词和概念不相符合,这段话只是否认思想和存在是等同的,否认秩序等等之存在于自然界就像存在于人的头脑或感觉中一样。秩序、目的、规律不外是一些词,人用这些词把自然界的事情翻译成自己的语言,以便了解自然界的事物;这些词不是没有意义的,不是没有客观内容的;但是,终究必须把原文和译文区别开来。人理解秩序、目的、规律这些词是有些随意的。  

“有神论根据自然界的秩序、合目的性、规律性的偶然性公然断定它们是任意产生的,断定有一个和自然界不同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把秩序、合目的性、规律性加到本身就是混乱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自然界身上去。有神论者的理性把自然界分成两个存在物,一个是物质的,另一个是形式的或精神的。”列宁说,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承认被人类的秩序、规律等等观念仅仅近似正确地反映着客观因果性。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同他承认我们意识所反映的外部世界、对象、物体、物的客观形式分不开的。费尔巴哈的观点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而所有其他的观点,说得更确切些,在因果性问题上的另外一条哲学路线,即否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因果性、必然性的路线,被费尔巴哈公允地列为信仰主义的流派。因为事实上很明显,因果性问题上的主观主义路线,既不从外部客观世界中而从意识、理性、逻辑等等中引出自然界的秩序和必然性的主观主义路线,不仅把人类理性和自然界分割开来,不仅把前者和后这对立起来,并且把自然界作为理性的一部分,而不是把理性看作自然界的一小部分。因果性问题上的主观主义路线就是哲学唯心主义(休谟和康德的因果性理论是它的变种),也就是或多或少减弱了的、冲淡了的信仰主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和这个规律性在人脑中的近似正确地反映,就是唯物主义。  

恩格斯说,“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在应用于一定的场合寨尤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放在特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概念就汇合在一起并交织在普遍相互作用的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原因,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结果,反之亦然。”  

恩格斯说,“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运动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一样)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恩格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因果性、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我们人类用某些概念对这个规律所做的近似的反映具有相对性。  

4,“思维经济原则”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阿芬那留斯说,为了思维经济,宣布只有感觉才是存在的。也是为了思维经济宣布因果性和实体都被废弃了。列宁说,也就是说,感觉成了没有物质的感觉,思想成了没有头脑的思想。这种十足的谬论是企图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  

5,空间和时间  

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及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费尔巴哈说,“空间和时间不是现象的简单形式,而是存在的根本条件。”列宁说,正如物或物体不是简单的现象,不是感觉的复合,而是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客观实在一样,空间和时间也不是现象的简单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观实在形式。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人类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但绝对真理是由这些相对的观念构成的;这些相对的观念在发展中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正如关于物质的构造和运动形式的科学知识的可变性并没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样,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存在。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6,自由和必然  

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认识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我们的观念中而绝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世界。”  

列宁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  

第一,恩格斯在它的论述中一开始就承认自然规律、外部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必然性。第二,恩格斯没有生造自由和必然的定义。恩格斯一方面考察人的认识和意志,另一方面也考察自然界的必然性;他没有提出任何定义,只是说,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意志和意识是第二性的。后者不可避免地、必然地要适应前者。恩格斯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他无需多费唇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第三,恩格斯并不怀疑有盲目的必然性。它承认有尚未被人认识的必然性。每一个人的意识的发展和全人类的集体知识的发展在每一步上都表明:尚未被认识的“自在之物”在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之物”,盲目的、尚未被认识的必然性、“自在的必然性”再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从认识论上说,这两种转化完全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都是唯物主义观,都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规律,并且认为人完全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些规律,但永远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它们。我们不知道气象中的自然界的必然性,我们却知道它是存在的。这种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呢?它同物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并且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这种知识同出一源,就是说,从我们知识的发展中得来的。我们知识的发展千百万次地告诉每一个人,当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的时候,不知就变为知,相反地,当这种作用的可能性消失的时候,知就转化为不知。第四,恩格斯因用了哲学上的“拼命跃进的”方法,就是说,作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跃进。对恩格斯说来,整个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是深入到认识本身之中的,它提供真理的客观标准。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复了千百次)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费希特说,世界是我们的自我所创造的非我。黑格尔说,世界是绝对观念。叔本华说,世界是意志。内再论者雷姆克说,世界是观念和表象。内再论者舒佩说,存在是意识。波格丹诺夫说,物理的东西是心理的东西的代换。只有瞎子才看不出这些不同的说法所包含的相同的唯心主义实质。  

列宁说,说不论思想或物质都是现实的,即存在的,这是对的。但是巴斯橡胶作为值得,这就是向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面迈向了错误的一步。精神和物质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是存在着的。   

在世界经济中,每一个生产者都意识到自己给生产技术带来了某种变化,每一个所有者都意识到它在用一些产品交换另一些产品,但是这些生产者和所有者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是在改变社会存在。在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中,即使有七十个马克思也不能够把握住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的总和,至多是发现这些变化的规律,在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指出这些变化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的逻辑。所谓客观的,并不是指有意识的生物的社会(即人的社会)能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生物的存在而存在和发展,而是指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你们过日子、经营实业、生儿育女、生产物品、交换产品等等,这些事实形成事件的客观必然的链条、发展的链条,这个链条不依赖于你们的社会意识,永远也不会为社会意识所完全把握。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把握经济金华(社会存在的金华)这个客观逻辑的一切主要之点,以便使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阶级意识尽可能清除地、明确地、批判地与它相适应。  

2009.6.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