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文革与大众民主制度

火烧 2010-11-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探讨文革与大众民主制度的关系,分析历史周期律与民主建设的关联,回顾毛泽东关于民主的思考及反右运动的影响,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探索与挑战。

文革与大众民主制度  

引言[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有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 诸 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黄炎培这一席耿耿诤言,掷地有声。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历史周期律与建立新型民主制度  

毛主席在延安时曾与黄培炎谈到中国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毛主席认为解决周期律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能是依靠民主。但毛主席心中的民主绝不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大众民主。这个民主说出来很容易,但要做出来就绝非易事了。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同时又要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这是毛主席建国后备受困扰的一个心结。56年的“大鸣大放”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主席实行人民民主的一个尝试。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尝试以真诚的心邀请知识分子参与到民主的建设中来,但毛主席很快发现中国的旧知识分子远没有这种能力和素质担起民主建设的重任。相反,中国知识分子脱胎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文化教育,他们与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鸣大放中公然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与党和人民为敌,加之被推翻的反动阶级残余势力乘机向共产党反扑。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对右派的反击自然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但在反击过程中的扩大化和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方针的失误,加上地方上一些具体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可以说,反右在反击右派对党的攻击的斗争是胜利了,但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上看是失败了。反右后毛主席退居二线,开始思考和谋划社会主义中国大众民主制度建设的问题。

文革的的最终目标 ——建立起大众民主制度  

究竟以何种形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众民主,如何以民主促进我们党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本色 ,并能不断地吐故纳新。跳出历史周期律。就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的构建需要扫除当时面临的理论障碍、制度障碍和文化障碍。毛主席在退居二线的这段时间里,对这种新型的民主从理论上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鞍钢宪法,希望建立一个党领导下的、党和人民融为一体的人民民主制度。但在毛主席退居二线的这段时间里,党内的问题发展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党内的各级干部中的官僚作风、脱离群众、拉帮结派、打击和压制群众意见的现象十分的严重。特别是修正主义在党内泛滥,严重威胁到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但究其原因却错综复杂,历史的、文化的、外来的各种因素造成这种必然的现象和趋势。中国又一次面临历史周期律这一重大的考题,面临着如何建立保障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民主制度。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成为必然。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文革,可以看到文革的两个重要的目标。其一是大扫除,为新型民主制度的建设扫清制度和文化的障碍,并使文革本身成为民主制度中的一种动态制度。其二就是建立起新型大众民主的雏形。

通过当时存在的问题和文革的实践,毛主席也深感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可能通过一次文革一蹴而就,所以毛主席认为“文革七八年进行一次”,这次文革是一次实验和预演。既然是实验,就要让隐藏在表象后面的所有问题都充分暴露出来。只有暴露,才能让这种大扫除的革命更加彻底。促其暴露的手段只有通过乱,在乱中让形形色色的人和势力都出来表演。在乱中中国人人性问题、文化问题和制度问题,特别是党内存在的问题都表现出来。但这种乱又是在毛主席的掌控之中。毛主席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表现出毛主席的自信和从容。同时毛主席又用“要文斗,不要武斗”使混乱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小。并在文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启迪人民、引导人民和教育人民。文革揭示出在中国建立大众民主制度的最大障碍就是业已存在的“封资修”,即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

文革的目标之一——反修防修  

新中国是通过民族解放独立斗争,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在由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是一个质的转变,在转变中我们党的队伍内部出现了分歧,在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种种思想和意识露了出来。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以及传统的大同思想,这些思想在我们党内的集中表现就是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是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和信念,而且是一种主观的自以为是的表现和主张,其结果就只能一步步被引向资本主义的泥潭,使成千上万烈士换来的独立中国再次遭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的肆意蹂躏和宰割。毛主席是看到了修正主义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但是反修防修的运动本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首先要教育人民,让人民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由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的反修防修的民主制度。文革由乱到治,暴露、批判、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众民主制度的雏形建立起来。四大自由——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并且以宪法确认。建立起一种之下而上民主监督和造反机制;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和民主集中制,确定了这种大众民主制度的政治组织基础;大众民主中的大众行为和言论,通过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来保障和规范。

文革的目标之二——反资  

到了文革期间,中国在整个世界格局中逐渐站稳了脚跟,并开始成为世界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领头羊。“帝修反”中的对共和国最大的威胁——帝国主义已经陷于被动。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即资产阶级思想,存在于我们党和群众中间,危及到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这也是中国修正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基础。在面对世界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表现出羡慕、向往、妥协和投降及最后的依赖,具体表现为洋奴思想、爬行主义以及在人民群众中泛滥的小资思想、个人主义、享乐思想、实用主义和投机意识,严重侵蚀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石。文革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公无私、斗私批修、大公无私的方针和思想成为我国大众民主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保障。

文革的目标之三——反封建  

封建思想普遍存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并且深根蒂固。与近代传入的资产阶级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大众民主建设的两大障碍。经过新中国一系列的对旧中国反动势力的镇压和改造,到了文革时期,反动的残余势力已不再成为新中国的最大威胁,但是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却普遍存在。革命的目标也由“帝修反”自然演变为“封资修”。由鲁迅揭示出来中国文化的弊病依旧没有消除。封建思想是中国修正主义产生的土壤和根源,也是文革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中国新型大众民主建设的最大障碍,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建立平等制度;反对封建官僚和专制思想;建立新型的文化制度,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低俗、色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树立社会正气,反对人情、宗族、拉帮结派、政治暴力、精神暴力权利暴力。是构建新型大众民主的前提和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未来  

文革的深远意义和他要完成的使命的艰巨性,以及在文革中所暴露出的中国诸多问题。毛主席深感建立起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大众民主制度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毛主席通过文革展示出新型大众民主的雏形和方向。但最后的完成。却要寄希望于后来人。但毛主席深感遗憾的是有生之年,不能完成教育和启发民众的任务。因为民众的觉悟是艰难的。鲁迅和毛主席的文革只是作了正面的启迪。但还需要从反面的和残酷的现实来让人民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悟。这一工作只能交给修正主义们去完成。因此说改革开放三十年至今,文革没有结束,一直在进行中。但国家和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交了巨额的学费。这是建立大众民主必须要付出的代价。鲁迅和毛主席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中国的未来和未来的大众民主制度寄希望于觉悟了的广大民众。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2010-11-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