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用钱赚钱的活动中遇到的限制!

火烧 2014-10-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用钱赚钱活动中遇到的限制,分析资本主义下劳动与客观条件的分离,揭示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强调剩余价值的归属问题,突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用钱赚钱的活动中遇到的限制!

  ——对资本主义的看法(8)

  资本主义是从劳动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中产生的,当资本主义站稳脚跟以后,就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制造劳动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所以,劳动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既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可见,认识资本主义就要对劳动同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处于分离的状态还是结合的状态,做出事实上的判断。如果分离开了就是资本主义,如果没有分离开就不是资本主义!一旦确认一个社会的劳动同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分离的状态,那么,资本主义就向一切人(除了因自身利益而瞎了眼的人)表明:丧失了劳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土地和工业生产资料)的人群就是无产阶级!霸占了劳动的客观条件的人群就是资产阶级!这样我们就从资本主义的主体(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认识了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客体,就是劳动的客观条件作为资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运动。这个运动由于资产阶级和它的理论家政治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看作是简单商品交换,甚至看作是产品生产经济,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用钱赚钱的本质!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就是在《资本论》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用钱赚钱的实质!因此,要认识劳动的客观条件作为资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运动,就离不开《资本论》。

  当我们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主体的生存状态和客体的运动条件以后,我们才能够说我们认识了资本主义!

  资本是一宗货币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用钱赚钱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资本家把一笔货币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购买劳动的客观条件和劳动力,经过生产获得产品,然后把产品售卖出去,获得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这就是利润!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利润就是工人阶级无偿地为资产阶级生产的剩余价值!利润积累起来用来扩大再生产,利润就转化为资本,利润既然是无产阶级无偿创造的剩余价值,那么,作为剩余价值转化物的资本就是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的结晶,理应归无产阶级所有、享受和支配!但是资本主义把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东西剥夺了,并用无产阶级的东西剥削无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用钱赚钱的活动!所以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

  第一,资本主义赚钱过程受到的限制

  资本是一宗货币,货币是价值,因此,要记住资本就是价值!资本要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用钱赚钱的活动,(1)要和劳动力交换,这样就保存了自己的价值。(2)要通过生产增加价值,价值就是劳动,因此劳动者就创造了价值,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作为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的结果,是过程的产品。(3)只有产品售卖出去,资本价值才能够变成货币,这就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简单说,资本价值要实现用钱赚钱的运动,必须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的过程。

  作为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这种统一的结果表现出来的,是这个过程的产品,即资本本身。资本作为货币原来是作为价值而存在的。现在资本是作为产品,因而只是在观念上作为价格而存在;但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存在。资本要增殖价值,即保存并增加自己的价值,首先必须从货币形式过渡到使用价值形式(原料——工具——工资);但是,这样它就丧失了价值的货币形式;现在它必须重新进入流通,才能重新取得货币这种一般财富形式。现在,资本家进入流通不再是简单地作为交换者,而是作为生产者与作为消费者的其他交换者相对立。这些消费者为了得到资本家的商品来供自己消费,就要换出货币,而资本家为了得到消费者的货币,则要换出商品。假定这个过程失败了,仅仅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这种失败的可能性在个别场合就已经存在,资本家的货币就会变成无价值的产品,不仅得不到任何新价值,而且连原有价值也要丧失。

  这三个过程,所使用资本的价值保存过程、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和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它们的统一体构成资本。彼此是外在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过程。对单个资本家来说,从一个过程过渡到另一个过程,即三个过程的统一,是偶然的事情。

  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在这里资本一直被看作价值——资本的价值增殖表现为完全取决于资本作为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关系,即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关系。但现在作为产品,作为商品,资本却表现为取决于生产过程之外的流通。作为商品,资本(1)必须是使用价值,而作为使用价值,必须是需要的对象,消费的客体;(2)必须同它的等价物——货币——进行交换。新价值只有在出售中才能实现。

  在生产过程内部,价值增殖和剩余劳动的生产完全是一回事,因此,价值增殖没有任何其他的界限,有的只是在生产过程本身内部部分地作为前提,部分地被产生出来的界限;正因如此,这些界限在过程中总是表现为应当克服的限制。

  现在,出现了处于生产过程以外的对于这个过程的限制。首先,完全从表面考察就可以看出,商品只有同时是使用价值,即消费的客体(至于是哪种消费,在这里还完全没有关系),才是交换价值。因此,它的第一个限制就是消费本身,即对该商品的需要。但是第二,对该商品来说,必须有等价物存在,

  在资本离开生产过程并且重新进入流通时,可以看到

  (a)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会遇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作为一种特定的使用价值,资本的数量在一定限度内是可多可少的,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因为它只能满足特定的需要——就不再为消费所需要了。

  (b)作为新价值和价值本身,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看来会遇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货币量的限制,但不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而是作为货币的货币。剩余价值需要有剩余等价物。剩余等价物现在表现为对于资本的第二个限制。

  (c)最初的情况是,货币如果不继续同他人的活劳动相交换,即不继续进入生产过程,看来就会自行毁灭。

  这就是从表面上简单的、客观的、无偏见的见解所看到的矛盾!

  至于这些矛盾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中怎样不断被扬弃,而又不断重新产生,——而且只有通过暴力被扬弃(虽然这种扬弃在达到一定点之前只是表现为平静的平衡作用),——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重要的是首先要确认这些矛盾的存在。简单商品流通的所有矛盾又在新的形式下复活了。产品作为使用价值同作为价值的自身相矛盾。在资本流通的条件下由使用价值来估量产品,在这里被断然规定为由交换者对该产品的总需要,即由总消费量来估量产品。

  在这里,总消费表现为作为使用价值的产品的尺度,因而也表现为作为交换价值的产品的尺度。在简单流通中是简单地把产品从特殊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交换价值形式。产品的限制只表现在:产品由于其自然属性而具有某种特殊形式,而不是具有可以和其他一切产品直接交换的价值形式。而现在,产品的存在的尺度就在于产品的自然属性本身。使用价值要转化为一般形式,就只须有一定的数量,这个量的尺度并不是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而是来自产品作为使用价值的性质,而且是作为他人的使用价值的性质。

  

  劳动者2014年10月30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