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没有看《论持久战》,就没有资格评论《论持久战》

火烧 2011-11-08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指出,未读《论持久战》者无资格评论其内容,强调毛泽东未自诩为持久战发明人,而是论证抗日战争为何为持久战及如何进行。同时驳斥蒋百里、陈诚等人的持久战观点,维护毛泽东的理论贡献。

 

   

一些媒体和专家制造的关于毛泽东的谎言,我已经看到很多了,促使我去学习一些东西,却发现谣言就是谣言而已。

如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为了争权,看了“5.16通知”,才知道不是为了个人权力,而是为了从思想和组织上清除资产阶级复辟势力,30年资产阶级复辟,力量来自共产党的高层,就证明了毛泽东的判断没有错。

比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从毛泽东1958年到1964年之间的著作和谈话,就知道,毛泽东开始时是“大跃进”的促进派,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发明权却不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发现大跃进问题的是毛泽东冷静处理大跃进问题的也是毛泽东,第一个发现人民公社体制问题的也是毛泽东,提出适宜于人民公社发展的基本制度的,也是毛泽东,坚持商品交换,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反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都是毛泽东。党的主席,被逼的以写信的形式,向生产队的干部表达自己的意见,可见,毛泽东是多么努力地要冲破官僚系统的阻碍,也可见,官僚系统,在1958年开始,已经成为了毛泽东和底层沟通的障碍了。

今天我要说的,是关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关于持久战,我知道一些人到目前为止,推出了2个人,一个是《国防论》的作者蒋百里,一个是《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的作者陈诚。他们要攻击毛泽东的地方,是说蒋百里和陈诚是持久战的发明人,因为这两位提出过持久抗战的人提出持久抗战观点的时间,都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之前。一些网友也找出毛泽东在发表《论持久战》之前的一些关于持久战的著述,来回击他们,维护毛泽东的持久战的发明权。

我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看了陈诚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蒋百里的《国防论》,没有找到,没看,实际上,也不必要看。为什么?因为攻击毛泽东的人,根本就没有看过《论持久战》,也就不知道毛泽东为什么要把他的论文命名为《论持久战》,因为一个“论”字,说明,毛泽东并没有把持久战的发明权,据为己有,他只是要说明,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抗日战争这一个持久战。所以,一些人攻击毛泽东不是持久战的发明人,是没有良心,因为毛泽东根本就没有说自己是持久战的发明人,也没有说自己是第一个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人。维护毛泽东持久战发明权的人,更加糊涂,因为你中了攻击者的圈套了,你维护的,是毛泽东自己都没有肯定的东西。

1、毛泽东没有自诩是持久战的首发人。  

《论持久战》和《持久战论》是不同的。  

这个标题,只要懂汉语的人,就会知道其不同在哪里。但是,现在是一个制造谣言的时代,我在这里还是说清楚为好。《论持久战》,是说持久战的观点已经是存在的,我是论证其为什么存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论述的,就是2个方面,一个: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为什么速战论和失败论是不对的。另一个:怎样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毛泽东结合红军战争的经验,总结抗日战争10个月的经验,提出了自己关于怎样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这些怎样进行持久战的知道意见和战争原则,是蒋百里和陈诚提不出来的。所以,毛泽东是证论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提出抗日战争的指导原则,前者说明关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抗日战争开始时期),跟抗日战争速胜论和亡国论,是同时并存于社会的。而且经过10个月的国民党阵地战(国民党的会战,都是在日本军队的压迫下,被迫进行的,没有主动的会战,是应付而已),速胜论宣告破产,持久战论限于迷茫,只有亡国论沉渣泛起,在这种即将迷失的情况下,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目的在于增强信心,指明方向。

从蒋百里的《国防论》和陈诚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的题目看,蒋百里是以国防论的发明人自居的,陈诚也是以持久战的发明人自居的。

但是,最早论及持久战的,应该是孙武。孙武恐怕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已,因为弱国要在强国的侵略下生存,持久战,是最好的选择。孙武之前,商对夏的抗争,周对商的抗争,小国对战国七雄的战争,都是持久的。

2、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论持久战》?  

这一点问题的回答,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说得很清楚。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了解。“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得了的。】

有良心的人,从毛泽东的原话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并没有自己说自己是第一个说持久战的人,而是说“很多人都说持久战”,可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在当时社会,是一种早已存在的观念。发表演说的目的回答“为什么”:“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二是回击速胜论和亡国论。三是支出“怎么办”。

回到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就会知道,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经过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了“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寄希望于国民党的阵地战也是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正是在此时,即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共产党坚持抗日持久战的决心和共产党进行抗日持久战方针。

这样来研究《持久战》,就不会用小人之心来污蔑毛泽东抄袭别人的观点了。

3、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种的思想,是蒋百里和陈诚等不可能有的思想。  

这里,简要引述《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持久抗战应有的认识。一是“不能不可存依赖心理而限制战斗”。二是“精神战胜一切”。三是“务存必胜之决心”。四是“不要惜任何之牺牲”。

二、持久抗战的几个重要点。

三、持久抗战的战局谈。

四、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

五、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

我认为:陈诚的观点的肤浅,表现在其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仅存于战斗层面的认识上。国民党对于日寇的会战不可谓之不多,也不可为之抗战精神之不坚决,更不可为之牺牲之不大,20多次会战,牺牲300多万人,这就是当时的现实。但日本人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东北丢失,华北丢失,三晋丢失,中原丢失,华东丢失,华南丢失,南京丢失,蒋介石只能到四川去抗战。

对于陈诚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蒋百里的文章,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毛泽东到底抄袭了他们多少。不过,大家肯定会失望。因为毛泽东是站在高山上看问题,陈诚只能在洼地上看问题,因为陈诚只是一个带兵的将军而已。蒋百里,是站在山坡上看问题,因为蒋百里是一个军事理论家,可惜没有战略家的眼观。他们,是望不到毛泽东的后背的。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介绍如下(引自百度百科名片)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内容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