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与形式

火烧 2017-02-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强调科学革命需突破代差,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构建新理论体系。

提要】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内容的考察类似于定性分析,而对其形式的考察则类似于定量分析。通过对现代科学内容与形式的考察可以看出,科学理论继续对由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形成的“代差”修修补补已经无济于事,它需要的是一场科学革命。而突破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表现形式,深入到其内容,这就是这场科学革命的历史使命。就社会科学而言,通过考察将一些基本问题摆出来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既含有社会科学的内容,也含有社会科学的形式,但说到底是个意识形态问题,也包含认识论。问题反映得很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劳动观,其认识论就是人性(劳动性)与动物性(寄生性)的对立统一规律。随着一些基本问题的逐步明确,根据其反映出来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已经能够形成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基本框架,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已经初露端倪。在弥合社会科学“代差”的革命中,其基本的路径也已经较为明确,即以【0】为基点,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本框架,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原理为基本内容,结合近现代科学发展,从而构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在前文《中国哲学、马哲和现代科学的运动观》和《中华文明或文化的近现代发展(上)》中,都提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容与形式问题。但由于这一问题强调的还有欠明确(自己以前也有时说的模糊),故本文就重点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先有内容,后有形式,这是一个最普通的道理,但在科学理论界,这一道理却并不容易那么讲得通。实事求是地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容与形式能否予以区别,能否正确对待内容与形式的基本关系,这属于目前突破其发展瓶颈制约的一个关键问题。

 

1 自然科学的内容与形式

 

从目前情况看,近现代物质科学的迅猛发展,基本解决了运动的形式问题,那么,科学发展的下一步就应该解决运动的内容了。

在《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考察稿中,得出了宇宙的能量性和其基本的对立统一规律,使我们在进一步考察自然科学时具备了基本的凭借。在前文《试谈中国特色理论原理》和《中华文明或文化的近现代发展(下)》中,也曾通过大爆炸理论与中国古代科学相对照,进一步证实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一相互对照和比较也说明,自然科学首先需要研究宇宙诞生和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及其基本时空的来龙去脉,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物质的诞生、存在和运动。宇宙的诞生、存在和运动决定了其必须要运用顺序思维。

在《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考察稿中也曾得出,“物质运动只是能量运动的外在表现或表象,能量才是其运动的本质,只有能量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构成其对立统一的双相存在和运动”。虽然能量运动基本是隐形的,但它事实上又是无可置疑地存在着,这属于无可辩驳地事实。

大量事实也清晰地说明,物质的变化虽然千奇百态,但其运动都是由能量所推动,没有能量的推动,物质就不会产生运动。

随着物质科学的发展,它也在一步步否定着自己。从对物体运动的探讨到后来的“宇宙之砖”说,再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亚原子粒子等物质的一系列追究,最终认识到,物质诞生于能量,物质的根本属性在于其能量性或绝对运动性。

这些事实也都非常明确的说明,没有能量便没有运动,物质只是运动的形式,而能量才属于运动的真实内容。

同时这些也都非常明确地证实,我们现在的物质科学,实质上其探讨和描述的只属于自然的存在形式,基本都属于物质观,还没有深入到其诞生、存在和运动的真实内容(即能量观)。而目前所存在的大量书籍和研究,也基本都属于物质观,与宇宙存在和运动的真实存在着明显的代差。

所以,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看出,物质运动形式与能量运动内容之差,便是现代科学的“代差”。

这个“代差”是明确的,它不但制约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也严重影响或制约着社会科学的发展。

 

2 社会科学的内容与形式

 

自然科学的“代差”,它在社会科学中体现得却并不那样截然。相对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出现,社会科学的发展较自然科学要快。

2.1 资本主义的内容与形式

资本主义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也基本完成了人类进化的一个阶段,其理论也同样面临着一种由社会运动的形式向内容的升级换代。

在社会科学中相比较而言,资本主义理论的“代差”较为明确。

1)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封建制度既制约着资本的发展,也制约着劳动的运动,所以,劳动和资本在与封建制度的矛盾中,其利益是一致的,它们属于一种相互联合的关系,具有着一定的“民主”性。

2)在资本主义形成的初期,资本能够将社会的分散劳动组织起来,促进了劳动的运动,所以,劳动和资本在这个期间属于一种协作关系,促使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民主”性。

但资本主义毕竟是以资本为基轴主导社会的运动,随着其不断发展,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便逐渐突出了起来。比如其虽然自我标榜为“民主制度”,但其始终却都是以资本为中心,资本才属于这种制度存在的基本内容,而所谓的“民主”显然属于其一种非常明显的形式。

在中国,也曾试行过“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但“大总统曹锟贿选案”一下就让中国人民看清了“民主选举”的实质。再加上后来国民党假“民主”的助推作用,导致中国人民彻底抛弃了这种有名无实的“民主”。

“民主选举”的形式问题,在目前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反“精英”现象越来越普遍,美国的特朗普现象就说明着这一问题。

所以,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看出,资本运动形式与劳动运动内容之差,便是资本主义理论和体制的“代差”。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由形式到内容的穿越

前期的马克思主义,其阐述基本是围绕着“阶级”现象而展开的。虽然其基本阐释的都属于劳动与寄生的问题,但“阶级”毕竟属于社会运动中的一种现象或表现形式,并不属于其根本内容。但在对这种形式的探讨中,它逐步形成了向内容的过渡和演化,从而在恩格斯晚年,终于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这事实上已经彻底翻开了社会科学新的一页,将其由形式深入到了其实质内容,由定量分析深入到了定性分析。由此,便确定了社会科学理论一系列基本的重大问题:

1)人性和人类观。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由形式到内容的穿越,进一步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明确了出来。这一穿越意义非常重大,它即明确了其基本的人类观为劳动观,也将人性明确为劳动性,从而使人性和劳动观成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这是一次伟大的穿越,它事实上突破了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瓶颈制约,将社会科学研究向其内容的更深处推进了一个层次,进一步凸显了其理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从而将“以神为本”和“以人为本”抛在了脑后。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由于确定了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并有力证明了人与普通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所以,改造自然或劳动便属于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运动,人与自然的矛盾便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能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殊矛盾。

3)人类本质的认识论。恩格斯的这一突破,同时也清楚地揭示出人性与动物性或劳动性与寄生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此,虽然恩格斯并没有明确将人性和动物性分别与劳动性和寄生性直接挂钩,但却分别将它们称作“人性(社会属性)”和“兽性(自然属性)”,事实上已将人类的本质看做“人性与兽性”的对立统一。

而这一对矛盾,也属于几千年来始终未能搞清楚的基本问题,它事实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的本质,为人类认识自己和社会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也为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些复杂问题提供了方便。

人类本质(双重属性) 人性(劳动性) 动物性(寄生性)

由于动物性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它也就理所当然地可以被划归自然,从而使人性与动物性或劳动性与寄生性的矛盾也可以划归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范畴。

别小看了人类本质这一简单的对立统一规律,它的涉及面很广,涉及到人类自身的思想改造和对社会的改造,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特殊矛盾其实基本都属于人类这一本质的不同变种(如各种政治体制)。

4)意识形态。社会科学劳动观的确立,再加上其所揭示出来的基本矛盾和认识论,由此就可以以点带面重新构建社会科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从而形成一套完备的意识形态,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一种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5)价值观。这虽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特别强调的概念,但根据现代西方社会所崇尚的“普世价值观”及其社会影响,这一问题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显然就是劳动观,即“劳动价值论”。

恩格斯论断中竟然包含着这么多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说明这一突破真正抓到了点子上,它不但体现出“大道至简”的基本特征,也具有划时代意义。

虽然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也提出了“人性与兽性”的基本关系,但他自己并没有彻底意识到这一突破的历史意义。而要揭示这层意义,需要进一步运用中国思维(在此也提请大家注意,上面对恩格斯论断内容的深入挖掘,事实上所运用的也属于中国的顺序思维)。

2.3 中国正在跨越“代差”(马哲与中国哲学深度结合)

上面已介绍过,通过大爆炸理论,验证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顺序思维。而在这种顺序思维中,【0】在科学和哲学思维中的位置被凸显了出来,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根系都必然从【0】开始生发出来,这才能够将科学和哲学思维落到实底。否则,其理论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悬空性或浮萍性。

而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它将人类诞生的根系直接探到了【0】,并由此确立了“人性=劳动性”,从而确立了正确的人类观。

但在前文《试谈中国特色理论原理》中曾提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穿越或发展毕竟属于逆序思维,不属于顺序思维,由此恩格斯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论断事实上已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由形式到内容的穿越,也没有意识到其为社会科学的更深入探索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科学理论探讨翻开了新的一页。

1)社会科学内容与形式简表。根据恩格斯所揭示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古代哲学的顺序思维,便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内容与形式列表显示如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内容与形式简表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人性(劳动性)

劳动者、无产阶级、无产者、工人阶级、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庶民、黎民百姓、人民群众、平民等

虽然“形式”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注重于人在社会运动中的表现形式,但它们自然也含有其相应的内容,缺点是带有 “一点论”思维的痕迹。

动物性(寄生性)

寄生者、资产阶级、资产者、剥削者、压迫者、殖民者、帝国主义者、掠夺者、贪腐者、蜕化变质者等

注:根据社会科学内容与形式的比较,内容类似于“定性分析”,而形式则类似于“定量分析”。

2)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整体来讲,基础理论应该属于定性分析,而应用理论则应该属于定量分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也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相互结合。

通过以上“简表”可以看出,其“人性(劳动性)与动物性(寄生性)”能够伴随并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而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或“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则明显属于“阶级”社会。这事实上已经明确地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产生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其应用理论属于基础理论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比如“无产阶级”或“被剥削者”,它属于劳动被剥削者的盘剥,而“资产阶级”或“剥削者”则属于人类的“动物性(寄生性)”的一种体现,它们都存在着内容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区别,也将“资本”的模糊状态消解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反对一切资本,而其反对的是由其所体现出来的人的“动物性(寄生性)”。这为对资本的进一步探讨打开了天窗,也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打开了制约自己的天花板。

随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明确,也放飞了其应用理论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并能够使其大开大合,对其它理论的优长能够广纳博收,兼容并蓄,从而形成一套集众家之长,摒众家之短的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

很显然,随着人性(劳动性)与动物性(寄生性)的明确,人类与普通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与寄生,由此,改造自然或劳动便成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运动,也是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人与自然的矛盾便成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矛盾,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而在社会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这种基本矛盾的具体或相对运动,便成为其具体的应用理论。

3)马克思主义文明与文化。前文说过,“文明是根脉,而文化是枝叶”,“文明应该侧重于人类纵向进化的历史性,而文化则侧重于人类进化或文明在横向上的存在和运动”,意即文明的社会化。由于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挖掘区分出了其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那么,其文明就属于基础理论范畴,而文化则属于其应用理论范畴。

由此,马克思主义文明与文化,既反映在具体的社会运动中,也反映在社会运动的时空(即人文环境)中。这其实与中国的古代科学与哲学一样,太极思维或阴阳,始终弥漫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

4)社会科学需要先研究基础理论。根据大爆炸理论和中国的古代科学与哲学所反映的宇宙演化顺序,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研究社会科学必须要先研究基础理论,要先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才能进行定量分析,否则,其应用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同时也要求,研究社会科学也必须要先研究其内容和其性质,然后再研究其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应用理论),人类社会诞生、运动与发展的历史要求必须这样做。

这也就回到了本文引言中的那句话,要“先有内容,后有形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概莫能外。

2.4 特色理论需要弥合自己的“代差”

我们先不管自然科学,而是专注于我国的社会科学。

所谓特色理论的“代差”,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理论“代差”,而是像上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由形式到内容的穿越”中提到的那样,属于自己内部所存在的“由形式到内容” 穿越的“代差”。

1)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摸索,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是走得既曲折又直行。“曲折”的是,我们也曾像苏东社会主义一样,根据“本本”走了一些弯路;但“直行”的是,我国及时对失误进行了纠偏,没有像苏东社会主义那样挥刀自宫,而是采取了中医的保守疗法,自己纠偏,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向前直行。中国“前后两个30年”的社会主义探索,其实所经历的就是这样一条既曲折又直行的前行之路。

以中共为首的劳动政权,它毕竟年轻,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过失是正常的,没有过失或不犯错误才是不正常的,这就像一个幼儿的成长一样,其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并慢慢成熟的过程,在定性分析上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尽管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仍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不管是社会建设的成就,还是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现实都摆在那里,明明白白,这些才是对历史考卷最实实在在的答案。

2)从实践到理论(历史在考问)这属于理论界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怎样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怎样在国际局势的动荡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建立并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历史也对我们的理论界提出了一些考问,在理论上也存在着一些“代差”问题需要弥合。

什么才是人民群众的核心和根本利益?什么样的文化才属于先进文化?社会存在、运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怎样才能保障社会的“科学发展”?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中共领袖们在考问。

目前有学者也提出了以下考问,如“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在哪里?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还能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生逻辑与科学定律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了谁和依靠谁?要不要继续坚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强‘特色’弱‘共性’的理论能不能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的领跑者?”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理论界作出明确的回答。

在网络讨论中,老百姓也在发问,“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在哪里?继续在现有理论基础上修修补补还管用吗?”

在此,历史也在考问,“通过改革开放,中国虽然科技和经济等强大了,在形式上发展了,但我们的思想内容是否也得到了同样的发展?我们特色理论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的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

中共、思考的学者、老百姓都在发问,其核心集中于,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理论体系来反映并指导我们的社会运动。

就目前我们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其科技和经济等成就可圈可点,但我们的理论却没有推陈出新,继续实行西方的定量分析,使文化和政治等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虽然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也存在着我们自己“由形式到内容”穿越的“代差”,以致导致我们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论解释。这就要求科学理论界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续开拓,也需要对自然科学与中国哲学思维的深入挖掘,争取从理论上将其阐述得更加明确,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

 

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内容的考察类似于定性分析,而对其形式的考察则类似于定量分析。通过对现代科学内容与形式的考察可以看出,科学理论继续对由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形成的“代差”修修补补和小打小闹已经无济于事,它需要的是一场科学革命。

根据对近现代科学发展、中国古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入探讨,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凸显了出来,从而可以看清其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将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则明显反映出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事实真相之间所存在的“代差”,而这种“代差”实质上就意味着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所以,突破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表现形式,深入到其内容,这就是这场科学革命的历史使命。

就社会科学而言,通过考察将一些基本问题摆出来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既含有社会科学的内容,也含有社会科学的形式,但说到底是个意识形态问题,也包含认识论。问题反映得很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劳动观,其认识论就是人性(劳动性)与动物性(寄生性)的对立统一规律。随着一些基本问题的逐步明确,根据其反映出来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已经能够形成反映定性分析的基础理论与反映定量分析的应用理论基本框架,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已经初露端倪。

在弥合社会科学“代差”的革命中,其基本的路径也已经较为明确:以【0】为基点,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本框架,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原理为基本内容,结合近现代科学发展,从而构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由此,希望理论探索者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努力,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的再度进化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