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武:西安事变中的杨虎城

《西安事变》看了有一阵儿了,在井冈山的时候晚上没事情干也看了。总的来说,大体能反映我朝目前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情节设计和安排也基本上能反映我朝拍摄此类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水平,但是突破不大。
这个片子显然受到了某些历史研究的影响,对蒋委员长的理解,对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的复杂政治形势以及各方的反应,大体上都是跟某些研究大体相符的,属于最前沿的东西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各主角的形象设计,比如毛主席的形象设计,问题很大,整个感觉显得很猥琐,博古、洛甫、叶剑英等共产党主要人员的演员选择问题也比较大,远不如《长征》和《延安颂》那么精细。不过,胡军演的张公子还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能反映张公子的特点:不学无术、轻佻无行、冲动暴躁、一味蛮干。
杨虎城的形象太过正面,也是很大的硬伤,完全不符合杨虎城在当时社会舆论中的形象。当然,从根子上说,还是编剧人员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不够准确,没有充分理解各方的意图和小算盘。
杨虎城原本是冯玉祥部下,但不算嫡系。1924年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临阵倒戈,直系大败。1925年底,冯玉祥又参加反奉战争,最终失败。1926年1月,冯玉祥通电下野,他所属的国民军4月再次发动反奉,失败后退回陕北。刘镇华的镇嵩军攻破潼关,围困西安长达八个月,当时杨虎城就在城内守城,和当时的陕西督军李虎臣合称“二虎守长安”。直到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从陕北南下,先是解了西安之围,随后率军东出,逐鹿中原,先是参加北伐,后来在华北一带翻云覆雨。冯玉祥带走了整个西北军几乎所有的正规军,留下的都是一些保安部队和战斗力比较弱的部队,而且指挥体系比较乱。举个例子来说,冯玉祥走后,留下的政治空白很大,往往一个营长就能控制一个县城。这些营如同后来的八路军一样,先分成若干支队,但支队拉杆子壮大队伍以后,就乱立番号,甚至任命师长、团长一类的军官,一时传为笑谈。他们之间的相互火拼,更是此起彼伏。
冯玉祥率军东出时,杨虎城奉命留守陕西,期间还曾奉命出潼关策应冯玉祥部在河南的作战。应该说,杨虎城还是比较能干的一个人,在任后对西北军进行了整顿,基本上让陕西恢复了秩序,整顿了西北军。但对冯玉祥,他并没有做到始终如一。北伐结束后,军队改编,他所部被改编为第二集团军第21师。1929年,因为分赃不均,蒋冯破裂,杨虎城倒向了蒋介石,使冯玉祥失去了他视为根本的陕西根据地。之后,在蒋介石与唐生智的战争中、蒋介石与冯玉祥的战争中,他都站在蒋介石一边,先后受蒋介石委任为第七军军长、第十七路军总指挥等职。中原大战中,他曾与冯玉祥联络过,但最终还是倒向了蒋介石,并曾受蒋介石之命率军攻击过冯玉祥部。1930年,杨虎城被蒋介石委任为陕西省主席。1932年,又兼任了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但杨虎城部人少枪少,本钱小,所以只能划境自守,没什么对外扩张的野心。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失去根本,成了丧家之犬,部队里“打回老家去”的呼声此起彼伏,但他无能为力,只能受蒋委员长驱驰,在华北参与弹压石友三、韩复榘、阎锡山等。1932年后,委员长的战争重心转向围剿红军,南方由中央军做主力,北方便是张学良率东北军为主力。在围剿鄂豫皖苏区时,应该说,东北军的战绩还可以。这不是因为东北军特别能打仗、战斗力特别强,而是因为东北军当时的装备非常好,可以说是当时全国除了中央军的德械装备之外,装备最好的部队了。因为早在张作霖时期,沈阳就建成了当时全亚洲最大的军工厂,甚至有装配法式战斗机的能力。所以,东北军总体来说武器装备比较好。九·一八之前,相比东北军,日本人的武器领先程度并不大,如果跟东北军真的打起来,日本人并不一定占便宜。但是在占领沈阳以后,日本人利用东北的大量资源和工业设施,通过沈阳兵工厂的生产让倭寇大量更换了武器,才拉开了跟国军的装备差距。
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以后,越过京汉线,向西走,到了汉中。东北军沿路尾追,到了鄂西地区。张国焘曾经设想在汉中建立根据地,但是考虑到东北军与西北军互为犄角,红军处于被夹击的不利态势,而汉中又一贯是陕西的财政重地,西北军肯定会拼命来夺,所以后来就放弃了,四方面军又南下转移到了川西北。徐向前回忆录里讲过,到川北以后,西北军并没有积极进攻红军,而是沿着陕西边境布防,所以红军派人跟杨虎城接触,达成默契,红军不进攻陕西,西北军也不进攻红军,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四方面军后来敢于在川北放手大干,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西北军对红军并没有施加很大的压力,四方面军在川西北逐个击破地方军阀的时候,在北线只用了很少的兵力警戒,而不用担心杨虎城部从背后突然袭击。
东北军到陕西来,对西北军显然是很不利的。西北军名义上是第十七路军,但实际上只有几万人,战斗力也不强,在陕北与红军作战还受了损失。正因为西北军人少装备差,所以东北军完全有能力通过一次突然袭击,完全解决西北军,独霸陕西。即使东北军不会这么干,要在原来由西北军独享的陕西突然容纳二十万东北军,也肯定会使西北军利益受损。这一点电视剧里反映得还是不错的。所以杨虎城当时鼓动张学良抗日,也并不完全是出于民族大义,肯定也有早日把东北军送出陕西去跟日军作战,好让他继续独霸陕西的意图。而当时东北军内部打回老家去的呼声确实很强烈,于是杨虎城利用这一点,积极推动张学良去抗日。因为张学良手下有二十万装备精良的部队,但是其政治水平又很低,所以成了当时包括蒋委员长、共产党、杨虎城和阎锡山拉拢和利用的对象,都想让他去当炮灰。这一点其实也是蒋委员长对张学良比较好的原因,因为蒋委员长很清楚,张公子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且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利用他去对付别人。
因此,杨虎城当时和共产党相互联络,固然也有认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的成分,但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一点,也有与红军相安无事,希望红军不要主动进攻自己的意图。杨虎城的这点小算盘其实也很明显,张学良不难发现。所以,张杨二人之间其实并不完全相互信任。在发动抓蒋当天,张学良突然命令东北军接管西安城防,就最能说明这一点。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张学良知道杨虎城以前曾在蒋介石与唐生智、冯玉祥的战争中帮过蒋介石,怕这时候杨虎城突然背盟,从背后捅他一刀。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参与各方中,杨虎城的心态肯定是最着急的。一旦张学良的东北军与红军联合起来,与中央军打仗,战场肯定要摆在陕西。陕西本来就地瘠民贫,北洋政府时期又迭经大战,战争破坏严重,所以经济情况并不好,经受不起这种摧残。而且,这时候杨虎城和他的部队就要被东北军裹挟起来参加反蒋,而以他的本钱,很可能会成为炮灰。所以,从杨虎城的角度看,西安事变无论如何解决,不管是打仗还是和平解决,他的目标都是不要在陕西境内打仗,让东北军尽快离开陕西。这大概也是他最终决定与张学良一起赴南京的原因。
不过,杨虎城大概没有料到的是,他到南京后,会被蒋介石扣押起来,并送上军事法庭。因为从他的角度而言,他在历史上并没有反对过蒋介石,这次兵变也是由张学良主导和发动的,他最多只是胁从而已,不算主犯,所以,他不但没有危险,反而有可能在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充当调解人的角色。但从蒋介石的角度来说,他对张学良了解颇深,他认为以张学良本人一贯的表现来看,如果没有人教唆,不可能干出如此出格的事情,最终能发展到这一步,显然是因为杨虎城的教唆。而对笃信阳明学的蒋介石来说,教唆犯的罪恶要比实施犯更大。所以,最终杨虎城的下场比张学良更惨。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