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的探讨(20-21)
中国资本的探讨(二十)(关于工业)
——给老同学的信(40)
老同学:你好,探讨了农业开始探讨工业。
所谓工业就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制造产品的过程。
工业生产的物资构成包括劳动资料(如机器、建筑材料等),劳动对象(如金属、燃料、电力等),劳动产品(如衣着、电视等),工人使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得出劳动产品,这就是工业生产的全部内容。工业生产的规律是,使用的生产工具越先进,就越能节省工人的劳动,就越能为生产和生活,生产出数量多质量好的产品。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的生存提供了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人类通过生产就把这些食粮变成生活资料,以便维持人类的生存。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工业生产为人类提供日用品,所以,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就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为生产提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人类提供日用工业品。因此,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好准备。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本质就可以理解了。
由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物质食粮的多样性,工业生产也就呈现出多样性。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工业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每种工业都有它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上游企业不提供产品或者下游企业不消费产品,工业生产就无法进行。这就是工业的自然特性。
毛泽东时代发展工业的原则是:1,工业生产全部掌握在工人阶级政府手中,这就是全民所有制。2,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建立各种工业地。3,把工业分布到全国去。4,每年召开计划会议提出工业产品的数量,分配到各个工业企业中,也就是按计划生产。5,各种工业品的流动采取调拨的方式,6,国家设立各种工业的管理部门。毛泽东的发展工业的原则毫无疑问是遵守工业生产的规律,符合工业生产的自然特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变成了中国工业资本,中国工业资本由于它的赚钱的本性,彻底改变了毛泽东发展工业的原则:
第一,改变所有制。
因为中国资本只有在独立的工业竞争中才能赚到钱,所以就把全民所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那是必然的趋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令,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政策保证。由于工业生产的所有制变更了,工业生产的规律被抛弃了,工业生产的结构被破坏了。
第二,把生产资料变成商品。
因为中国工业资本要实现赚钱活动,就要把自己手中的货币变成商品,所以,自然就要把生产资料变成商品。只有生产资料变成商品,中国资本才能够实现它的用钱赚钱的活动。只有把生产资料变成商品,中国资本才有可能把货币变成货币资本。
第三,把劳动力变成商品。
中国工业资本之所以能够赚到钱,是因为工人能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改革开放把全部工人变成合同制,砸烂铁饭碗的举措,就是把劳动力变成商品。从此,中国工人就由主人变成了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中国资本的奴隶。只有把劳动力变成商品,中国资本才有可能把工业生产变成生产资本,才有可能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
第四,建立市场经济。
中国工业资本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赚钱活动的舞台,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就不可能赚到钱。改革开放建立的名为社会主义实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为中国资本实现用钱赚钱的运动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尽管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市场经济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它应起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帮助中国资本赚钱。只有建立商市场经济,中国资本才能够实现产业资本的循环,才能够实现中国资本的周转。才能够在市场中实现剩余价值,即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五,把工业集中到城市。
中国工业资本需要的要素是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劳动力,这些要素一般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商业资本、金融资本更是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城市,就为中国资创造了条件。有了城市,中国资本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就可以节约三成。有了城市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利用竞争减少工人的工资。
第六,大力发展银行。
中国工业资本离开了货币资本就无法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变,在工业资本缺乏货币资本的时候也无法进行补充。改革开放把国家一统银行变成多家独立银行,就是为中国资本提供方便。有了多家银行的竞争,贷款就可以不断降低利息,从而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借贷资本。
第七,大力发展交通通讯。
中国工业资本要把它的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在市场越来越扩大的时候,就要尽力缩短流通时间,缩短流通时间的办法就是发展交通通讯事业。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展快速列车,表面上看是方便人民的交通,其实从本质上看是为中国工业资本缩短了流通的时间,为中国工业资本尽快地实现剩余价值提供了条件。中国工业资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保证。中国工业资本可以通过通讯很快地获得各种信息,可以很快地把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第八,取消工业管理部门。
中国工业资本就它的本性来说,总是不期望受到控制。改革开放取消工业管理部门正符合工业资本的意愿。这样以来,工业资本家就可以不受约束。由于工业不受政府的控制,一方面,每一个别生产企业为了不被对手压垮,一定会加强自己企业的的组织性。另一方面,各种并存的企业由于失去政府的管理必然出现无政府状态。由于,竞争的压力工业资本家就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机器、不断提高机器的生产能力,这就出现大工业不断地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进行扩张。实际情况是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经济危机就这样出现了。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改革开放把工业变成资本,并为中国工业资本创造了必须的各种条件,就是改革开放的最本质的错误。
劳动者2010年11月13日
中国资本的探讨(21)(关于经济结构)
——给老同学的信(41)
老同学:你好!探讨了农业和工业以后,就要探讨经济结构。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调整这个词每天都响在人们的耳边。为改革开放制造舆论的时候用的这个词,制订各种经济政策的时候用的这个词,当经济过热的时候用的这个词,当经济出现萎缩的时候用的这个词,当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中国的时候也用的这个词。经济学家们诠释改革开放的时候用的这个词,主流媒体宣传改革开放的时候也用的这个词。可见,经济结构调整成了改革开放的救命良方。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没有产业就没有改革的经济运动。如果不是这样,光讲金钱的效益有什么意义呢?金钱没有产品的物质存在,就什么也不是,金钱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没有粮食,没有衣服,金钱就是废纸一张。所以,所谓经济结构,实质上就指的是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才有了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的产业从结果看,因为有使用价值,所以叫做产品。又因为有交换价值,所以叫商品。产品的两重性决定了产业的生产的两重性,同一生产既是产品生产,又是商品生产。生产的两重性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两重性,同一产业结构既是产业结构,又是经济结构。因为,改革开放中第一,产品是商品,第二,生产是商品生产,所以,第三,产业结构就是经济结构。这就是改革开放一再使用的经济结构的本意。
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本质区别就是产品和商品的区别。毛泽东时代生产的是产品,所以,毛泽东时代强调的是产业结构(毛泽东时代之所以还用经济结构这个词是因为毛泽东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受到限制的、规定其范围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革开放生产的是商品,所以,改革开放强调的是经济结构。
产业的分类,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制度下,永远不会变化。从总体上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采掘业。农业又分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工业分为轻工业、重工业、制造业等。采掘业分为原料、燃料、动力等。所有的产业都是相互关联,互相联系,它们各自的发展都有自己的上、下游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产业链。一旦产业链断裂,生产就无法进行。这种产业链就是产业结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毛泽东就把所有的产业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统一计划,统一生产,统一分配。毛泽东的具体做法是:由周总理和陈云负责,根据全国人民对农副产品和工业日用品的需求计算出总需求,按这个总需求安排组织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根据分配的产量计算出需要的生产资料(机械、机器、原料、燃料等等)来安排组织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需要重工业的生产能力也就决定出来了。由此可见,在周总理和陈云同志的主持下,各种产业经过综合平衡,确定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比例,工业与交通与运输业的比例,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原料、燃料、动力工业与其他工业之间的比例,采掘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工业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比例,以及工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比例等等。这个比例确定了,一切劳动力的安排,一切物资的调配也就确定了。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产业结构的全部内容。按照这个产业结构的内容组织社会生产,生产一定是有序的稳定的。因此,在社会生产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既不会浪费物力和人力,又不会产生危机。
毛泽东时代的产业结构,既是消灭了资本以后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这是因为在没有资本的社会中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里的生产关系是极其简单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与物质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了社会的产业结构。又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对国家资本进行严格限制的生产关系,这里的生产关系最根本的是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而是产品,生产资料不是买卖,而是调拨。因为工业不发展,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无法进行调拨,所以,生活资料是商品,农用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必然是无产阶级政府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的生产结构。而与受到限制的商品、货币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经济结构,自然而然就受到无产阶级政府的严格限制。
改革开放本质上就是解除毛泽东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的各种限制,放开国家资本主义的活动范围,不仅是放开而且是把国家资本主义改革成为私人占有的自由竞争的自由资本主义。
改革开放是从三个经济基础上开始的:第一,一切产品都是商品,一切生产都是商品生产。第二,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的劳动是雇佣劳动。第三,商品交换是在商品市场中完成的。在这个条件下,改革开放的生产关系的总合就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在这个条件下,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合,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经济结构本质上就是中国资本的经济结构。
第一,经济结构的内容。
中国资本按照恩格斯的定义,就是一宗货币(人民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通俗地说,中国资本就是一宗货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用钱赚钱的活动,这个活动从总体上看就是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就是赚钱,这个运动就动态来说就是一个过程。在这里,货币即人民币就是财物,这个财物为了赚钱,就是货币资本。在这里,商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就是物资,这个物资为了赚钱,就是商品资本。在这里,劳动力是商品,也就是人,这个商品是由中国资本使用,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劳动力也就是生产资本。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中,中国资本是用人、财、物表现自己的的。
我们已经知道,中国产业资本是通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连续的运动通过循环、周转完成赚钱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货币资本的独立形成了金融资本,并以金融业的面目出现。生产资本的独立形成了产业资本,并以产业的面目出现。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成了商业资本,并以商业的面目出现。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中中国资本是用产业、商业、金融业表现自己的。
由此我们就得出结论:改革开放的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产业、商业、金融业和人、财、物这些中国资本的基本内容构成的。
改革开放从产业上划分经济结构,把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把国民经济分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把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把生产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改革开放也从社会角度把经济结构划分为1,产业结构;2,技术结构;3,经济组织结构;4,所有制结构;5,产品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结构;6,就业结构;7,投资结构;8,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9,价格结构;10,积累和消费结构。以上两种划分,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着赚钱的活动划分的。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中的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种组织、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以及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理顺了国民经济就发展,这些关系出现了矛盾,国民经济就遇到阻力,就必须调整。这些关系都是中国资本在起作用,所以,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调整中国资本在这些关系中的作用程度、范围、数量等等。
第二,经济结构的配置。
改革开放中,一切产业、商业、金融业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人力、财力、物力的活动。人力、财力、物力分配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这就是经济结构配置的物质基础。在毛泽东时代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中,人力、财力、物力的分配,是根据它们的总量按照总计划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按比例进行分配。那么,毛泽东时代的仅仅保留生活资料这个商品的条件下,这个分配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有一定数量的。所以,毛泽东时代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是稳定的。经济结构的活动是有序的、不断繁荣的。
在改革开放中,人力、物力、财力是采取市场配置的方法。因为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那么,生产变为独立的生产,生产者变成公司或私人,市场经济的配置就取决于公司或私人手中的货币资本的多少,货币资本越多占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越多。这种分配的不平衡,就决定着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就决定着,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商业与商业之间多少、优劣的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结构或者说国民经济就会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这种不断的变动,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动荡。繁荣、停滞、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
改革开放中,把一切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在市场中自生自灭,是一种破坏经济结构的罪恶手段。把发展股市作为一切企业的筹集资本的手段就是用股民的资本发展企业,从而为不法之徒提供了生产投机的机会,因为,反正资本不是我自己的,破产了,与我有何干系呢?
由此可见,在市场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结构是一种空中楼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塌下来,第一产业是这样,第二产业是这样,第三产业更是这样。
第三,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是随着人口的变动,随着各种产业的变动,随着积累和需求的变动等因素,在不断地变动着,特别是产业的变动犹为明显,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常的事情。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周总理在1962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和当前的任务》。陈云同志在1959年到1963年许多关于各部门的调整的具体办法。都是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发表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出发点,就是从经济结构的全局出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他们看到的是各种产业那些生产多了,那些生产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多了就减少,少了就增加。这种减少和增加都是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具体的物质东西。所以,这种调整,第一,不会从根本上推翻业已建立起来的经济结构,而是完善经济结构。第二,这种调整是量力而行,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安排调整计划。第三,这种调整决不是以价值的增加减少为指标。只要结构调整需要,价值再少的物资也要用。只要结构调整不需要的价值再高的物资也不用。因为价值不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
在改革开放中,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翻三番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以,经济结构的制订目标,衡量目标,和调整目标,都是以价值为标准。全部经济结构都是围绕着价值的增加制订的,全部经济结构的衡量都是以价值的增加为准则的,全部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以价值是否增殖为原则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力、物力,都看不见了。在企业里,人们只看见利润,看不见生产利润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生产的主体,变成了客体。相反,价值、货币或者说货币资本成了生产的主体。既然如此,那么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也就成了不被重视的生产因素,生产关系彻底被抛弃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结构能不混乱吗?国家重视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只要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那么,企业生产什么就是次要的问题。只要企业的利润增加了就对国家做出了贡献,所以,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一方面成了企业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就成了地方官员追求政绩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的经济结构能不混乱吗?
在改革开放中每当遇到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过冷的时候,经济学家门不是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找原因,而是从价值是否增加方面找原因。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钢铁多了,是不是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吗?现在经济结构中的农业生产大量需要的农业机械,还没有生产出来,怎么能说多了呢?经济学家门之所以说多了,是因为钢铁卖不出去,货币资本收不会来,所以,就要限产。没有钢铁,其他经济结构的部门需要的钢铁怎么能得到保证呢?
由此可见,当我们谈到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决不能只看到价值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人力、物力的变化。也就是说,调整经济结构,要象毛泽东时代那样,把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掌握在政府手中,受到政府的控制,受到政府的调整。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中国的经济结构或者国民经济一定会让中国资本糟蹋得不成样子,国民经济一但垮台,受害的一定是全国人民,一定是全部社会生产。
老同学,我觉得改革开放的经济结构问题,既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又关系到中国的国民经济会不会垮台的问题。由于我的水平太差,没有说清楚。我期望你和网民们,能更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我这里也只能是抛砖引玉。而且是一块破砖头。
劳动者2010年11月15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