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群:新疆的问题和希望都系于水
文章指出新疆发展核心在于水资源,探讨其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节水技术、产业转型等关键策略,强调水对新疆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性。
新疆的问题和希望都系于水——访刘力群 |
2004-03-31 李伟东 |
|
新疆的问题和希望都系于水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土经济转家刘力群
李伟东
李:刘老师,北京很多人都知道您是国土开发和规划方面的专家。能否谈谈您最近去新疆考察的所思所得,比如说新疆在国土开发和发展战略上存在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向是什么。 刘:好的。我是第一次去新疆。对不熟悉的人来说,首先看到的是新疆国土经济的独特之处,即三山夹两盆的新疆,以融雪水利养育农矿产业。以农矿产业支撑绿洲经济。 新疆地处远离海洋的欧亚大陆中心,远道而来的大西洋水汽在高耸的三山上凝结为冰雪,山上冰雪在春夏融化后流入山脚下两盆荒漠的边缘,干冷荒漠始成绿洲。与仅适应自然的动植物不同,拥有改造自然能力的新疆先人们为在干冷荒漠边缘的绿洲繁衍生息,历尽千年建设融雪水利灌渠系统,终使夏洪春旱的荒漠边缘绿洲变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而干冷荒漠的大温差使“头在火里,脚在冰里”的棉花、瓜果等农产品品质优良。新疆地壳剧烈变动形成的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成矿条件优越,能源等矿产资源丰富。近50年来边疆建设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融雪水利养育农矿产业,农矿产业支撑绿洲经济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如绿洲面积从占新疆土地的3%扩大到6%。 李:新疆国土经济的这个独特之处有什么问题吗? 刘:有很大的问题。存在一些战略性的问题要解决。 首先经过50年的边疆建设和工业化建设。随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大,新疆社会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即融雪水利的资源潜力既将用尽。我算过帐,新疆水资源约700亿立方米,在新疆这样的干旱区水资源至少一半要保证生态用水,所以估计经济用水的最大可供量不到350亿立方米。而新疆现用水量已接近此数。 尽管新疆经济长期以农矿产业为主,中央和新疆自己现在给新疆的产业定位仍以农矿产业为主,但干旱荒漠中的农矿产业耗水奇高,可供水量已接近极限这一点,明显制约高耗水的农矿产业今后的发展,更不用说农矿产业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张。这是问题之一,即融雪水利的资源潜力无力支撑高耗水的农矿产业无限扩张,产业与资源不匹配。 问题之二是新疆经济地理区位和产业结构造成新疆农矿产品大出疆,制成品大进疆的经济结构。现新疆货物年出疆3000万吨,进疆1000万吨,实物量大大出超,而价值量还要倒找150亿人民币。这至少有两个问题,第一是高昂的运费降低竞争力,第二是农矿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损失太大,而且还阻碍产业技术结构升级。 新疆是欧亚大陆的中心,但半径3000公里以内对新疆没有需求。新疆南邻青藏高原无人区,西边直到里海边,各地的产业结构与新疆基本相同,北边是苏联时期就建成的第五个和第六个国民经济区,其产业结构也是能源和原材料,而且西边和北边都在衰败,人口在西撤俄罗斯欧洲部分,新疆往东直到太行山。陕、甘、宁、晋、蒙的产业结构也与新疆基本相同,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的资源和产能都比新疆大。新疆农矿产品的消费地大多在太行山以东。 农矿产品大出疆的运费太高,农矿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损失太大,造成新疆经济结构升级太慢。所以,新疆在受融雪水利的资源潜力的制约下,若继续以农矿产业为主发展绿洲经济,则新疆既难以致富也难以保持高增长。目前新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结构升级太慢直接后果就是,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或学了点专业知识的人都要出疆,否则没出路。倒过来,内地失地或少地的农民倒都来了。 李:除了产业战略方面的问题外,绿洲经济内部是不是也有一些问题? 刘:是的。独立成片的绿洲人口和经济规模很小,产业结沟趋同制造业全能化且不经济,专业化协作的运距又太远,非农矿产业技术落后,服务业落后,行政管理成本太高。北疆地区由于在西风带上,所以土层簿,蓄水少,农业要灌水,一般是一周必须灌一次,不灌庄稼就迅速蔫下去了,南疆有好多地区也得灌一次以上,新疆一亩田得灌水1000亢新疆的地稍微多一点人均在2亩以上,总耗水量高的不得了。沙漠绿洲上建的城市自来水系统更是耗水大王。北京原来住胡同的时候是人均8方,一进楼房就是40多方。我看到新疆在沙漠或戈壁包围中的一小块绿洲上建那么多高楼大厦,觉得恨奇怪。在新疆这样的极度缺水地区,融雪水利本来就难以支撑高耗水的农矿产业,现在还向东部学建高楼,经济用水将更加紧张。在没有新的水资源补充的情况下,水价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李:那么,从中长期看。新疆如何根本改变现在的经济结构呢? 刘:从长远战略看,得大进水,同时大进人,资源自己用,自成独立的大经济区体系,省却运费。用这个经济体系吸引中亚资源。安置东边的人。新疆土地资源现在只用了10万平方公里,还有80万的荒漠和戈壁没开发。我们人均GDP现在是1000美圆 ,到2000是很快的,2000至4000都走得挺快,哪个国家都一样,翻两翻到4000也就是20年的事,不出什么乱子,低增长就到了。到时候人口总量16亿和人均4000美元,人均住房肯定得到50多平方米,现在是十九点几,而且一过50,就要追求环境,要院子,哪里有地?平地型资源肯定要扩大开发,现在暖湿型的平地全国110多万平方公里装了9亿多人,还有2亿多人在山上,先毁山后毁山底下的河和湖,还有1亿人在干冷荒漠上。长远说这2亿人心须下山,得下到8度以下去,再加上干冷地上的1亿共3亿人,必须得找出有水有地的地方。河西和新疆的荒漠是后备型资源,目前全国平地型资源大概还有200多万平方公里,就是说除了110万平地大概还有200多万,有些地方能提高开发程度,像东北的科尔沁往那儿调水,三江平原增加城市,还能装人。刚才说了,16亿人口,人人要把住房面积增加一倍半,还有环境,还有路。路要按最挤的日本算,一个城市里头1∕4得是路,华盛顿是48%,这种情况下,到那时候,河西和新疆肯定是要开发的。要开发,实际上就得往那水,现在它的周边情况不错,没有比它人口更密,开发程度更高的地区。它周围中亚也罢俄罗斯也罢,都设人,不可能把新疆的经济资源吸走,新疆只要人进去,肯定是他们给新疆配套。因此,要把50年代曾经设想过的西线南水北调的第三条线再认真规划一遍,早做调水准备。即走四川盆地西缘多雨带按西线调水,总体调水人疆1700亿立方米;使东疆戈壁和两盆沙漠增加200mm降水,植被全覆盖气候就变了;将来既供水再航运,先河西荒漠再东疆戈壁,然后进入两盆沙漠,这3000公里的开发带,至少可以装进去3亿人,光它带起来增长率每年都有12%左右。当然,这种国家开发战略的大调整势必要以国家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地区政策的良性协调为前提。 李:这种国策级的大调整可能还需等待和认真论证。那么,从近期看,新疆应该怎么做? 刘:第一个是增加节水的力度。300亿经济用水量为开发的最后极限,不能超过这个,超了,后头矛盾就尖锐了,碰到一个旱年就麻烦了。说西部省贫困,但到处是豪华机场高速路,花团锦簇,2OO万人口的城市,水比北京便宜得多,地价却很高,这样的开发路子恨难持续。水价要调整。 第二,放缓农矿产业的扩张势头,今后农矿产业发展需要增加的水资源,我觉得主要要靠节水了。新疆的节水在全国做得最好,节水装备、节水技术,从以色列引进这七八年有长足的发展,现在是以色列的几个企业跟在新疆的屁股后头,问改哪儿了。但配套的经济政策要跟上。 第三,加快用水较少、用人较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觉得首先从替代进口、加工业开始。减少初级产品出疆,增加份量较轻的工业制成品出疆。当然主融政策的调整是前提。 新疆问题的症结在于水,新疆未来的希望也在于水。新疆,说到底是要做好水的文章。 李: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并提出这么重大的战略构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