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陈中华认为中国兴起学外语热潮后果很严重

火烧 2011-12-2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陈中华指出中国掀起学外语热潮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认为英语教育地位过高,忽视知识运用,强调外语仅是工具,呼吁教育改革方向应更注重实际应用而非单纯语言学习。

陈中华认为中国兴起学外语热潮后果很严重

 

    我认为中国现在还只能算是一个大国,而不是一个强国,等什么时候外国人要查什么资料非得看中文资料索引中文文献才能算的上权威的时候,那时中国就是一个强国了。

 

    最近.江泽民在为《领导干部外事用语丛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广大领导干部特别是涉外部门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外语,努力运用外语,掌握沟通技巧,不断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水平。今天人民日报: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外语.好象中国要兴起学外语热潮,我认为后果很严重.

 

    我很奇怪现在的一些教育政策,其中最奇怪的就是英语教学。

 

    我认为任何学习都只有两个目的,或是运用,或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这一点来说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如此规模的学习英语——仅仅是一种语言而已。

 

    象上面的新闻所示。恕我寡闻,世界上任何一个拥有自己成熟的语言,而又非殖民地的国家,有没有类似的举措?在政府要求下,全民族把掌握一种外语当成重中之重?

 

    现在英语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地位,能让任何一个英语语种的国家服气。不但正规教育中英语都是必学必考科目,而且无论是职称考试还是任何一种看上去与英语毫不搭界的科目考试,英语都是必考项。种种英语教育的推行与开展,似乎给人家这样一个印象:掌握英语比汉语本身更重要。至少据我所知,不是每一种考试都有汉语。

 

    不懈余力的推行英语教育的目的,也许是唯一能摆上台面的目的:就是为让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让中国更快的富强起来。这无可厚非。问题是难道融入国际仅仅是靠学习英语吗??外语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可我们现在只是强调学习熟悉这种工具本身,而对于那些以英语写就的知识却忽视了。这样的教育,仿佛在说:学习工具本身显得比如何使用这种工具更为重要。

 

    英语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制订政策的人可能以为,人们把英语学好了至少能象日本一样富强起来。

 

    事实上,日本一直是一个英语极差的国家,在学习英语方面,他们不象我们一样如此大规模的重视推进全民族的学习热潮。他们象是分工极明确的学校,一部分人默默无闻的以翻译为己任,另一些人则根据他们的翻译成果学习借鉴,展开研究。

 

    我们的作法则是要求每一个人都是翻译者。有这个必要吗?可以想象,对我们来说,把一生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学习英语上,而这种学习又并非必要,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浪费?虽然中国人不大值钱,中国人的时间与精力更不值钱,但这样全民族的浪费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可惜。对一个人来说,把学习英语的时间,用来学习翻译过的哈耶克的著作更好。当然,这是现行教育所不需要的。

 

    中国全民旅推广普通话仅用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收效甚佳。对于英语语言本身的发展,虽然中国没有学习英语的良好土壤,但就目前中国教育大发展所提供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英语语言在中国的普及也为时不远,多则一个世纪,少则也就半个世纪,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巳。到那时中国后代不仅对圣诞节、愚人节要热烈狂欢,恐怕连复活节、感恩节也要庆祝了。到那时又有多少中国年轻后生去解凄四书五经六艺呢?文化的偏离是一件难事,文化的回归更是一件难事,我们再想补救,已不是亡羊补牢的简单问题了,羊不在了牢可以补,文化丢失了,文化的“圈”是不可以补的。到那时可是一切者晚了。

 

    劳民。英语与汉语是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学习起来难度相当大。但由于政府及社会的追捧(恐怕还是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怪),英语被哄抬到一种极高的位置上,就业、升学等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无一不与个人的英语水平有关了.因此造成了学生人人学英语的风气,专业课反倒没人用心看了.长此这样下去,就会造就一大批只懂一点一辈子用不上的英语(并且考完试就忘了),专业课都很稀松的大学生,也不知道值得不值得!

 

    伤财。除去民间搞英语培训的人之外,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大把的银子来对全国的孩子进行英语教学,其实学生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这点可怜的教育经费远没有到“有钱也没什么可用的地方”的地步,老百姓的钱也算是给了国家了,可是这样全国上下一心地努力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培养出一大批认识几个英语单词的农民、只会说“爱老虎油”的网民和只能听懂拜拜的无业游民!当然啦,也不是都学得那么差,但是那么几个学得不错的学生几乎都是不懂什么专业的技术白痴,用我的评价来讲就是“知道老外讲的是啥意思,但是却没办法用汉语很好地表达出来”,这帮英语比汉语还好的人恐怕于国于家也都是没什么用处吧?花钱培养出以上一系列的人才....你们说算不算伤财呢?

 

    英语实际上是屠龙妙技。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一件事情劳民伤财但是会有实际的意义,那么我们一定会坚决地支持!比如说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反对台独什么的,花再多钱流再多血我们也拼死支持!但是搞英语教育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中国人学英语正应了“屠龙妙技”这个成语了, 屠龙妙技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人买掉全部家产去深山找人学习屠龙妙技,学了三年回来了,还给乡亲们表演了一番,人们说:你的技艺是很酷,可是你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龙来杀呢?你学这个还不如去学杀猪了.学习英语不正是这样吗?花费大把的金钱和精力,最终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学不好(学得不好和不怎么好的人一定会占到90%以上),这种结果不用说了,钱和时间肯定是白花了,弄不好还因为把时间都花在自己不擅长的英语学习上而耽误了本专业的学习!第二种是学得还算不错。这种结果比第一种强一点,至少在耍花架子上也好看些,学得不错的人也要分两种:一种是英语专业的(1%都占不上吧),他们本来就应该学好的,这些人多是有天分学语言的,不从小学习也能学好,以前没全民学习的时候国家也拿出些小钱来培养这种人,所以说培养他们和以前比也算是没有什么增量资金;第二种是非英语专业的,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搞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的,这些人学得好英语还算是没有浪费(我个人认为只有他们才需要学英语);另一种是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具体工作的,这样的人大部分就都用不上英语了,英语就成了最可悲的屠龙技了,往往是屠龙妙技无处用,杀猪本领没学成! 英语潮就是屠龙妙技+劳民伤财,值得吗?

 

    说点题外话:正确的语言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外语应该作为一们辅助科目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各年级都教授一点英语的基本知识,让有兴趣的人去好好学,让没什么兴趣的人了解一下,在各有条件的学校全面开设其他语种(俄、日、德、法、西、阿等)的基础教学,让人们都可以认读他们的字母并学会查字典即可(语法就免了吧)。英语在大学作为选修课系统地教授,但也不作为硬性考核项目。至于有必要学习英语的那一部分人,恐怕不用你考核,他们也会尽力去学了,而且由于经常要使用,也一定会学得很好、记得很牢....正如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压缩英语教育所节省的经费可以用在学生的生产生活技能教育上(即杀猪技),那样对于我们的社会将会更有意义!

 

    鉴于以上原因,我实在是没搞懂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到底是怎么想的,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指导思想的结果呢?英语的扩张我感觉就是英语国家的一个阴谋,一个削弱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阴谋!

 

    中美创新联合国际疑难病研究院院长陈中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