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评宋鸿兵的“回到金本位论”
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批判(5)
——评宋鸿兵的“回到金本位论”
防止金融危机与通货膨胀,不是像宋鸿兵先生说的,要回到金本位、银本位,而是靠提高货币效率。
什么是货币效率?
货币效率就是货币总量与有效经济总量的比值。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有效经济总量应为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有效产出总量之和,因此货币效率就是社会经济效率。要改变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以再生型而不是配置型经济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货币总量控制不是根据社会经济总量增长值来同步增加货币供应量,而是根据社会有效经济总量增长值来同步增加货币供应量,即在提高货币效率的前提下,根据社会有效产出来等比增加货币供应量。
要平衡社会经济结构。要用“效益”统驭“效率”,“社会效率”统驭“企业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货币效率。
“货币效率”与“资金效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前者是宏观经济范畴,后者是微观经济范畴;前者不仅指生产资金,而且指消费资金,而后者仅指生产资金。
技术革命(如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商务)会造成生产效率、流通效率的提高,也会相应提高货币效率。“中性”货币政策在考虑经济增长率时也应考虑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货币本身效率的提高,并作为决定货币发行量的参数之一。
金融衍生品的杠杆原理使货币传导功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也会大大提高货币本身效率。如果货币发行当局在发行货币数量的时候未充分考虑到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情况,就有可能使货币发行高于实际需求量而造成货币效率降低和通货膨胀。
不能把货币效率仅仅理解为货币周转速度。有人提出要把性产业合法化,这样可以快速增加GDP总量。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泡沫GDP。按照 口袋经济学的这种“左袋”搬“右袋”的统计口径,我国GDP总量一夜之间就可以超过美国——只要人为增加 “流通”与“交易”环节,从而人为增加货币流通环节、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频度,就可以增加国民所得,增加GDP总量。这说明:货币效率不仅指货币周转数量,而且包括货币周转质量——是再生型周转还是配置型周转。
如果是再生型周转,其所带来的GDP数量增加有意义;如果是配置型周转,其所带来的GDP总量增加无价值。因此“货币效率”属于再生经济学范式,而非属于配置经济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